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紙之月--Pale Moon

纸之月//

6.9 / 640人    126分鐘

導演: 吉田大八
編劇: 早船歌江子 角田光代
演員: 宮澤理惠 池松壯亮 田邊誠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enny天涯小鳥

2015-06-07 03:16:59

《紙之月》:虛幻下的自由,論電影版的細膩微妙


  看完了日劇《紙之月》,又把這部電影瀏覽了一下,很多人都說日劇比電影拍得好,我卻覺得電影更精緻。「劇」的形式有它的冗長,且側重言語,電影作為更高端的影像表現形式,言語並不是最重要的,有時,眼神,笑容,會比言語更有份量。
 
日劇版「言語」與電影版「神態」
 
  有爭議的梅澤梨花(宮澤理惠 飾)與丈夫的關係,及接受平林光太(池松壯亮 飾)的過程,很多人表示日劇刻畫得比較細膩,而電影由於時間關係則顯得潦草而牽強。實則不然。日劇由於在時間上相對自由,因此常會用好幾個類似的場景和對話去反覆表現,達到刻畫的效果。而電影則用了多種手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將這段關係和這個過程表現出來,選取的是關鍵之處。
  宮澤理惠飾演的電影版梅澤梨花,如人所說,渾身都充滿著一種緊張感,這給劇情和電影氛圍都注入了張力,在她與光太的關係發展中,在她越陷越深的犯罪路途中,一開始就隱隱含著一層霧霾,讓觀眾有預感結局不妙,卻更生出興趣去看。
  日劇版《紙之月》側重的是言語,而電影版則側重眼神和性。從光太與梨花第一次見面,光太的眼神就停留在了梨花身上,那時在他眼裡,梨花雖年長於他,卻有著驚弓之鳥的柔弱,她的溫柔,她的寧靜,她的弱小,都是吸引光太的地方。地鐵站相遇,光太的眼神更是無法離開梨花一秒,那種專注而沉醉的眼神,包裹著心底深深的慾望。而梨花的表現呢,儘管除卻第一次在地鐵站相遇的簡短回答,沒有與光太進行言語上的交流,但離開地鐵時臉上禁不住泛起的羞澀和若有若無的笑容,以及第二次從樓梯下來時閃爍的眼神,兩人在地鐵內相對,梨花低垂的頭,不經意中,電影已經完成了這個過程。比起日劇,電影的這個過程更加細膩微妙。而後梨花與光太的一次次幽會,兩人安靜纏綿的片段也向觀眾傳達出了,梨花感情上淪陷的過程。

日劇版主題與電影版主題
 
  在主題上,兩者也是不同的。電影版專注於一點,金錢帶來的自由,而日劇版則側重於金錢帶來的解放,得到感情,得到自我價值。日劇版的主題接近去年很火的日劇《晝顏》,相同的被丈夫輕視與冷漠對待的主婦生活,壓抑到窒息,感情和自我價值都呈乾涸狀態,於是她們都選擇了一條畸形的道路。並且,日劇版《紙之月》還加入了梨花的兩個閨蜜,通過她們與金錢的羈絆凸顯金錢這一主題。
  日劇版的主題易於理解,而電影版的「自由論」則頗具哲學意味。雖然結尾梨花與隅的對話,對於「自由」的論述不免潦草,需看上兩三遍,才能理解其邏輯——因為梨花在與光太第一次約會的隔天早上,在地鐵站外看到尚未西沉的月亮,電影用夢幻的手法營造了梨花伸手擦掉月亮的一幕,梨花由此頓悟,自己用出軌和金錢鑄就的,本就是虛幻的幸福,如月亮一樣,什麼時候被人輕輕一擦,就消失不見了,因此她不再感到痛苦,她覺得她得到了真正的自由。這個邏輯也是很費解的,我尚不十分明白,只覺裡面有蒼涼意味,即使明白自己得不到也要拼盡全力得到些虛幻的假像,即使從未真正得到也滿足於這虛幻的假像里。是怎樣的人,對自己的人生有怎樣的絕望,才會有這種想法呢?同是東亞人,對日本人的內斂也不是沒有體會,那種內心巨大的幻滅,有時置人於死地而後生,經歷過「重生」的人,即使不如梨花那樣孤注一擲,也會走向一條分外堅定的路,那些從前在乎的人與事,都已死去,再也不會出現在心裡。

論電影版精細的鏡頭
 
  電影之所以成為更高端的影像表現形式,鏡頭對於觀眾心理的把控也是一個因素。如果是倫理片,常見的中景鏡頭既顯得穩定方正,又能表現出角色的感情、心理,更能增添緊張氛圍。電影版《紙之月》便大量運用了中景鏡頭,這與電影的倫理片身份有關,也與梨花作為銀行職員及其身上正統的氣質有關。而這種方方正正的鏡頭,也能給本片增加張力。
  而俯角鏡頭能表現出角色的孤獨、渺小、無助、恐懼。影片中也有幾處採用了俯角鏡頭,如發現光太背叛後,梨花回到與丈夫的家,映入眼簾的,是滿屋的零亂,這時俯角鏡頭下的梨花,顯得那樣柔弱而令人憐惜,無言的她,滿含深深的無助。
  另有幾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景。茲以為在地鐵站與光太第二次不期而遇,一輛地鐵飛逝,梨花不見了蹤影,光太慌張中,見梨花從他那一邊的樓梯緩緩而下。電影這裡處理得很微妙,先露出梨花修長的腿,然後是裙子,接著是上身,最後才是臉,如同那些美人下樓梯的鏡頭,在這緩慢過程中,說不盡的婷婷裊裊,說不盡的曖昧,把梨花婉約動人的女性特質刻畫得淋漓盡致,光太雖是背對著觀眾,但配合梨花低垂的臉上淡淡的不安和羞澀,這兩人的感情早已完成一項質的變化。
  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場景,便是梨花撞見光太偷情的一幕。直面赤裸裸的現實,給觀眾乍然之間的視覺和心理衝擊,比日劇版由端倪、懷疑到雇偵探得到真相的緩慢發展,顯得更加殘酷。艱難維持的虛幻幸福瞬間破滅,不留餘地,不給退路,無所適從。
  島國的倫理片總是能抓住人內心的邊緣,將那種如臨深淵的景況展現給人看,往前一步是深淵,往後則重複日復一日的厭惡。走還是不走,而走了,就真的會有自由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