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头脑特工队/玩转脑朋友(港)/脑筋急转弯(台)

8.1 / 788,360人    95分鐘

導演: 彼特達克特 Ronaldo Del Carmen
編劇: 彼特達克特
演員: 黛安蓮恩 愛咪波勒 凱爾麥克拉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玄兒

2015-06-23 16:34:08

翻轉大腦體悟成長的煩惱——北美最新動畫片《頭腦特工隊》漫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翻轉大腦體悟成長的煩惱


這部皮克斯公司五年磨一劍的動畫片,故事的核心出發點來源於導演對自己孩子的疑問,同時也是無數人對孩子,對彼此間的疑問,有的時候:「真不知道你腦子裡想的是什麼!」,而《飛屋環遊記》的導演:彼得.道格特,就花了五年半的時間,試圖用一部動畫片來回答這個懸在世人腦袋裡的問題。

故事核心圍繞一個11歲小女孩的成長,這個年紀,正是兒童時期步入青少年階段的轉型期。通常大人開始發現,跟孩子溝通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孩子有時候也不會直接的將情緒表達出來。這時如果家長的溝通方式落後於孩子的成長,問題就爆露出來了。故事中的一家人,11歲的Riley由於父親的工作變動,從明尼蘇達舉家搬遷到舊金山,於是一切都不同了,在搬家後的幾天裡,Riley經歷了一段適應新環境和內心成長的過程。

這是一個契機,在每個人成長的階段,都會因為一段經歷,而讓我們迅速的蛻變,可能是搬家,可能是升學,可能是親人的離去,也可能是初戀,總之在這後,我們成長了,開始學會面對現實,不再活在內心的童話世界裡,逐漸邁入了青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階段,當然眾所周知,在成為成年人之前,我們還會用變扭的青春期,表示抗議。

影片中故事的導火索,爆發於搬家後Riley第一天放學回家。母親點燃的這一句:「新學校的第一天怎麼樣?」,通常這個問題下,是沒有好結果的,尤其對青少年,他們會本能的覺得,你在拿他們當孩子看,並且新學校的第一天,又怎麼可能好過呢。誰又會因為這個而興奮?又不是幼稚園第一天。

而接下來,隨著Riley情緒的惡化和失控,影片開始逐漸的從幾個層面,層層的翻轉顛覆了我們的大腦,內心和認知。讓螢幕前的觀眾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跟著皮克斯動畫師們根本停不下來的想像力,徹底的被由內到外「 INSIDE OUT 」。


第一個層面,對大腦物理感官的翻轉。

故事的開篇,就從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一個一個基本情緒的誕生和相互合作,展開了對我們情緒變幻的解析。首先,導演簡化了我們複雜的情緒感官,最終將各種各樣的情緒,歸結為:開心,憤怒,悲傷,恐懼和厭惡,五個情緒小代表,並用形象的卡通設計表現出來。「開心」給人直觀的感覺像個閃閃發亮的星星,「憤怒」是塊紅色的磚頭,「悲傷」是一滴眼淚,「恐懼」是一根敏感的神經,「厭惡」來自於小朋友討厭的西蘭花。

影片的前奏,Riley在這五個情緒小人的通力合作下,與父母搬家來到舊金山,度過了還算開心的第一天。而當Riley閉上眼睛,開始入睡時,影片開始為我們展現記憶的形成,一天之內,人們會留下很多開心的瞬間,悲傷失望的瞬間,或者氣憤的記憶,而電影中這樣的記憶片段被形象地比喻為一個個不同顏色的記憶球,每天亮閃閃的黃色開心記憶越多,一天過的越完美。而在入睡之後,我們的短期記憶,都會進入大腦更深層次的地方,在那裡記憶將被分門別類,有些永遠的記住了,有些就被遺忘了。而導演為了更深入的解析我們大腦內部的工作,用了一個意外情節,讓「開心」和「悲傷」兩個小情緒,為了保護Riley的核心記憶,從情緒控制室的管道被吸入了大腦內部。

在後續的這段旅途中,觀眾跟著「開心」和「悲傷」兩個小人,一起展開了一次腦內大探險,徹底的把我們複雜的大腦,翻來倒去,轉了個遍。長期記憶區域,抽象思維區(Abstract Thought),想像力樂園(Imagination land),夢境製片廠(Dream productions),潛意識山洞(Subconscious),記憶垃圾場(Memory Dump)。在這裡,幾乎把每一個我們似乎有點認知的大腦區域,都進行了具象化,形象化的趣味解析。真正的大師,總是能把複雜的科學問題簡化,讓小朋友都能明白,亦如《星際穿越》里對蟲洞和時間旅行的解析。

而在這樣奇幻樂趣的腦內樂園,還充滿了趣味橫生的腦內工作者(Mind Worker),想像中的朋友(Imagination Friend)和潛意識裡的小丑巨人。故事在這樣的情節牽引下,一次又一次擊中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如果說,開始的一切是將每個人的大腦刨開,讓記憶,思維,夢境等等都變得言之有理,讓人感同身受。而這一次,當你發現腦海中那首揮之不去的神曲:「送禮就送腦白金」或者「我的滑板鞋,摩擦摩擦」,到底為什麼老是脫口而出,原來是被我們大腦中的工作者私藏起來了,當他們閑暇之餘,不時拿出來回味的時候,我們就莫名的跟著唱了起來。這個橋段真的是神來之筆,不需要什麼科學理論,只需要讓觀眾感受到那一刻的共鳴,每個人都會付之一笑。

而「兒時想像中的朋友」則更是觸及到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相信大多數成年人已經很難想起自己幼年時期,那個憑空想像出來的小夥伴了,因為他們已經消失在你的記憶深淵裡,當你成年,你已經不再需要他的陪伴,他已經永遠的被遺忘了。故事中Riley想像中的小夥伴叫BingBong,它有著棉花糖的身子,大象的鼻子,貓的尾巴,是小女生喜歡的各種事物的集合體,讓人倍感親切。每個人一定有著類似對著空氣自己玩過家家或者士兵大戰的回憶,而那個陪我們玩耍的小夥伴或者想像敵,它就是我們想像出來的朋友,只存在我們的腦海里。而故事中的BingBong為了幫助「開心」回到Riley的情緒主控區,選擇了自我犧牲,永遠的留在了Riley的記憶廢墟里。其實從他一開始與「開心」相遇,強烈的要求一定要讓Riley再次想起他,已經揭露了可憐的BingBong其實早已經知道,隨著Riley的長大,已經不曾再想起他了,而最終BingBong也消失在了記憶深淵中,他知道其實Riley也已經不需要他了。這裡也是影片中的淚點之一,每個人的成長伴隨著童年的遺忘,你不可能記住所有,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而感傷過後,導演又帶領我們來到了可怕的潛意識區,讓我們去探究自己內心那個沉睡著的恐懼。在睡夢中,我們的潛意識會更容易浮出水面。而影片中把西方人潛意識裡的大怪獸具象為「恐怖的小丑」叔叔,確實麥當勞叔叔也不為過,看豆瓣上「末藥煎肉塔」的影評提到,很可能每個國內的年輕人潛意識裡都藏著一個「馮遠征叔叔」,這點簡直讓我也躺槍啊。那些兒時不經意間,不知道怎麼就被嚇到的記憶,其實深藏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裡,時不時的你們會在夢裡相見,當然還是相見不如不見。

最後故事的大腦探險,終於在Riley的個性島嶼全部坍塌之前,趕在家庭親情島嶼搖搖欲墜的時刻,「開心」和「悲傷」將Riley的核心記憶重新帶回了情緒控制室。影片這裡對我們每個人幼年時期,與家人的歡樂時光,第一次運動會得獎,與朋友玩耍的回憶,都形成了一個個組成自我個性的島嶼,讓我們的人格中充滿了親情,友情,運動,搞笑等等元素。這裡是對每個人通過不同經歷,形成了不同性格的一次解析,而我們的無限未來都是以此為起點,因為性格又決定了命運。

到此為止,這部動畫片已經做到了史無前例的,將人類大腦扒開,從內到外,翻出來展示給大家,讓觀眾即理解了大腦內神奇的運作模式,又感受到了那些溫馨,有趣的瞬間。然而皮克斯又怎會停止在,僅用想像力和動畫設計呈現大腦的神奇。接下來才開始揭示故事的主題,大腦的複雜,映射著我們繁複的情緒,而人們試圖對情緒的控制,才常常是災難的關鍵。


第二個層面,對內心情感認知的翻轉。

讓我們回到影片的故事開始,故事的主人公Riley是個積極樂觀的小女孩,情緒中的「開心」試圖主控她每天都過得積極向上,歡樂無比。即便搬家之後,看到老舊的新家,Riley仍嘗試尋找快樂的一面,不希望陷入失落和悲傷中。到了入夜,母親的睡前寄語也是關於分擔父親的壓力,讓母女二人都要保持開心的微笑度過每一天。

而Riley的腦內情緒們,也都是阻攔著悲傷去觸碰一切記憶,從外界到自身對情緒的抑制撲面而來。看似悲傷總是帶來災難,讓人感到自己的無能和脆弱,但其實往往,忽視悲傷,並不能解決問題。影片中隨著「開心」從嚴令禁止「悲傷」接近任何Riley的記憶,到慢慢的,「開心」在那些回憶中,看到了傷感和快樂並存的兩面性。一個記憶球,一面是悲傷,翻轉過來,就是開心。因為一件事情,有時候可能既讓人感到悲傷,又會由於悲傷而得到朋友和家人的幫助,從而又感到欣慰和開心。

這樣的經歷,只有在心智日漸成熟後,才會慢慢的體悟到。就像年初的動畫片《Home》里,外星小怪人O發現,原來人類朋友小零有時候不是真的生氣,而是悲傷的生氣一樣。人們的情緒本來就很複雜,有時候並不是單純的生氣或者悲傷,而快樂里也會帶著傷感。影片最後,「開心」放手讓「悲傷」主控了Riley的情緒,這才終於化解了危機,也讓人們重新認識了每一個情緒的必要性,與如何正視並接受他們的過程。

這一次,輪到我們的情緒觀念被翻轉,從簡單的認為,快樂越多越好,悲傷越少越好,到變得開始了解悲傷情緒的必要性和存在價值。悲傷並不一定是脆弱的表現,直面自己的情緒,將他們表達出來,尤其是對最親近的人,本身就是一種勇氣的體現,又有誰會因為你的悲傷,而大發雷霆的生氣呢。如果真的有那樣的人,我們反而應該去質疑,他們強加於自己的情緒是否是合理的,當然有時候身邊的人也是無意識的。當一個小朋友,從兒時的愛哭鬼,變成一個要強的小大人,之後體會到,自己的情緒從簡單的喜怒哀樂,成長為複雜的悲喜交加,又怕又愛的時候,他的成長才又進了一步。


第三個層面,對外界彼此理解的翻轉

影片的故事在Riley一家三口的相擁下,落下帷幕。而影片帶來的思考才剛剛開始,片尾彩蛋中,掀起了又一輪腦內大翻轉。除了Riley腦內的五個性格迥異的小人物之外,爸爸媽媽的腦子裡五個情緒小人是什麼樣子呢?你的街坊鄰居,披薩餅店員,小醜的表演者,他們的腦內都是怎樣的情形呢?

最後除了人類,汪星人和喵星人的腦子裡有沒有情緒控制室呢?他們的情緒控制也是跟我們一樣的嗎?最後那個喵星人的控制室揭秘,真的是讓人豁然開朗,原來這才是人類永遠無法理解喵星人的原因。

影片結束後,讓每個觀眾都不由得開始思索,坐在我身邊的傢伙,此時腦子裡是什麼樣的呢?影片從一個問題的開始,給了我們對身邊人彼此了解的可能性和思考方式。而整部動畫片翻轉腦內的旅程,就像打開了你塵封已久的兒時寫字檯,將其中抽屜櫃子裡的東西一股腦的倒出來,再重新拾起每一份回憶,將他們分門別類的放回去一樣,過程伴著重拾記憶的歡樂,也伴著痛苦回憶的悲傷,最後還有一些我們怎麼都想不來的零件和記憶碎片,不知道從何拾起或者無處安放,而這些就是我們成長的煩惱。


最後附上幾句情緒主控「開心」的口頭禪:

We can fix this!
我們一定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Think positive!
凡事都要往好處想!

You can』t focus on what’s going on,
你不能只盯著當下發生了什麼,
There is always a way to turn things around .
總有辦法讓事情峰迴路轉的。


此時,讓我在腦海中播放一百遍:「小田切讓對我說,你是我心中的最美。」,又可以花痴的活下去了呢。


2015年6月22日 小玄兒記 ,Dreamers電影評論成員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微信訂閱我的:小玄兒的電影推薦與漫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