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特工队/玩转脑朋友(港)/脑筋急转弯(台)
導演: 彼特達克特 Ronaldo Del Carmen2015-06-20 09:35:32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句話點評是:想法贊,劇情贊,笑料淚點滿滿,what more can you ask for? 這部電影比隔壁的恐龍片成熟多了。
首先,對動畫片尤其是跟感情有關的題材,我的淚點都非常低。於是正片之前的短片Lava就已經把我搞哭了。
我去的是週四首映場,放映廳不是最大的,不過幾乎滿場,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去看。在高潮處重點煽情的地方,一個孩子(聽上去像個男孩)放聲大哭,幾乎蓋過台詞,並且持續了好一陣,是我第一次碰到的情況。當然那時候我也滿臉淚,覺得好笑,但是也充分能理解哭聲主人的情緒。
這部電影更加讓我確信了之前的想法:如果期待一部電影,就不要追著找預告片看,更不要找影評看,連打分都別看最好。
我不可避免地在查播放時間的時候看到了爛番茄的100%好評(截止6/18),幸好,沒有失望。
說到這裡還不趕快逃這裡全是劇透!!!
說到這裡還不趕快逃這裡全是劇透!!!
說到這裡還不趕快逃這裡全是劇透!!!
==================================
-皮克斯的優良傳統是否在延續?
動畫粉以及廣泛的電影粉很少有完全忽略皮克斯的,到現在15部動畫長片,佳作滿滿,基本都是笑於淚並行,老少咸宜的優秀作品。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在完美的玩具總動員3之後,皮克斯的長片似乎總是差那麼一點魔法,也許大家都可以歡樂地從電影院走出來,但是不大會把那些電影放在年度最佳列表中。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原創性。一直以來大家推崇的,是皮克斯新穎的世界觀和主角視角,所以一旦落入續集以及前傳的漩渦,就失去了很大一部份魔力。尤其是今年的電影市場,各種商業大片都是系列片新瓶裝老酒,不是中間帶冒號就是最後以數字結尾,原創題材的作品太稀少,僅有的原創電影也因為各種原因受到評論和票房的雙重考驗(我想聲明一下,明日世界在我眼中是一部相當不錯的電影,雖然存在問題,但受到的待遇絕不是作品本身應得的)。這部頭腦特工隊的世界觀並沒有讓我失望,甚至是大出所料,尤其是從去年開始就在影院的預告片裡看到幾個主角的介紹之後,我很難想像情緒怎麼樣帶動故事情節。
說這部電影是科教片也不為過,因為內容架構在形象化人的記憶,性格,夢境,潛意識和情緒波動等等心理狀態和活動,並且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給觀眾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的原理,就好像從一個人的眼睛中看進去,之後的一大片無盡的樂園,給了動畫者廣闊的題材空間,也給了觀眾很多啟發去回憶自己的生活,比如回想為什麼那天會跟同學或者朋友生氣,為什麼突然手腳不聽使喚跌倒,為什麼當時快樂的記憶回想起來有一絲酸楚,為什麼有首口水歌永遠紮在你腦子裡忘不掉,或者為什麼偶爾翻老照片,似曾相識的人卻沒有任何記憶的痕跡。也許這部電影更會被成年人或者思想成熟的人推崇,這也正是皮克斯電影的魅力,像玩具總動員,8歲的時候看到霸王龍膽子小逗得哈哈笑,12歲的時候同情巴斯光年對角色的投入,18歲的時候再看,會更加有感於童年的一去不復返和怎麼樣適應角色轉換。而這部電影,8歲的孩子會喜歡Anger和Fear的喜劇情節,12歲的孩子對餐桌上被沒法快樂起來的Riley感同身受,而18歲以上的人,會對裡面夢境的製作場面會心一笑,對裡面更深層次的含義,也會有更貼切的理解。我很喜歡裡面各種情緒的設定,也許正是因為Riley是個有點男孩氣的女孩,她的五個主要情緒有三個是女性角色,兩個是男性角色,並且Joy是主導情緒,而她的爸爸媽媽的情緒都是單一性別。而媽媽的主導情緒是Sadness,學校的酷女孩的中心情緒是fear,校車司機平靜的表面下五個情緒都在火山爆發等等,都是很值得回味的有趣細節。
另外,誰不喜歡貓貓狗狗的點睛之筆呢?
-那些角色在成長?
在回憶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意識到這部電影的主角並不是Riley,而是她的情緒。Joy是Riley性格的主導,於是希望Riley每天都有儘可能多的快樂的回憶,於是她不希望Sadness接觸操作台,認為是對Riley不好的情緒。然而在探險過程中,Joy慢慢意識到,Sadness是和她一樣重要的情緒。就好像我們自己面對成長,總是希望隱藏自己所有的「負面」情緒,永遠保持快樂積極,但是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是,一個完整人格的簡歷需要的是豐富的體驗和多層次的感受,直面自己的各種情緒來應對人生的各種處境。而Sadness也有她的成長,她開始的時候對自己的存在很不自信,總是在道歉,不明白自己的作用,總是被消極佔據,但是她在Joy的啟發下了解了自己的意義,重拾信心和Joy協作回到了控制中心。其他的情緒也學會了協作,而Riley的成長,是在獨立的性格島嶼倒塌之後,建立起了聯合的豐富的大性格島嶼,於是分散的性格合成了一個複雜的人格,而之後的成長都是在建立這個大的島嶼,這個比喻我非常喜歡,是全篇的眾多驚喜之一。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角色是Riley的想像朋友Bing Bong。這個角色我沒有在預告裡看到,結果成了全篇的大驚喜以及大淚點之一。這個角色展示了很多人的思想和記憶的細節,比如記憶力的東西會被分解,或者被丟失,而我們的想像中的東西,在思想深處都是有實體的存在。而因為是Riley的想像製造出來的,Bing Bong的設計的不可思議之處也在情理之中,而在長期記憶中迷失的設定,也讓觀眾感同身受。Bing Bong的消失是全篇一大淚點,整個劇院到處都是吸鼻子的聲音。
-威脅有多大?
這部電影在情節的設定上並沒有明確的「反派」的形象,但是從開場20分鐘之後危機一直沒有停止。在情節和故事的引導下,我們開始也像Joy一樣,希望Riley能從搬家中找到各種積極的地方,不希望快樂的記憶被Sadness「玷污」。而從Joy和Sadness被失誤運輸到長期記憶區之後,緊張感一部份來自於我們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她們回到控制中心,一部份來自於Riley的五個性格島嶼接二連三倒塌,失去了各種支持,甚至到最後控制台整個失靈,就好像有時候我們自己體驗過的,整個人都麻木不仁,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而在Joy和Sadness的旅程中,也有很多緊迫感,比如如何叫醒夢境中的Riley,如何逃出「Abstract thought」,如何從遺忘的深淵裡出來等等,處處都很抓眼球。
當然對我來說,最大的關注依舊在性格島嶼上,最開始「搗亂島」坍塌的時候,我心想,怎麼辦,Riley從此以後是一個沒有意思的死板小孩了。當「友誼島」和「冰球島」坍塌後,我開始猶豫,不會全塌了吧,那Riley該怎麼辦。當「親情島」也墜入深淵了以後,我的擔心變成了好奇,這該怎麼挽回,而最終電影給了我一個昇華了的答案,終於讓我鬆了一口氣,也回憶起之前爸爸媽媽的腦內,大家都坐在一個大控制台前面協作的場景——這就是成長啊。
要是大人能多幾個情緒是不是更現實呢?
=========================================
這部電影讓我有衝動去回顧曾經的皮克斯經典,不過可能得摘了隱形眼鏡。寫到這裡才想起自己的頭像也是皮克斯出品呢。Inside Out里還有一些細節值得細細研究,除了每個人的腦內之外,想像之地的設計和夢境影院裡一定有很多彩蛋,之後可以去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