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5-06-15 07:35:02

十二公民:國產片的罪與罰


作為一名影評人,經常會陷入一種糾結之中。當面對一部電影,你可能會覺得不怎麼樣,但大眾卻很喜歡,這時你該怎樣下筆就會有種糾結。正在上映的《侏羅紀世界》就是這樣,BUG太多,無法細究,看的時候很爽,看完之後就禁不住搖頭。寫影評的時候就開始糾結,秉筆直書有挑戰大眾智商的嫌疑,順從民意又有種放棄原則的感覺,怎麼下筆,思考再三。不過看到那麼多人都在贊《侏羅紀世界》,最後還是選擇黑一把,寫它不好的一面,主要就是揭一揭組成故事的背後邏輯。但面對另外一些電影,尤其是你與大眾都沒有錯誤的時候,只是發生資訊不對稱時,像《十二公民》,面對它,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寫會更好。

其實,評論《十二公民》有兩個維度。一個國產片的維度,放在其中,《十二公民》顯然是棒極了;另外一個國際視野的維度,比較開來,《十二公民》的表現就有些拿不出手。中國的與國外的,這兩個維度形成的撕裂,在中國各個方面都存在著。所謂的中國國情,就是為了解釋這種撕裂的一種說辭。具體到電影上,國產保護月的存在,也是一種託辭。兩個維度存在的合理性,是因為國產片整體質量偏低,無法與國外電影進行接軌,只好有一個比別人檔次低好多的新標準,用以專門衡量國產片的優劣。不過,如果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或者歷史的角度,對於國產片標準與國外電影標準之間產生的撕裂感, 就感到非常滑稽。從根本上說,壓根不應該存在國產標準,也應該消除所謂的中國國情,用統一的標準去衡量電影藝術的高下優劣。

作為影評人的糾結,其實就來源於資訊的不對稱。因為影評人往往閱片更多一些,或者其他相關資訊掌握的多,造成的眼界高於一般觀眾。而對一般觀眾而言,電影只是他們生活中很小的一部份,閱片量少而且也沒有動力去獲取其他詳細,他們往往只在乎眼下的這部電影好不好看,其他的不太關心。而電影的優劣高下,又是通過比較而來的。一般讀者往往懶得去比較不同電影之間的好壞,或者說壓根就沒看過其他有相似性的作品。而影評人正是通過這種資訊的不對稱來完成自己的寫作的。所以,大家都說《侏羅紀世界》好看,我就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資訊說它不好。當《十二公民》在國內收穫了諸多讚譽的時候,我既知道它的優點在那裡,也知道它的缺陷在那裡。如何將這種洞若觀火的觀點完整地展現出來,是話說兩邊,還是各表一枝,就會在下筆時產生糾結。

源於這種糾結,很難給《十二公民》一個恰如其當的評價。我只好選擇騎牆一點,兩個方向都說一下吧。

先說下國產片的維度,就此範圍內《十二公民》無疑是一部佳作,因為國內尚無這樣的電影出現,一室之內,十二個人,坐下來聊聊天,言語上PK一番,就推演出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而且無論故事的深度還是寬度,都讓人為之注目。這種設計新穎大膽,也足夠有趣。儘管整個電影的格局不太大,但無論故事還是表演都足夠強悍,幾乎可以強盜當教課書來看,而且它所聚焦的故事相當撩人,具有強大的時代意義。就藝術層面上,《十二公民》應該贏得足夠的讚揚,也值得推薦給更多的人去看一看。

《十二公民》通過一個富二代弒父的故事背景,通過一場虛擬的陪審團討論,串聯起了現實社會的人生百態,以及對社會偏見的糾正,全片下來,不僅是對社會的一次解剖,更是一次公民培訓,是一次司法解剖,意義非凡。

貧富差距是目前中國社會轉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市場經濟的興起,使得部份人先富了起來,30年後,他們的二代已經長大成人,這批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卻由於任性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進而引發了炫富、仇富、官商勾結等等一系列問題。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產生了巨大的撕裂,社會矛盾隨之發生,社會觀念也隨之改變。

 在一個小區中,一位貧民的孩子從小被一位富翁收養,這位成長在富人家庭的孩子,也因此成為了實質上的富二代。當他長大成人,與親生父親接觸後,由於種種的不融洽,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惡劣。有一天,有人發現那位貧父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而且有不同的證人發現殺死這位貧民的正是他的親生兒子,也即那個富二代。

在人證與物證俱全的情況下,加上社會對富二代的普通性誤解,在社會民意中已經被判了一次死刑,而法庭上究竟會怎麼判,就成為了一個懸疑。與此同時,中國政法大學正在組織一場補考,參與的學生組成了虛擬法庭,以考察學生怎樣看待這起案件,而陪學生們來補考的陪考家長們,則被請來組成了這個虛擬法庭的陪審團,被組織起來討論這起案件。於是,整個電影就圍繞著這個臨時拼湊的陪審團展開。要知道在中國的司法體系中,是不存在陪審團的,即便是擁有陪審員這一設計,也形同虛設,只是在2014年起才開始大力推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進程,效果如何,猶未可知。

《十二公民》的整個陪審團看起來有些莫名其妙,但他們一經組成,進入正式討論階段,卻散發出了獨特的魅力。也展開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討論,而且形成了一次獨一無二公民教育及司法教育。十二個人,來自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閱歷。當他們坐下來討論同一個話題時,這些個不同點就開始發揮作用,形成一個一個的天然分歧。

而且,他們也清楚自己的使命,來參與這個虛擬的陪審團,不過是為了孩子的補考而已,而且在人證與物證俱全的情況下,早早宣佈那個孩子有罪,他們的任務就完成了,走一走形式而已。但偏偏在投票時,其中的一個人開始有些低估,覺得哪裡存在著問題。富二代弒父的事情,應該沒那麼簡單,於是他投了反對票。陪審團的任務,是必須達成一致,才算徹底完成。現在有了分歧,就需要進入下一步的討論。於是反對者從證據鏈上入手,覺得存在著不嚴謹之處,來努力印證自己的判斷,但他只是懷疑,並什麼什麼把握。當投票進入第二輪的時候,他打算棄權,只要其他人都投贊成富二代有罪的票。但是意外卻發生了,有另外一位人站了出來。他的理由是,他就是不願意看到大家都贊成,覺得富二代的一條命不能如此輕率地被判死刑,儘管他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富二代無罪。現在,由當初的鐵板一塊一樣地認為富二代有罪,到有了兩個人認為他無罪。分歧一旦產生,就需要進一步討論下去。於是,從證人的證據鏈上,尤其是第一位證人的證詞上展開了討論與質疑。因為這位證人是一位孤寡的老人,他在電視台採訪他的時候作證說他親耳聽到了富二代聲稱要殺死自己的親生父親,並且聽到了有人倒地的聲音,然後又親眼看到了富二代從樓上飛奔而下。這一證言如果成立,幾乎可以直接宣判富二代死刑了。但陪審團的人卻條分析縷,從老年證人的年齡,到他的身體健康程度,以及周邊環境對他的影響,推導出他的證言是不足為信的。而老頭為何說謊,為何要做偽證?這個話題就順便提到了目前中國空巢老人的處境問題,因為他們實在是太過於寂寞了,缺乏跟人交流的機會,社會上也沒有誰在乎他們,而現在突然有了一個電視台要採訪他,他的聲音可以讓億萬的人看到,於是老頭在電視機面前不自覺地說了謊,他這樣做是為了引起對他的關注,讓人知道他存在的意義。這個其實已經於富二代殺人與否,壓根沒有了關係。但電影的這一外延,顯然使得電影的主題進一步擴大,也因為這種意外而顯得更精彩起來。

就是這樣,在推翻了證據上的一環時,就會引出一個新的話題。十二個人,十二個身份,也在不同的層面開始逼問自己的身份與處境。他們之中有未考上大學的警衛,當初為了理想,不停拚搏,結果最終還是沒有考上,只能當警衛;還有小攤販,為了養活家人,起早貪黑地經營這一點微末的生意,卻要被城管與警衛趕來趕去,為了生意要賠著笑臉應對每一個顧客,卻沒人在乎他們的感受;還有曾經因為被冤枉而做過監獄的青年,儘管他坐牢是被冤枉的,儘管他被放出來了,但在社會上還是處處受到歧視,因為別人不在乎你是不是被冤枉的,只在乎你是否坐過牢,只要做過,就不是什麼好人;還有地產老闆,儘管他掙來的每一份錢都是血汗錢,都是辛苦努力掙來的,卻時時被認為是貪婪的爆發戶,肯定存在官商勾結,肯定屁股不乾淨;還有計程車司機,因為自己曾經也有一個不太聽話的兒子,加上自己的家境的低下,於是異常堅絕地斷定了富人都不是好人,富二代就該被殺這樣的執念。一場陪審團的討論會,在整個過程中,演變成了對整個中國社會問題的集中展示與拷問。然後,各種問題又集中到了一起,就是那個富二代究竟犯沒犯法?在嚴謹的推斷之下,他們不僅推翻了老人的證詞,也推翻了另外一位近視眼女士的證詞。兩個關鍵證人的證詞都是偽證,那麼就根據現有的線索,就無法再判斷那個富二代是否殺了人。根據無罪推斷的原則,男孩無罪!

《十二公民》就是這樣,足夠懸疑,一環扣一環,不僅讓案件浮出了水面,也讓社會百態進行了展示。看起來,整部電影都只集中在一個房間內,一個桌子之上,卻充滿了張力,全程無尿點,演繹出了一個好看的故事,也演出了一部國產佳作。

《十二公民》的演員是以北京人藝為班底的一干話劇演員,台詞的功底各個都響噹噹,因此這部以台詞為主要推動的電影,就顯得絲毫不遜色,而且還加了不少分。

然後,再以國際視野在看一看這一部相當不錯的國產片。要知道,國產的《十二公民》改編於1957年的美國片《十二怒漢》,兩者中間隔了58年。儘管片中增加了不少現代中國的具體環境特色,但整個故事的框架,基本上還是亦步亦趨,甚至故事中證人老頭的健康與居住條件,以及眼鏡女士證詞的設置,都照搬了原故事的設置,這樣子,如果在看《十二公民》時已經看過原版的《十二怒漢》,就會啞然失笑。作為美國故事的改編,《三槍拍案驚奇》改編自《血迷宮》,但起碼改的有些看不出原作的樣子,儘管呈現出來的成片是一部垃圾片,但起碼在改編上還是下了功夫的。《十二公民》這一點上,就顯得不太用心。而且,陪審團制度在美國是切切實實存在的司法程序,而拍成中國故事,如何將陪審團這一現象改編出來,就是一大難題。《十二公民》選擇是政法大學的大學生補考,然後家長陪考,以虛擬法庭的虛擬陪審團的形式,拐了十八個圈子,才似乎合理地再現了出來。其實,更現實一點,我覺得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故事的改編,完全可以不拘泥於陪審團之上,還可以改成是小區的業委會,或者是學術的討論會等。按小區業委會的設置的話,可以設置成一個大型的住宅小區,以業主委員會的形式,去討論發生在小區內的一個案件,選擇12個不同的人坐下來討論要不要將某個人送上法庭,或者要不要趕走某個人,足矣。再或者,以學術討論會的形式。像發生在中國的楊佳、鄧玉嬌、藥家鑫、李昌奎、彭宇、夏俊峰、聶樹斌、李天一等等諸多存在爭議的案件,由各界人士組成一個討論會,討論案件的走向,也足以拍出《十二公民》這樣的故事效果來。而目前的《十二公民》,看起來就像是照虎畫貓,儘管很工整,但總是有了一些味道。

而且,更要命的是,在中國版的《十二公民》之前,1991年日本拍出了《12個善良的日本人》,2007年俄羅斯拍出了俄版的《十二怒漢》來,這些改編的版本也都各自精彩,他們在故事的改編上的動作上也比中國版的更大,也更符合本國的現實。對比他們,再來看中國版的《十二公民》,就會很容易發現其中的不足。美國原版的《十二怒漢》,故事同樣是問題青年弒父的故事,反映的也是貧富差距以及社會歧視的問題;而日本版的《12個善良的日本人》,講述的則是弱女子弒夫的故事,反映的是女權的故事;而俄羅斯版《十二怒漢》講的則是車臣危機的話題,題關民族歧視。中國版本的《十二公民》則集中於仇富的話題,如同上述版本一樣,都是聚焦於本國的熱點話題。不過,從改編上看,中國版顯然是最小的,而且套的也比較生硬。要知道,俄羅斯原本就存在陪審團的,日本在拍攝《12個善良的日本人》時還尚無陪審團,不過目前日本司法也已正式引入了陪審團。而中國的司法實踐雖然在人民陪審員制度上做了改進,但離真正的陪審團制度,差的則不止是十萬八千里。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十二公民》太虛了,如同空中樓閣。

脫開之前幾個版本的《十二怒漢》,但看一個房間裡,通過幾個人聊天,就演繹出一個精彩的故事來,近些年也有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彗星來的那一夜》這樣的佳作,看起來,他們都借鑑了《十二怒漢》的形式,但在體裁上這兩部都是科幻片,這種表現就覺得國外在電影的探索道路上走得更遠。而《十二公民》帶給國人的,只能讓沒有看過上述電影的人感到震撼,如果已經看過,就會更加覺得這片實在是沒有什麼創意,不過如此而已。

即便是《十二公民》的話題看起來很好,但邵建老師還是提出了辛辣的批評,甚至指出它對於當下的社會實踐來說,更像是一部科幻片,而它的話題對於實現民主法治後的中國來說,又像是一部荒誕的喜劇片,兩不靠。它對公民建設的方向,也沒有太大的引導意義,充其量只能是警醒人多關注眼前的世界,多關心關照其他人。

無論是近距離,還是遠距離觀察《十二公民》,它都像一個矛盾的綜合體。讓我推薦的話,我只能說,希望對電影接觸少的人,好好地看一看;而對於閱片無數的人,我就只能說這片也就呵呵啦。不是我見人說人話,而是國產片的罪與罰實在是太具有撕裂感,逼人不得不如此。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