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匆匆那年--Back in Time

匆匆那年/FleetofTime

5.6 / 657人    119分鐘

導演: 張一白
編劇: 九夜茴
演員: 彭于晏 倪妮 鄭愷 魏晨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留鬍子的小朋友

2015-06-30 08:27:03

也許我們在匆匆那年只剩淚點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說真心的,鄙人不喜吐槽。

無論是98年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版《將愛》,還是11年又帶著老中青火了一把的電影版《將愛》,張一白都算是拿捏這類題材的佼佼者,而其之後的作品也一直沒有偏離這個基調。可以說,張一白是拍關於青春話題走出來的中國第六代導演,想必對於《匆匆那年》也會是駕輕就熟。

可「憶青春」神馬的真是看累了。

這兩年青春片又火了,而且徹底點燃大螢幕。在青春偶像劇、都市情感劇、大學校園劇、熱血撕逼劇等等城市年輕人喜愛的影視題材炒翻過後,憶青春式影片類型再度佔領高地。此類影片以主打悲傷催淚回憶牌、打入中學時代為主,從青春啟蒙時期講起,以不得善終的愛情結束。但也有一些不慘雜過多愛情戲分,更深刻的去描寫青春過往和對應時代特徵的作品,就比如此類片種的開山鼻祖——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比起之前的青春片,這類片子更貼近年輕人,也讓觀眾覺得更為寫實。對應年代的氛圍,對應年代的少年,總會使人有種回到過去的迷離感覺。這種無需高成本特技特效的故事結構,卻往往可以出乎意料的賺取豐滿票房,使我一度分不清這到底這屬於文藝片還是商業片。

跟隨潮流的張一白不會落伍。在湧現了像《愛情麻辣燙》、《獨自等待》這種都市愛情片的那幾年,張導就貢獻出了他的《開往春天的地鐵》。說實話,《開往春天的地鐵》更為接地氣,貼近當時青年人對於愛情與生活的迷茫,一窺那個年代的社會現象,讓我看出了點意思,也因此記住了張導的大名。

抱著這種心態,我再次認真的學習觀看了張一白同志的這部《匆匆那年》,希望可以看到跟以往此類片種不一樣的表現。但(三號同學曾有一句名言:萬事毀於一個但字),當旁邊的妹子雙眼紅腫的問我為什麼不哭時,我只能答:「哥天生沒有淚腺,其實我很悲傷。」而那時,彭於晏同學正挺著他健碩的兩塊胸大肌,在雨中瘋狂咆哮著方茴的名字。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對這部片子在態度上出現了問題。我應該以看「漫威出品」的姿態坐在這裡,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人家鬼佬一年產出幾部英雄片,我們必須趕超美帝,在「憶青春」這片沃土上實現中國影業的偉大復興。

還是說說這部電影吧。

可是我還是忘不了彭同學的那兩塊胸大肌。影片開始,在陽光灑進的教室裡,我看著身著標準中式中學校服的彭同學,展示著他海魂衫下結實的臂膀,我摸著胸脯陶醉了。為啥當時我沒胸,只怪時光太匆匆。

言歸正傳,比起張導之前的作品,《匆匆那年》這部片子更顯平庸,一舉延續了繼《那些年》、《致青春》、《同桌的你》的一眾小夥伴的經典模式。畫面總是唯美的,影片顏色要調的偏黃,以備包含歷史感。陽光、綠蔭、熟悉的校園、接地氣的校服以及滿篇的淚點。很多人說,鬍子你最後說的不對,是墮胎。膚淺!像「墮胎」這樣的大招怎麼能是片子就使?但不得不說,張導在此片中對調動觀眾悲傷情緒已經算是滿BUFF大技能全開,DPS嗷嗷的有沒有?細心觀察了下,方茴和鄺強跟上床那段,全場妹子無一倖免個個擊中。傳達的悲傷並不自然,是生硬。而我的感覺就像坐過山車,明知道即將而來的有多酸爽,但當急速下墜那一刻時,還是會情不自禁的嚎叫。影片深深地透著一股不弄哭你死不休的氣概。一波一波的慘劇、慘不忍睹、慘絕人寰、慘到就差一句「還有誰!」

無論原著還是影片,鄺強和方茴這段的確是這個故事的靈魂,天下最慘莫過於屌絲看著女神被人渣破處的事實...且不談女性觀眾,上來就先擊穿了廣大屌絲的內心,不服不行。而且此處還特地開掛,讓女神懷了人渣的孩子去墮胎,並讓屌絲認了這個腹中子。這種撕心裂肺的橋段其實並不新穎,太多女神被糟蹋的故事流傳千古,因為它包含強烈的反差,東方人或多或少受文化影響喜愛門當戶對、陰陽調和,而違這種背常規的反差往往就可以帶來更大的刺激。舉個例子,這段「女神受難記」很多男性觀眾會覺得似曾相識又無從想起,因為類似的片段集中出現在了島國AV里。

也許是因為最近慘片太多了,全片下來,我的面部表情基本保持麻木狀態。不是故事不扣人心弦,只怪相同的故事和鏡頭太多了。唯美的鏡頭下,我看不到屬於這部片子自己的獨特,更像是量產的開塞良劑。唯一讓我亢奮一下的片段,是籃球賽效仿灌籃高手的高能片段。我不喜愛說教,《開往春天的地鐵》上映後,就有很多人批評,拍的太像MV。記得我當時還據理力爭,「特寫多就是MV,那法式文藝片裡有太多MV了。」但這部拍的確實太像MV了,感覺就是包裝過重,以致片子結束時,我聽著天后的那曲《匆匆那年》,以為自己剛看完的是一集連續劇。或許,影片若更多聚焦幾位人物在中學時代的羈絆糾葛,以長大之後來點題會更加有味道。

青春片好拍又賣座。

相比動作片、特效大片等一系列類型片,青春校園片可謂秉承了文藝片低成本的美名。樸實的故事題材,樸實的取景地。沒有炫技和大場面,拍攝過程中所需要的成本消耗相對較低。但從《那些年》開始,這類片種可謂在商業片中異軍突起。它們結合這個時代的屬性,扣住了年輕觀眾對青春回憶的渴望,大撈特撈。片中的商業元素也是一部更比一部強,我們看到因為片中的一箱牛奶,蘇寧易購之後藉此噱頭將軟文大發特發。

好好地文藝片被一次次商業化、一層層包裝擺弄的像是廣告。

從《那些年》拍到《匆匆那年》,沒有原著的支撐,相信這麼拍下去也只能是加速此類影片的消亡。從不能眷屬的憂傷到虐心的憂傷再到狗血的憂傷,導演對於這類題材的拿捏越玩越狠。很多人會駁斥,「你們看過原著,所以你沒理解。」但這個簡單的故事就擺在這裡,它的情感宣洩盡人皆知。更多地,我不是想吐槽原著故事,那些故事有的很好,卻被拍爛了,或者說還未上映就損失掉了價值。長此以往,好作品終會被埋沒在了跟風的大潮里。我看膩了這種放棄風格一味追求口味的扎堆行為,總結來說就是浮躁。

人們多是賤的,誰骨子裡都藏著個M,越是一看便知這片子就是比慘的套路,越是控制不住要看,美其名曰,重找青春。像極了我那酷愛苦情劇的母親。看著殘酷的青春故事前撲後繼的搬上螢幕,用精心策劃的慘劇賺取觀眾的眼淚,票房上的奇蹟讓我愈發麻木。誰人青春不苦澀,誰的青春這麼慘?我覺得逮到一個這麼個好題材就頻繁拿出來拍,讓我們心中本有的一絲對青春的懷念也變得麻木不仁,這本身就是一種毀滅行為。反觀今天的青春校園類影片,與其更絢爛、更攝人心魄的悲傷,是否更應該注重那些,青春中平淡而無奈的悲傷呢?在貼近人群的步伐中再進一步,那些更平實的也就更容易引發共鳴。

在未來的一天,當我們再次走進影院,視覺疲勞的看著那一幕幕的青春慘劇,也許我們在匆匆的那年就只剩下了淚點。







哦哦,對了!為抗擊愛滋病貢獻一份力量,上床前,請您正確佩戴安全套。


2014年12月15日首發於公眾號《305放映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