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

美国黑帮/犯罪帝国/美国土匪

7.8 / 454,226人    157分鐘 | USA:176分鐘 (Unrated Edition)

導演: 雷利史考特
編劇: 史蒂芬柴里安 Mark Jacobson
演員: 丹佐華盛頓 羅素克洛 小古巴古汀 喬許布洛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諸葛大傻

2015-06-21 02:15:00

一個毒梟的光榮之路


一個巨人倒下了,平衡和秩序被打破,亂紛紛的時局呼喚新的英雄出現。《美國黑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講述了一個黑人毒梟的崛起之路。
法蘭克·盧卡斯,默默跟隨著主人「跛豪」強生15年後,他學到了黑幫的生存之道,其實更像一種生意,關鍵在於產品的質量與供應鏈的穩定性。他並不像傳統黑幫頭子那樣的野心,用暴力和暗殺去建立新的秩序。他的所作所為,更多是對於跛豪生前建立的秩序和黑幫新的生存之道的傳承,掌控市場的需求,你就掌控了這個社會。只是對於黑道來說,產品是非同一般的產品——毒品。

故事的時代背景是60-70年代,越戰時期。曠日持久的對越戰爭讓美國「垮掉的一代」衍化成為整個時代和社會的墮落。失業、毒品、腐敗,消極與及時縱樂的情緒瀰漫整個社會。一個警察上繳查獲而來的百萬現金,被視為不可思議的異類。警察要嘛收取毒販的賄金,要嘛繳獲毒品後,摻假後自己拿到市場賣掉。連司法都墮落至此,可見毒品在當時看來,只是道德之外的正當商品。

新時代的黑幫,已經沒有了港片黑社會中的熱血和野蠻生長,也不再需要《教父》那樣的槍戰和暗殺手段。但《美國黑幫》和《教父》一脈相承的,是義大利黑幫一貫嚴格要求的——秩序。義大利人「跛豪」強生教給法蘭克的秩序,就是用產品滿足市場,用生意的經營模式控制這個社會。既然毒品的需求(純度太低)得不到滿足,那你只要控制了貨源,你就控制了市場。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打通供應鏈。

影片開頭跛豪在商店痛斥中國人繞過了中間商和供應商,直接從廠家那裡得到商品供應市場,讓很多美國人失業。法蘭克從中得到了啟發。他看新聞了解到很多越戰美軍也染上了毒癮,而且貨源充足、價格便宜(看新聞了解時政,也是跛豪的習慣)。他也可以跳過市場的劣質供應商,直接找到東南亞的純正貨源。因為他有一個堂兄弟在曼谷開一個俱樂部。貨源有了,如何讓這些非法的東西運到美國。法蘭克的做法只有天才才會想到。利用運輸美軍烈士的飛機來攜帶毒品入境,而且是就藏在他們的棺材裡,「這是對保衛民主的而死的年輕人最大的不敬」,但在這種「保衛民主」的堂而皇之的藉口後面,卻是「軍隊一邊打戰,死了5萬多人,一邊在運送海洛因」的事實。可見每一場美國發起的所謂的民主和正義的戰爭,背後都有銷售軍火、毒品、石油等等利害因素在裡邊。

「一個領導,就像一個牧羊人,讓最機靈的羊走在前面,其他的羊就會跟著。儘管他有皮鞭和藤條,必要的時候也會用到,但更多的時候,他只是安靜地跟在羊群後面」。法蘭克只是親自跑了一趟東南亞,就重新建立起了市場的秩序。而在別人開始眼紅的時候,他也沒有獨佔利益,放開分銷網路,讓更多人獲益,這都是跛豪和義大利黑幫一貫的做法。

《教父》中家族經營的方式讓人印象深刻,義大利人的這種家族觀念同樣影響了法蘭克。法蘭克離家15年毫無音訊,連兄弟在電話頭聽到他的名字都要問「哪個法蘭克」。但他卻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建立事業之後,他第一件事就是買下一套寬敞的別墅,還憑著記憶中母親的房間的梳妝檯仿做了一個。然後把整個家族都接了過來,一家人其樂融融,還有法蘭克在家人放下一貫的嚴肅,開懷傻笑的場面,讓你不敢想像他把家族帶上一條不歸路後的慘狀。他也不拈花惹草,感情專一。他的內斂自制,讓你甚至可以相信他販賣毒品但他自己沒吸(片中一個鏡頭都沒有)。

本片根據真實人物事蹟改編,據說片中連個主人公毒梟法蘭克·盧卡斯和緝毒探員里奇·羅伯茨到了90年代後(也就是法蘭克出獄後)都成了本片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技術顧問。所以本片在編劇方面更多是為法蘭克立傳,淡化他「罪」的一面,讓他成了「罪」之外的完人。除了這方面的原因,另外把法蘭克刻畫成完人的作用,就是和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緝毒探員里奇·羅伯茨形成對比。

里奇在一個眾人皆醉的社會裡堅持著警察的原則。他查獲了一筆百萬美元的帳款,堅持上繳,卻被同事罵「f**k童子軍」。而除了他的秉公無私之外,他的生活只能用糟糕來形容。他是個色鬼,私底下總有女人睡在床上。妻子忍受不了他,除了離婚還要剝奪他對孩子的撫養權。上了法庭他還能跟他的女律師勾搭去上床。他的一年工資還不到兩萬美金,一邊被暫時調派到縣政府派傳票,幹活輪著錘子而不是帶一把槍,一邊還在上著夜校。當他調用2萬經費假裝去買毒品時,還要瘋狂從紐澤西追著錢到紐約,並傻傻地讓收了賄金的同行(他的錢被毒販子當賄金給了他的紐約同行)把他連號的鈔票還給他,因為他的上司交代錢丟了以後就不再給他申請費用。

一個除了秉公滿身邋遢的探員,一個完美無暇的毒梟,鮮明的對比立判。看似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因為一個共同點聯繫到了一起。在一個水貨氾濫的市場法蘭克堅持用純正的產品重新建立市場秩序;在一個警匪同流合污的世界裡奇堅持緝毒到底。在吳宇森闖蕩好萊塢之前,美國人比較喜歡在影片中突出單一的孤膽英雄形象,而最終boss總是被三兩下子搞定,最突出的莫過於蘭波的單槍匹馬勇闖龍潭。後來吳宇森的《變臉》讓他們開了眼界,當他們關注吳宇森的系列警匪片時,發掘了英雄惺惺相惜的模式。雖然所謂的英雄是站在對立面的兩端,但對於彼此人格的閃光點的欣賞,讓他們在對抗的同時選擇另一種方式的心有靈犀。這就是後來法蘭克被捕後選擇跟里奇合作供出受賄警察的原因。只有當司法真正清淨了,這個社會才有正義可言。

影片的不足之處是兩個人的對手戲太少。當里奇層層剝繭找到證據的時候,法蘭克一直都毫無作為。僅僅提到了他聽母親的話選擇對搶錢的警察忍氣吞聲。高潮略顯平淡。

一部史詩般黑幫片,時代洪流造就了人物傳奇的命運。當戰爭結束時,法蘭克的命運也隨著轉變。很多人看到法蘭克被捕之後都會想到悲劇的結局,這也符合影片的略帶陰鬱的基調,以及史詩人物的悲情色彩。所以當影片以輕快的方式結尾的時候,說實話覺得不夠意思。當轉念想想,一個時代一代人,時代變了,人也需要一個改頭換面重新來過的機會。當時代把你的忘卻的時候,選擇一條屬於你自己的光榮之路;當時代呼喚英雄的時候,是命運指給你的另一條光榮之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