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惡意編年史--The Chronicles of Evil

罪恶的编年史/恶意编年史/TheChroniclesofEvil

6.8 / 2,293人    102分鐘

導演: 白雲鶴
演員: 孫賢周 馬東石 崔丹尼爾 朴敘俊 尹錫元 鄭元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朧月夜

2015-06-29 19:43:06

《罪惡的編年史》我們不玩「你猜你猜你猜猜猜」


自從韓國電影圈用自我審視的「謙卑」態度一次次把自己抹黑,又一次次為自己「漂白」之後,其市場就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繁榮。僅此態度就值得讚賞,更何況影片的品質提升竟是日新月異的速度。
 不過,這不等於說它就已經好得不可挑剔。反而,隨著獨特風格的不斷反覆造成了缺乏新意的問題,一些詬病也隨之日益明顯。

今年最好的案例是5月中旬在韓國上映的影片《罪惡的編年史》,影片是一個圍繞「正義」的命題展開的悖論劇情。和其他同類電影一樣,影片在開頭部份設下懸念,有經驗的觀眾看到小男孩在細雨中看著警車離開的那一幕之後,基本就能知道罪犯何許人也。就算在他成年之後順利混入男主角的生活,披上了小白羊的分身一樣無法逃過觀眾銳利的眼睛。結果,自然是因為兇手的懸念太好猜,而被聰明的影迷所唾棄。

那麼問題來了,觀眾嫌疑兇手的身份太好猜,真的是因為導演白雲學自以為聰明,以為大家猜不到結果嗎?雖說有些導演確實會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後,會自詡聰明過人自以為是得很。但是,這個狀態不能套用在《罪惡的編年史》上。理由是什麼呢?當然是坑填得太快,伏筆埋得太淺。

自影片的序幕為真兇埋下伏筆之後,影片調轉鏡頭,把焦點集中在屢建功績且為人正直的警長身上。以身邊人的表現來塑造其謙和、正義的高大形象,隨後便是陷害之下被挖掘出來的道貌岸然之姿和為人貪婪、自私的本性。於是第一個拋給觀眾的觀點出現了,正義是不會被慾念干擾,警察就是徹底的衛道士嗎?結果呢,主角在糾結在逃避在掙扎,可惜他的動作慢了點還沒掙開枷鎖就已經淪陷在欺騙目光的表象之下。

完成這一整個過程的,是一段又一段完全沒有銜接的反轉。一個嫌疑人倒下了,另一個嫌疑人又站起來了,可是無論是哪一位嫌疑人都並非真兇。真兇是誰?看多了本格推理的觀眾如果能跳到劇情里給警探提示,十有八九會拍拍他的肩,志得意滿的指向那個早就呼之欲出的真兇說道:「嘿,哥們兒。他就在你身後呢!」

是的,真兇沒有跳出常規的格局,一直是站在主角身邊最不起眼,卻又相當重要的那個人。他的出場不多,但是每次出現都會牽出關係主角生死命運的重要線索。不需要具備多少影齡就能看出的淺顯結局當真是導演想帶給觀眾的趣味?導演不是傻子,也沒把觀眾當傻子。只是白雲學這貨手法不到家,迷了自己的眼,混亂了觀眾的看片體驗。結果,把一個上好的題材做的不倫不類。

在正片開始部份,警探被設計的一段,對手拋出諸多的對警探的指控,條條重罪。這些是真的嗎?觀眾不知道,而他與序幕部份的暗示有何關聯也不明確,算是給觀眾拋出了比較有趣的謎面。隨著劇情的發展,為了掩蓋真相不斷犯錯的警探牽涉的人命越來越多,而他的光輝也隨之越來越淡。為了讓這位好警察不至於徹底沉淪下去,編劇還是給他設計了一個覺悟的過程。在他的心理掙扎中,又給出一個反轉。這個反轉與上個反轉之間的關係,通過講述者可以知道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

劇情開展到這兒,觀眾的心態會發生一個微妙的轉變。在不明真相的時候時候,對影片確實有期待的。但是,影片發展至此已經沒什麼好說的了,部份觀眾的情緒開始轉入看導演和編劇如何像個小丑一樣不熟練的玩雜耍了。在揭開第二個反轉真相的時候,影片企圖通過配角一大堆煽情的獨白了塑造悲劇式的幕後主角。但是,但是,暗含曖昧的基情演說很容易讓觀眾脫喜,尤其是腐女!這群惡趣味的觀眾很容易從原劇情中跳脫出來,瘋狂的為兩個男主的腐愛大補腦洞。

嚴肅不起來,就深沉不下去。這齣戲的最初意圖很大可能是在一次次反轉的劇情中塑造一個像《蝴蝶夢》裡的呂蓓卡一樣看不到具象的卻無處不在叫令人心生畏懼的角色。結果,在創造這個「影子主角」的時候,導演和編劇兩人沒給劇情和人物合理分配篇幅,以致於過程中都在忙於把挖的坑填滿,忽略了幕後主角的形象塑造這個活兒。通過生硬的反轉,觀眾確實知道了真兇是誰,卻無法認可創作者給出的這個答案。為什麼呢?角色缺乏生命力和故事的張力。

影片結尾的部份做的很漂亮,多少年來為父復仇的那股痛苦一股腦被傾倒出來,人物就那麼一會兒有了閃光點。這位秉持正義的警探也在是非之間有了定性,有那麼一刻觀眾或許會被戳到柔軟的部份,對影片的整體表現有所改觀。但是,美美想到前面那些狗血、生澀的手法還是會滿腔都是恨。

《罪惡的編年史》在立意上很有自己的想法,在思辨的命題上也踩在了社會問題的痛腳上。但是不夠聰明的敘事方式卻給了作品要命的打擊,懸念這種東西拿來做吸引觀眾眼光的工具,百試百靈,可是在鋪設的過程中不能為了懸念而懸念,刻意的反轉只會讓如今滿滿都是刻薄的觀眾厭惡和嘲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