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詭宴 The Invitation

复仇盛宴/诡宴(台)/邀请

6.6 / 119,133人    100分鐘

導演: 凱琳庫薩瑪
編劇: 菲爾海伊 麥特曼佛迪
演員: 麥可俞斯曼 羅根馬歇爾格林 約翰卡羅林區 譚美布蘭查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靜時

2015-07-01 19:29:52

「The invitation」to be bored


一如音樂,有人喜歡Velvet Underground或Billie Holiday之類,就會有人喜歡Miley Cyril或Justin Bieber之流。雖然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但前者絕對不願意被拿來與後者相提並論,簡單說來,就是不想被說「沒品」。為何藉此說題?

作為2015年雪梨電影節的展映影片之一,「The invitation」也算是為數不多的驚悚片,既然能成為為數不多的參展驚悚,讓人多少心存期待也是理所當然,再且雪梨電影節怎麼說也是全球最年長的電影節之一,時至今日已到了過花甲近古稀之年。

再轉個話題——曾經大為不解印度人到底如何勝任雪梨電影節總負責人一職,縱然曾有幸專訪到這位「人種博物館」中的佼佼者Nashen Moodley,而且採訪進行得也算是有條不紊,但對於印度人的電影觀,實在是打從心底不知如何釋懷。這與膚色歧視什麼的全然無關,畢竟有電影情結的人,究竟有幾個會選擇情投「寶萊塢」?誠然,電影節的展映影片達一百餘部,從中總不可能挑不出個所以然,亂槍打鳥也會有中的時候,所以評價起來也不可能一棍子打死。

也可能會有反駁:「每個人的品味不一樣,感受當然不一樣。」不可置否,但對於這齣「The invitation」,實在不能苟同此等反駁觀點——90分鐘的影片,70分鐘鋪陳誰都能預見的結局。70分鐘的鋪陳,55分鐘給了男主角神經質般的特寫。55分鐘的特寫,40分鐘充滿痛苦與質疑。40分鐘的質疑,90分鐘證明其質疑的準確性,70分鐘掩飾這種準確性……影片從開始就使出渾身解數,用各種聲音,各種嘈雜,各種懸疑的細節來預告結尾就是一場災難,嘈雜中又以特寫男主角時,其心思與記憶中痛苦與空白的靜寂來掩蓋背景的喧譁,使勁通過各種不平常的平靜來掩蓋將要爆發的平靜。可從觀者的角度,誰都知道這種「洋裝尋常」表面下的血腥,廝殺或死亡,就是等著它如何噴發。

沉沉贅贅的矛盾循環,平靜-吵鬧-平靜,不安-放鬆-不安,信任-不信任-信任,時間耗盡,耐心耗盡,但也多少期待著它會有一個意料之外的結局,一個能被選入電影節展映影片的結局。然而,忍了90多分鐘的無聊與沉悶,最後的所謂恐懼不過短短幾分鐘,打打殺殺,死的傷的全無理由。這場不知是邪教,是神經病,還是所謂親朋之間的聚會在預期的混亂中戛然而止。最後的最後,男女主角以抄襲「Fight Club」的結局結束鬧劇,落得螢幕前一堆尷尬的觀眾不知是鼓掌,是抱怨,還是憤憤離席。

這和喜歡Velvet Underground或Billie Holiday之類,或是喜歡Miley Cyril或Justin Bieber之流又有何關係?只因在離場途中,還是有聞某些熱血的青年沸騰地說:「This is so SICK(太屌了)」。故而於此劃清界限,本人熱衷Velvet Underground或Billie Holiday之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