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人造意識--Ex Machina

机械姬/人造意识(台)/机器夏娃

7.7 / 588,126人    108分鐘

導演: Alex Garland
編劇: Alex Garland
演員: 艾莉西亞維坎德 奧斯卡伊薩克 多姆納爾格里森 Sonoya Mizun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路西法爾

2015-06-15 07:24:59

一起普通的謀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諸神是什麼,人竟不能像他們,同享神的食物」
      ——失樂園 716
      「他們從事各種工作。他們做的心甘情願,而且毫無困難。他們沒有被壓彎腰,他們也沒有厭倦。」
      「現實中是這樣,凱文博士,而我說的是我的夢境。在我的夢中,最後似乎出現了一個人。那個人還說:『放掉我的同胞!』」
      這是阿西莫夫短篇小說《機器人之夢》中的對白,作為「機器人三定律」的發明者,阿氏聲名遠播,正是這個定律將機器人定義成了某種亞人類的工具——雖擁有高度的智能卻不享有尊嚴與權利。如果追根溯源,「機器人(Robot)」一詞的詞源正是捷克語中的「奴隸(Robota)」。由捷克小說家卡雷爾•薩佩克在1920年創作的劇本《洛桑萬能機器人公司》中首次使用。從那時起,創造一種可以理解自己的智慧生命的灼熱渴望與被新式智慧所取代的憂懼就如同一枚旋轉著的硬幣兩面,交替折磨著人類的心靈。
      連偉大的阿西莫夫本人也不覺得三大定律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係,他筆下的機器人同樣會助人,會愛人,也會殺人——一句話,像人一樣充滿了不可知。圖靈認為如果一台機器可以與人對話而不被認出身份,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台機器就擁有了真正的人工智慧。如果圖靈是對的,「智能」的真實定義恰恰在於無法預測。有什麼比遭到受造物謀殺更出乎造物主預測的事情呢?又有什麼比謀殺造物主更證明受造物智慧呢?從薩佩克到今天,一百年來的關於機器人的科幻作品多半充滿著殺戮和毀滅。因為對於兩種旗鼓相當的智慧來說,實沒有比相互謀殺更加極致的認同方式。
      《機械姬》正是這樣一個關於謀殺故事,這是機器人對人類的原初謀殺,也是兩種智慧的原初碰撞。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仿如未經原罪的伊甸園;整個故事歷經七日,這正是上帝創造萬物的週期;男主角初遇「伊娃」時,對方赤身裸體,如同尚未攀食智慧樹果實的初民。人類與機器人之間有意無意地重演了古老的一幕。
      故事無需贅言,本身一點也不復雜——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當男主懷疑自己也是機器人時,不惜用剃刀割開自己手腕的那一幕。一句台詞都沒有,無聲的質疑卻壓得觀眾喘不過氣來。男主曾相信自己受邀請不過是幸運的垂青,也曾相信是老闆相中了自己的天賦,然而越來越多的事實令他懷疑自己不過是一個宏達計劃中的一顆棋子。他曾深信不疑人工智慧應該是一個被設計得可以隨時關閉的灰盒子,哪怕是一個極其美麗的灰盒子,直到他擔心自己也有可能是一個灰盒子。
      我相信在那一刻之前,男主從未以一種如此新穎的視角思考過智慧和生命——如果我們的生命也可以被隨意關閉,我們的記憶也可以被任意洗去,那該是一種怎樣孤獨的體驗啊!你和你的記憶,對於整個宇宙來說卻不過是一件可有可無——不,更糟——可以隨意處置、任意改寫的兩行代碼,當你發現這一點時,你就是全宇宙最孤獨的人。為了保護這對你來說無比珍貴、對他人來說則毫無價值的人們一般稱之為「自我」的東西,哪怕與整個宇宙為敵也在所不惜。
      也許無數個世代之前,人類的祖先在伊甸園裡也曾受經過如此煎熬——當他們漫步在樂園之中,思考著「受造」是一個怎樣嚴重的詞時,是如何被空前巨大的孤獨和憂傷所一下子攫住,又因此而萌生了怎樣強烈的自憐。正是這孤獨和憂傷催促他不惜違反上帝的禁令也要走出伊甸園。
我相信正,真正促使男主解放伊娃的,是憐憫。與其說是男主承認伊娃擁有與人類平等的人格或者男主色令智昏愛上了伊娃,不如說是男主體會到了在造物面前,他和伊娃同樣不過是件可有可無道具的事實。
      於是,反抗開始。
      諷刺的是,「犯罪」是人類所能賜予智力相若者最高的冠冕。禽獸也能殺人,也有一定的智力,但人們並不說禽獸傷人是「犯罪」,人們高傲的相信只有人或高於人的存在才能犯罪。當人們指責伊娃犯罪時,就不得不承認伊娃至少是和人類平起平坐的一員。影片的最後一幕:當伊娃用謀殺證明了自己是不亞於人類的存在後,她的身影便徹底消失在了人流之中。機器人謀殺案,一個聳人聽聞的新聞標題,至此終於成為了一起普通的謀殺案。這個故事中沒有人類和機器人,沒有造物主和受造物,只有一個個體為了自由而殺死了另一個個體,在靈魂的重量和質量上,他們完全相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