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黑大雪崩

2015-06-07 01:56:46

《十二公民》的幾處法律硬傷


《十二公民》的幾處法律硬傷

    脫胎於好萊塢名片《十二怒漢》,以及俄羅斯版《十二怒漢》,《十二公民》的本土化還是很成功的。編劇導演對人物的設計,情節的編排,人藝老戲骨們的精彩表演,不同人物基於各自立場的價值觀矛盾,進而產生判斷、結論的衝突,使這部只有一個場景的室內劇,跌宕起伏,生動有趣,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影片。
    「我就是覺得哪裡不對。」8號陪審員(何冰扮演)的質疑精神,一開始便使自己置於的1對11的尷尬地位,也正是他的堅持,一直對抗者有暴力傾向的3號陪審員(韓童生扮演的計程車司機),一點點贏得同盟,最終情勢反轉。
作為曾經繼承前蘇聯司法體系衣缽(比如檢察制度),79年之後,又模仿很多英美法律(比如當代合同法制度)當代中國司法制度,沒有陪審團進行的事實審判,雖然,該場景設計成大學法學院「英美法」補考學生家長作為陪審團,但是,作為與1957年的原片截然不同的時代地域背景的當代中國,作為一部宣揚法制題材的電影,該片又有著幾處技術硬傷:
一、沒有現場勘查的物證
陪審團討論的證據依據就是一位目擊殺人的女士,和一樓腿腳不便的老大爺的二人證言。這顯然不符合今天中國刑事案件的定案標準。現場勘查的足跡、手印,來往車痕,尤其匕首刺殺的血跡檢驗,DNA檢驗,血衣血跡都是重要證據。案件爭論「富二代」是否秘密返回現場,富二代」八點鐘離開,是否十二點返回?如果是近十年,遍佈國內的「天網工程」——架設於主要城市的攝影頭,各刑警隊還有專門「視訊審查」大隊,視訊會成為主要的定案證據,就沒有了上述爭議的背景。
二、沒有一位女陪審員
美國的陪審員制度也是在二十世紀中後期才有女性參與,而有色人種參與更晚。因為其中一個理由是案件會涉及殘忍的、有違倫理道德的情節,讓以基督教文明的女性參與審查不適合。但是,放在當下的中國,一個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社會,整個「十二公民」卻只是父親或者代班父親參與,這是個瑕疵。編劇和導演似乎忽略了這個人物配置,如果有女性公民參與討論,辯論豈不更精彩?
三、八號陪審的檢察院身份
不知是否因為該片的法律顧問是最高檢察院的女檢察官韓大書,劇尾畫蛇添足地讓八號陪審員返回會場,拾起落在凳子上的檢察官證。
陪審員的要求就是非專業人士:也就是不能是公檢法律師的現職人員。其立法含義是控辯雙方將事實審查部份對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也要講清楚。既然是英美法律模擬法庭,就應該追求完美,何必增加他的專業身份呢?
四、對質疑的質疑
無罪推定是刑訴法的要求,而陪審員判案是基於案件查明的證據作出判斷。第一輪投票,八號陪審員「感性地」認為我就覺得哪裡不對,他就投了反對票。庭審之中,控辯雙方所要做的查明事實的事情被搬到了陪審團會議。
事實上,第一輪投票之時,投贊成票的十一人基於的是庭審證據。庭審並沒有律師提出應有的質疑,反倒陪審團討論的過程中,從作案匕首,推演老大爺走路時間,到目擊女士是否戴眼鏡,提出了這些懷疑,而這些懷疑最終仍然只是「推斷」,並沒是否有認當庭證人證言。如果女士戴了眼鏡呢?如果大爺承認記錯時間,不是十五秒呢?這些並沒有返回法庭,重新開庭,重新調查取證,陪審團也不應該憑藉「合理懷疑」判案。
提倡懷疑精神,拋棄偏見,追求儘量客觀公正的法治理念,讓人們思考踐行我們自己的法治理念,這是一部好的電影。

儘管冤獄案件在每個國家都會發生,儘管並不符合司法邏輯,可是現實中,聶樹斌案、呼格吉勒圖案、浙江叔侄案仍然發生了。美國自1998年以來發生1472件冤錯案件,2013年80人被平反,2014年125人被平反。這還是司法制度已經成熟的國度。
萬一呢,發生在個體上就是百分之百。八號,法治社會需要的那個好公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