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親愛媽咪--Mommy

妈咪/亲爱妈咪(台)/慈母多恶儿(港)

8 / 62,759人    139分鐘

導演: 札維耶多藍
編劇: 札維耶多藍
演員: 蘇珊克雷蒙 安妮杜爾瓦勒 安托萬奧利弗波尼安 派帝姚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喰夢社

2015-06-12 21:13:16

《Mommy》致那些熬得燈枯油盡的母親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Mommy》——致那些熬得燈枯油盡的母親【歡迎加我的微信:yiyingwww】

長達140分鐘的一部電影,情節漫長瑣碎,我看得頭腦發脹、渾身酸痛,卻只能硬著頭皮繼續看下去,只想與這個同為89年的導演死磕到底。若賦予觀眾這種煎熬般的體驗也是導演考慮到的設計,不得不說,的確是鬼才級別的人物,畢竟影片中的兩個家庭就是存在同樣問題的現實家庭在生活中的模樣,除了與孩子分離帶來解脫,親子關係如果不成長、不尋求心理援助常常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死磕下去。影片中大量的寫實情景足以令「懂得」的人致郁,那是一種不得不面對的痛苦處境。所以我這篇影評寫得也略長了一些,說燒腦也不算燒腦,但是對部份人來說會有些囉嗦,畢竟是以一種苦口婆心的態度寫下這些文字的。

在影片結束後的交流中,不少朋友提及多蘭特殊的同志身份,說由於這個身份,多蘭感受到了被社會邊緣化的痛苦,也為他創造男主角史蒂夫這個角色提供了更多機緣。其實不然,早至1999年,加拿大即把大部份與婚姻相關的權益賦予同居的同性伴侶,而多蘭出生的魁北克省,從2004年3月19日開始就通過了同性婚姻法的法律認可。事實上,多蘭感受到的社會輿論壓力並不像中國的同志群體這般嚴重。儘管如此,我們的確不應該忽略多蘭的同志身份,因為多蘭特別的人格價值觀與情感體驗會很大程度上左右這部影片的發展。

似乎說了很多題外話,讓我們回到影片中去,感受第一個印象——母親。男主角史蒂夫與其母親的關係就如同飛蛾撲火一般,夾雜著太多濃郁絞纏的依戀與相互無法同步的憎恨。影片中,史蒂夫母子兩人的日常交談總是可以從幾句話迅速惡化到如同重機槍掃射般刺耳的相互咒罵,又會在狂風暴雨後快速和好如初,甚至曖昧得難以言喻。這樣的關係模式在片中從頭到尾都在輪番上演,以致於到影片最後十分鐘又出現這樣的場景時,我已經開始感受到不耐煩與反感,無論視覺還是聽覺就如同又被重機槍掃射了十分鐘,他們之間絞纏的關係模式虐待著我的體驗,令我只想說:「TMD老子真是受夠了!」

而回到現在寫影評的場景,我只想對導演說:「幹得漂亮!」在影片中經歷了兩個多小時這樣的生活,讓我感受到煩躁不堪、忍無可忍。不過現在卻可以換位思考,開始理解那些身處這樣水深火熱關係中生活數年的人們的感受。你或許會說,像史蒂夫這樣的問題兒童並不多。恰恰相反,類似的依戀絞纏型的親子關係並不是個例,而是大多數家庭中母親與孩子的現實處境。我的心理學督導老師在專業課上偶爾為我們分享一些案例,其中不乏有母親與孩子之間關係模式固化導致母子之間粘滯絞纏的案例。其中一個我參與諮詢的真實案例,母親十分困擾快上高中的兒子為何會迷上了色情文化,甚至出現了購買私藏女性內衣的行為。而這位母親情急之下想到自己可以做的努力,就是咒罵了兒子一頓之後,帶著孩子把他購買的內衣退回店裡,並當場把店內售貨員大罵一通,甚至報警找來了警察責難這家內衣店、教育自己的兒子,而自己的兒子就在旁邊目睹著這一切,感受著因他而起的這一切。

問題已經解決了嗎?事實上並沒有,這一行為反而增加了兒子的社會化恥感,極大地傷害了兒子的自尊心,破壞了她與兒子之間的感情,失去了兒子對她的信任。然而母親卻無法看到兒子內心更深的這一層心理機制,在第二次發現兒子又購買時,惱羞成怒的母親直接把事情公之於眾,在咒罵兒子的過程中把事實告知了家中的親戚,渴望讓親戚們助她一臂之力。她又一次讓這個孩子赤裸裸地暴露在了親戚們的面前,孩子感受到了羞愧與恥辱,更讓孩子與母親這個支持系統之間最後的一點信任崩潰了,孩子從此不再與母親有過多的交流,只是一味地迴避和應付著母親。在這裡我並不想責難這位母親,因為明眼之人都能看出這位母親的本意只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從對色情的沉溺當中脫離出來,繼續將精力專注在學業之上,這是每一位父母對孩子的期許,並無過錯。那是什麼,讓這位母親動彈不得,讓她自己一步步把自己與兒子的關係逼入了死局之中呢?

回到電影裡,黛安這位母親同樣努力地保護著自己的兒子不被這個社會傷害,卻屢屢自己失控地點燃了自己與兒子的戰火,在家中鬧得一片狼藉,而兒子的暴力傾向卻並未有所改觀,從影片中史蒂夫的母子關係模式中,是否可以讓大家停留在母子關係為何會進入無窮迴圈這個點進行思考呢?黛安這位母親沒有文憑也沒有學歷,也沒有生存技能,因此在社會中生存得特別困難,家裡常會出現食不果腹的窘境,以致於後來史蒂夫在餐廳縱火的損失費只能讓她嘗試通過出賣身體和情感去擺平,可以說生存危機是導致史蒂夫自殺的一個重要觸發點。如此學識基礎的黛安,已經被捲裹在疲於奔命、生活瑣事、史蒂夫的闖禍當中無法自拔了,更別說抽空學習提升自己,讓自己作為父親角色在社會化規則、紀律、知識領域更好地引導史蒂夫。因此,影片中第三個重要角色——卡拉的出現,讓這一切死磕的局面出現了轉折點。卡拉從表面上看是一個柔弱的女性,甚至還不如黛安那麼的開放、野性。然而她作為老師擁有著可以指導史蒂夫學習的知識儲備,史蒂夫對卡拉智性、情感上的身份認同,讓史蒂夫開始對「好好學習」以獲得卡拉的認同而感興趣。

作為中國社會裡的母親,大部份在生存技能這一個點上比黛安做的好太多,然而卻面臨著一個巨大困境,即離開工作技能和僵化的生活經驗之外,缺乏對自己的知識進行更新、補充的學習技能。這很符合我們這輩人的父母、老師常掛在嘴邊的一個概念:「考上大學就解放了!」或者是「找到工作就解放了!」知識對於很多母親來說,只是用於找到穩定工作的工具,而當工作搞定之後,她們就徹底放棄了閱讀和學習,這樣導致了你只能靠舊有的知識經驗活一輩子。這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你會發現自己逐漸無法回答孩子的問題,無法明白孩子到底在想什麼,無法明白孩子為什麼生氣、為什麼沉迷、為什麼屢教不改……然後你的憤怒情緒推動著你發作與警告,而你發現警告並沒什麼作用,卻讓你與孩子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寬,你也越來越焦慮和痛苦。我就很真切地從曾經接觸過的案例中那個沉溺於色情文化的孩子嘴裡聽到過,「我的父母屁都不懂!只會罵我,逼著我讀書,所以我沒什麼好跟他們說的。」

是的,如果這部電影為我們提供了黛安這位母親作為一面鏡子,那麼身處類似處境的母親們應該去看見自己與孩子之間那種舊有的相處模式,然後嘗試進行關係上的調整。這時很多母親會詢問,那我們該學什麼?怎麼學?拋開淵博的知識海洋不說,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發現自己在親子關係中慣用的那一套應對模式。如今非常多的母親因為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應對自己與孩子之間的問題,因而自己憑感覺和記憶選擇了看似有效的一種應對模式——自己父輩的教育方式,但事實上這用於現代個性化極強的孩子來說卻錯得很離譜。在發現無效後,母親依舊不明白自己該如何做,只好用這套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消磨著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信任。

從現在開始,你應該反思,當你們之間的矛盾衝突出現時,你是如何去處理的?你是選擇了強硬地要求,還是不甘心地妥協,還是一味地寵溺,還是冷漠地迴避?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你反思這些場景是否輪番上演好多次了,你感到氣急攻心卻無可奈何,那麼一直無窮迴圈的重複點在哪裡?如果你可以自己發現並進行調整,那麼恭喜你和你的孩子,你們都是幸運的。如果你無法找到,那麼你或許就該考慮該學點心理學了,並且找一個心理諮詢老師幫你共同發現、探索和學習養育並教育孩子的這門藝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