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真愛伴我行--Malena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真爱伴我行(台)/玛莲娜

7.4 / 114,153人    109分鐘 | USA:92分鐘 (heavily cut) | Turkey:84分鐘 (TV version) | Denmark:92分鐘

導演: 吉斯皮托那多利
編劇: 吉斯皮托那多利
演員: 莫妮卡貝露琪 朱賽貝索法羅 Luciano Federico Matilde Piana Pietro Notariann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覆盆子

2015-06-08 07:22:53

瑪琳娜和1741本書有關的故事


前天驚喜地收到康夏的書包,非常開心。在此事件第一條消息散發後,他在公眾號中告訴大家可以用郵件的方式把郵寄資訊發給他,也可以附上閱讀偏好。我則簡單寫了帶有」社科人文」、」律師」兩個關鍵詞的一句類自我介紹。再看這甸甸書包,完全能夠感受到寄書人是真的有在用心的,每本我都中意。緊接著第二天就看到新買書充數郵寄的新聞以及康夏的道歉,不,我注目桌上的那一摞書——《多元族群與中西文化交流:基於中西文獻的新研究》、《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農民利益表達》……至少這兩本書怎麼看都不是新買充數的。繼而的第三天又有帶著「哽咽」、「崩潰」、「不知所措」諸如此類形容詞的康夏接受採訪的報導和陸續表達「重拾信任」、「原諒」、「相信」的文章。草草過了一眼採訪報導,無非是問其事件前中後的全過程心態,為什麼這樣想?是不是很後悔?信任破碎是什麼感受?……最後拍拍康夏的頭安慰一句沒關係事情都會過去的啦。

我不願糾纏在事件報導呈現的樣子上,那些即使烙著「獨家還原」、「真相」大字標題的文章、視訊,都是公眾消費、娛樂、評價的工具。我們固然有知悉真相的權利,但戛然止步於個人隱私權的邊界。

康夏於是變成了《西西裡的美麗傳說》中的瑪琳娜、《消失的愛人》中的尼克,被圍觀和消費著,短短半個月,人們從喜歡他到質疑他到憎惡他再到同情他支持他。

記得日劇《倒二》里,和平叔申報世界遺產失敗後走哪哪有人調侃他,他諱莫如深,直到千明哈哈笑完對他說「你這樣越是逃避越是適得其反,還不如下次再有人提及時,你就直接承認就是你無能、都是你的錯,這樣別人就會覺得,欸?好像不該是他的錯啊」,後來和平叔再被戲謔時,想到千明的話,便老實大方地包攬了全部的過錯,對方果然愣住了反倒說啊不是你的錯啦。而尼克在律師的指點下,面對鏡頭和刁鑽的主持人,(本打算搶在被暴露前)主動述說自己的不忠、坦然承認犯錯和改過、請求艾米和公眾的諒解——事實上他也做到了。康夏在採訪中說「我到現在什麼都沒有了(哽咽)。我本身就是個愛慕虛榮的人,特別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現在我的名譽也已經是這樣了……」其實,在關注康夏後可以很明顯感到他是很開心迅速漲粉,在隨書包寄到的信里也不忘留下各種社交渠道,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誰見關注數增長會不高興呢。人人皆愛自己、愛名氣、愛利益,只是某個特定時點是主要矛盾還是次要矛盾的問題,但我們絕不會對著不特定多數人講自己有多自私、多虛榮、多貪圖。可看到康夏毫不遮掩的坦白,人們也就真的像鎌倉的、西西裡的或是美國的群眾一樣,在心裡陡然一頓,收回了伸出的手指,甚至也許不久後也會對他說一句「康夏,早安」。

不得不承認,部落格和微信有著極其有效的情緒趨向明晰化的能力,或找到同黨狂歡,或找到對手攻擊。社會事件常常在朋友圈裡像風暴一樣來襲,有時候覺得這也很好,人人有權利並有途徑發出自己的聲音,評論是繁榮的,權利是有生命力的(除去被發佈者刪除或者多次舉報已被屏蔽此類的消息);但與公權力和物體、建築等無生命的主體不同,一旦與我們平等的其他個人成了被表達的對象,過份的逾越他人隱私和自由的權限就會變成一把鋒利的剪刀,剪斷瑪琳娜美麗的頭髮、劃破她潔淨光滑的皮膚、在彼時同類的群體視線中將她凌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