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admananda

2015-06-10 17:52:16

「有話好好說」的能力


最近上映的《十二公民》是一部很有想法的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好萊塢經典影片《十二怒漢》,同樣是一部很有想法的電影。本來我以為這是一部普法的電影,但導演、編劇徐昂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這不是一部探討法律的電影,而是探討國民公民性的電影,主演何冰則說國人不太會有話好好說:「中國沒有陪審員制度,但在網路上,類似的爭論每天都在發生。大家交換意見時前三句還能好好說,到第四句就罵起來了、人身攻擊了。我希望大家看了電影,至少能有話好好說。」

在我看來,「有話好好說」其實不應當從道德層面去解讀,而應該從能力方面去討論,主演何冰的話應該修改為「國人還不太具備有話好好說的能力」。「有話好好說」的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個人的「說話」能力,一個是集體的「說話」能力。

個人「說話」的能力
個人表達能力是存在差異的,特別是在公開場合,這種差異更是會被放大。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差異一方面來自於某些人的先天優勢,另一方面來自於後天環境的塑造。個人公開表達能力的培養有很多暢銷書可以參考,這裡我想說我們所處環境對這種能力的「毒害」作用。

我們多數人在公開場合只有「聽話」的份,沒有「講話」的機會。英國議會召開的時候,不同黨派是分列兩旁,相對而坐,這樣設計就是為了辯論。而我們的會議卻是像教室課桌的佈局一樣,只有主席台的人才有「說話」的機會,「下面」的人只能認真聽講,沒有辯論的機會。這只是我們所處環境的冰山一角,但非常典型的說明了問題。


對於個人來說,除了在網上「灌水」、「朋友圈」更新狀態外,其他正式場合和非正式場合可以「說話」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在外國人的印象中,中國人多是比較靦腆、不善言辭的,就像大學的「英語角」,多數時候去的人都是圍著一兩個人在聽,而不是去說。記得小時候,村子裡的人幹了一天農活回來在一塊空地上納涼,基本就是圍成一個半圓或一個圓圈,中心是一兩個「能人」在講各種故事、見聞,其他人基本都是在聽,或者偶爾低語幾句。這肯定不是個別現象。

能說出來是一種能力,能好好說、說好又是另一方面的能力。影響一個人好好說話的因素最主要的應該就是偏見了吧,就像電影裡那個北京「土著」對河南人的偏見、大家對「有錢人」的偏見等等。帶著偏見說話就像戴著有色眼鏡看人,說出來的話不會是理性的、客觀的觀點,而是情緒化的表達。一個人想要擺脫偏見其實很難,因為偏見往往是個人所處環境的烙印;但也很簡單,只要站在稍稍高一點的角度就會看到偏見的低劣。這其實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集體「說話」的能力
1787年5月25日至9月15日來自12個州的55名代表參加美國制憲會議,這次會議持續了整個夏天,最終簽署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憲法,成為美國曆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這次會議被歷史學家認為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會議,這次會議在會議開始階段就制定了會議規則,「開會的規則一旦通過,任何人都不得違背」,正是這些規則保證了這次會議的科學、高效,同時,這次會議也具有良好的示範效應,影響了美國以後的會議。

前段時間看了《可操作的民主》,講的是「羅伯特議事規則」下鄉的事兒,在這本書里,南塘村合作社的負責人楊雲標指出合作社會議存在的問題是「跑題、一言堂、野蠻爭論」,就像電影主演何冰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的:「大家交換意見時前三句還能好好說,到第四句就罵起來了、人身攻擊了。」

好好說話不光是意願問題,更重要的是集體能力問題。究其原因,是民主議事規則背後有一種很重要的文化,就是程序正義,我們一直生活在人治的空間裡,很少考慮到程序、規則的問題。在西方,規則意識已成下意識,在這種元規則下進行的議事過程已經產生了系統的民主制度,議事規則已經發展到相當完備的程度。所以在《可操作的民主》這本書里,楊雲標說社員們本來是有話說:「但是他們長期沒有這種表達的機會,沒有表達的經驗,所以他不敢說。」

「說話」的機會
這裡不想討論民主問題,雖然我知道其實是繞不過它,我想討論一下政治之外的關於「說話」的事情。

個人能夠"說話"的機會,特別是在一些重大決策問題上,哪怕是關乎個人利益的重大決策,能「說上話」的機會並不多,如果有的話,還是應該抓住機會。因為這是一種訓練過程,只有經過這樣的過程,才能逐漸培養起為自己利益「說話」的意識和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在需要「說話」的時候,能夠「有話好好說」。

對於一個組織來說,鼓勵不鼓勵組織成員「說話」不僅體現了組織文化,還體現了組織的民主程度、決策風格和行事效率。我知道很多企業都是只有領導才有「說話」的機會,即使組織與會者發言、討論,領導最後總結、拍板,其實還是讓討論流於形式。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在組織內部應該鼓勵成員多發言,給組織成員更多發言的機會。

議事規則意識
議事規則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因為「有話好好說」也是一種集體的能力。

電影《十二公民》中,如果陪審團的十二個人能夠在討論之前先制定好主持人、發言、投票等的規則就不會出現電影中的跑題、東拉西扯、人身攻擊等問題,就能更有效率地討論問題、得出結論,雖然那樣電影就會變得枯燥乏味起來。我也知道這些東拉西扯的內容才是電影想呈現出來的內容、反映出來的問題。

我之所以說議事規則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是因為我知道很多人會說這是文化問題、民主體制問題等等。我看過的兩本書:《可操作的民主——羅伯特議事規則下鄉全紀錄》和《為公益而共和——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治理之路》,這兩本書都是關於「羅伯特議事規則」在中國運用的,在我看來是成功的。這說明,雖然在這方面,我們確實有些先天不足,但只要有規則議事的意識,是可以利用議事規則來提高議事的效率和效果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