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下班後--After Hours

下班后/八小时之外/业余时间

7.7 / 47,104人    97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Joseph Minion
演員: 葛芬唐納 羅珊娜艾奎特 Verna Bloom 湯米‧瓊 琳達佛倫提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蒙多

2015-06-21 05:33:04

《下班後》:人生不過是一場荒誕之旅



很多電影都是無法概括,無法描述的,其實,反過來想想,電影本身並不需要被概括或者被描述。電影中的情感或者角色的反思,本身就是觀眾內心的明滅。當觀眾在欣賞這部電影的時候,心裡是如此,當他們開始談論這部電影的時候,依然如此。我常說,觀影是非常私人的一件事。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電影中的那份離傷和荒誕,是忠於私人的一種領悟,很多時候,它是無法訴說清楚的,而觀者心中自有天地。

羅傑·伊伯特曾經說,馬丁.斯科塞斯對導演一部電影的興趣,遠遠大於野心,他似乎並不關心錢,他定義的成功就是能夠拍出他想要拍的電影。

我對馬丁的關注,應該從《計程車司機》開始說起,其實,我對《計程車司機》的故事並不是很感興趣,這部電影的故事本身並不難理解。然而,讓我為此沉迷的是馬丁對一座城市的刻畫。他非常善於將城市,故事和人物結合起來,從而構建出一個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世界。

在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中,《下班後》的名氣並不大,但是,在他的整個創作歷程中,這部電影的重要意義是不容忽視的。面對這樣一部荒誕的電影,我承認,我很難寫出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想寫的東西有很多,卻有些如鯁在喉的糾結。

影片過半的時候,我總是感覺《下班後》充滿了卡夫卡般的氣質,因為卡夫卡的作品也是如此的荒誕不經,在字裡行間設置滿滿的隱喻。當然,《下班後》並沒有卡夫卡作品那般晦澀,反而妙趣橫生。卡夫卡的很多作品,看似結構散漫,其實內在具有極其明確的思想性,這樣的沉重,並不適合馬丁的電影,更不適合《下班後》。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下班後》誕生於,《喜劇之王》的票房失利以及《基督最後的誘惑》的製作拖延。或許是這兩部電影的「不爭氣」,才讓馬丁決定拍一部中規中矩的喜劇片來作為緩衝。儘管,《下班後》是一部標標準準的喜劇片,但是,也是一部被低估的電影。故事的主角在一個平常的夜晚,遇見了一系列荒誕的事情,在這個莫名其妙的夜晚中,他不斷地受到羞辱和折磨。

影片中聰明的地方就是利用一個角色,勾畫出一個社會最底層人群的群像,比如搶劫,自虐,婚姻暴力等等,這些元素都發生在這個荒誕的區域,甚至司空見慣。瘋狂,從個人命運逐漸蔓延到整個區域,在這個區域中,馬丁所有電影中的邊緣角色,偏執狂,離經叛道之人似乎都生活在這裡,而誤入這裡的人,也將步入一個令自己癲狂的極端。此時此刻的馬丁,正躲在窮街陋巷的陰暗處觀看,並時不時的將男主角推向絕境。隨著電影的繼續,男主角終於感覺到了自己的格格不入,了解到了群體妄想症的可怕。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在這個暗無天日的窮街陋巷中,一切都和正常的社會隔絕了,在這裡生活的很多人都被貼上了孤獨的標籤,而他們對看孤獨的方式,就是將所有的一切怨憤和狂躁都發洩在外來者身上。所以,男主角才會遇見一個又一個歇斯底裡的人。這些人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並且認為這就是應該有的世界,而對於正常的生活,卻置之不理。
電影看起來矛盾百出,其實,更像是一個尋找的過程,就好像男主角一直想回家一樣,影片講述的依然是一個有關「歸宿」的問題。整部影片並不存在所謂的立場,只是在陰暗的街道漸行漸遠,緩慢的靠近某種核心區域。

《下班後》看似荒誕,實則更為直接的面對現實,一些人和一些事,看似簡單,卻是意味深長。生活,本身就是一場荒誕之旅,這裡有暴力,有陰謀,有欺騙,有慾望,同樣,也有歸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