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來自星星的傻瓜--PK

我的个神啊/外星醉汉地球神/来自星星的傻瓜(台)

8.1 / 201,668人    153分鐘 | South Korea:129分鐘

導演: 拉庫馬·希拉尼
演員: 阿米爾罕 艾魯絲卡·沙瑪 桑傑達特 蘇特·辛·萊杰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mma always

2015-06-26 06:14:16

《OMG》VS《PK》:一場信仰的思辨


文/Emmaalways

《OMG》和《PK》分別是印度2012和2014年上映的影片,雖然時隔兩年,但其核心卻十分相似,探討的都是信仰與宗教的這一印度敏感問題,從兩者的中文譯名《偶滴神啊》和《我的個神啊》亦可窺見一二。

《OMG》講述無神論商人坎吉遭受「神譴」後走上與神明打官司的故事,以一種輕鬆娛樂的方式透出一次次思辨。而影片最妙的地方在於其並未否認神的存在,造物者造人,人造宗教,宗教服務於人,而非凌駕於人之上。若神代表著信仰,那麼信仰是不可侵犯的,是你我不可幹預的,它是低谷困苦時的希望,因而無神論者才能成為最忠實的神擁護者,因為他們擁有執念,不依賴神明。而電影中的宗教代理者則是利用人類的畏懼心理,這就如同「臨時抱佛腳」一般,出發點並不純粹,亦所謂「心不誠」吧。片中有幾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一是真神讓坎吉閱讀各類經書——事實上各類經書中蘊含著太多哲理,無論對有神還是無神論者都是財富,但很多所謂信徒要的只是保佑,經書成為擺設。二是大家以為坎吉去世將其供為神——浮躁的社會使人們迫切地找尋依靠,進而我們不時看見人被神化,如真神所說「你毀了他們的神,他們便將你變成神」。三是當幾位代理者離開時對坎吉說的一句話「信仰是會上癮的」——上癮的不是信仰,而是人們對現實的無力,對未知的恐懼,不夠強大的內心給了某些邪念的代理者以機會……確切來說,影片抨擊並非神明,而是利用人類畏懼心理狐假虎威的所謂「專利所有人」,何為信仰?身處寺廟,誠心叩拜,並無所求。

比之《OMG》,《PK》更像一部成熟的印度商業電影,有歌舞,有愛情,有歡笑,有悲苦,有思考。帶著《三個白痴》原班人馬的稱號便可號召一大批影迷,而故事講述的則是一名外星人來地球勘探的見聞,與其說是一部關於神的探討的電影,不如說是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世界,顯示出我們所處社會的荒誕(PS:對於《外星醉漢PK地球神》這個名字誤導了多少人以為是部渣科幻片= =)。有人因為偏見阻止一段姻緣,有人因為信奉跟隨謊言,有人因為貪念唯利是圖。對PK而言,世間有太多無法理解,太多世故,太多表達,太多派別,太多利益。「我一一誠心跪拜過你們,為你們上過香,磕過頭,為何你從未出現」,正如PK所說,一切都好似撥錯了電話,若神明能夠聽見,他不會如此回答。「神明」應當受人敬重,在最艱難的時候它會給人以難以想像的執著與力量,但這神明是純粹的,它不因被任何人瓜分或曲解,不因引發一場場惡鬥,不因劃分等級尊卑。

兩部電影皆產自印度,這個宗教遍天的國度,雖然上映時都受到了打壓,卻完全不妨礙最終的票房和口碑。《OMG》像一部專題片,聚焦於「代理者」問題;《PK》則是大雜燴,融合了所有元素笑看這個社會,其精彩度優於前者,思辨卻不如前者。儘管時常調侃到「印度阿三」,但事實上印度寶萊塢已不知超越國產電影多少年,當我們痴迷於各式所謂大片和穩賺不賠的青春片時,人家已經出現了一批批像《三個白痴》、《PK》的電影。當然,每年好萊塢寶萊塢也會出很多爛片,但票房冠軍一般還是有質量保證的,回看我們每年的高票房電影。。。而像《大明劫》、《銹花刀》這樣值得鼓勵的電影,卻總是黯淡離場。一次次的失望讓觀眾放棄了觀看國產片,以此同時,各路國產片竭盡所能的營銷,騙取觀眾手中的觀影票,但其實電影的目的不應是淘金場。

幾年前的《三個白痴》探討了一場教育,如今《OMG》、《PK》則思辨了一次信仰。有人說,印度也只是拍拍,現實是骨感的,但倘若連表達都不會,何談解決與進步?找尋心中的真神,它定會給你執念與平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