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黎明下的一縷陽

2015-07-05 03:55:33

法治下的理性


       一部華語國產的電影,豆瓣里有人說影院裡放映結束後,獲得滿場觀眾的掌聲,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十二公民》,中國版的《十二怒漢》。
        「決定一個人該不該槍斃,這事兒該不該吹毛求疵?」
        這是電影裡一句十分有力台詞,讓我想起的是前些天在網上的一場關於死刑的辯論,一個人跟我說死刑放在中國討論就是扯談,什麼人道主義、道德和情感、人權、冤案……這些都不應該是討論死刑的因素,死刑就該被保留。我不驚訝與這樣的觀點,但我驚訝這齣自於一名法學專業學生之口。
        電影裡同樣模擬的是十二個人要用討論和投票的方式決定該不該剝奪一個孩子的生命。就像電影前半部份一樣,十一個人都對這樣的問題表示不屑,證據如此確鑿,幹什麼還要討論?他們的問題代表著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浮躁、暴躁、不屑一事,然而就是隨著一個當初被眾人嘲笑為「腦袋被門碾了」的人的堅持,事實逐漸浮出水上……
         面對一個生命,也許他看起來真的罪惡滔天,但是決定一個人該不該槍斃,這事兒該不該吹毛求疵?
當初面對死刑這個問題,我沒覺的它是個問題,我也曾覺得死刑的廢除在中國簡直是無稽之談,直到遇到一本書——《殺戮的艱難》。上個學期的時候幾次在書店裡面遇到這本書,因為口袋裡的錢蠻緊張的幾次忍住沒有買,最後假期時候還是忍不住買下了,直到看完,腦子裡那種震撼的感覺,一下子激盪在腦海中。就像作者台灣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灣廢除死刑聯盟張娟分女士所說的那樣,我討論的不是生命的可貴,而是殺戮的艱難。
        也許只有明白了為什麼要費盡心思討論說服所有人才能達到一致裁決,這一個簡單卻又複雜的陪審制基本規則,才會理解當一條生命放在手中,殺戮是多麼艱難的事情。
回到電影,如果滿分為10分的話,我給這部《十二公民》總分9分,八分給這部電影本身,一分為這部國產電影的勇氣而喝彩。
        也許這部電影對陪審團制度還原的細節還不夠準確,但基本的大框架還是比較完整的呈現在螢幕中。為什麼要讓一個人有罪無罪由十二個陪審員來決定,而不是法官?為什麼要討論,說服別人要達到一致裁決?為什麼陪審團制度採取的是投票制度?……這一切問題的答案,就是陪審團制度的魅力所在。
記得去年的時候,社團放映原版美國電影《十二怒漢》的時候,有人問,如果12人裡,萬一沒有那個八號陪審員,怎麼辦?面對這個問題,當時討論的結論是,為什麼選擇和相信陪審團制度?因為我們相信隨機的十二人之中至少有一個理性思考的人,如果我們連相信我們這個社會十二分之一的理性的人的勇氣都沒有的話,那這個社會將是多麼可怕的社會。
         那麼你相信陪審團制度能夠在中國行得通嗎?你有相信中國人裡面最起碼十二人中有一人是理性思考的人的勇氣嗎?
        去年看威廉 L.Dwyer的《美國的陪審團》(In The Hands of people——the trial jury’s origins triumphs,troubles and future in American democracy)一書的時候,中文版序言中,作序者問,「現代法治中的司法訴訟何以需要陪審制度?」他引用派屈克-德夫林爵士的話作以回答:「將臣民的自由置於其12位同胞之手,對此,沒有哪位暴君能夠忍受得了。因此,陪審制不僅僅是一項司法機制,也不僅僅是憲法的一個車輪:它是一盞明燈,向人們顯示著自由長存。」
        法治,一個法律人心懷的夢想。而法治的建成,就是由一個個「吹毛求疵」的精神一點點地促成……
在今天親自看這電影的時候,身後一個觀眾吐槽道這是一部多麼無聊的片子,浪費時間,走出影廳的時候,也聽到有人討論這是一部真心不錯的電影,耳中無意聽到的這些評論,像極了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
        也許,法治是這個社會所嚮往的道路,但是通往這條道路的卻缺少不了法治下的理性。
        那麼,理性到什麼程度呢?
        理性到我們無論有多麼大的偏見,我們肯坐下來,心平氣和地來談談,就像陪審團那樣。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