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綁架門前狗--Barking Dogs Never Bite

绑架门口狗/BarkingDogsNeverBite

6.9 / 10,322人    Hong Kong:106分鐘 | Argentina:106分鐘 | USA:110分鐘

導演: 奉俊昊
編劇: 孫泰雄 奉俊昊
演員: 李成宰 裴斗娜 金羅河 邊熙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開羅的紫玫瑰

2015-07-05 20:58:46

綁架或被綁,道出的無非是生活的悲涼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以「狗」為外衣,訴說的卻是「人」的故事,以個體對抗社會,從國片《卡拉是條狗》到奉俊昊《綁架門口狗》,從劇情設置到觀影感受,無疑更愛後者一些! 本片也叫《更高級的動物》,所指無非是「人」。
看奉俊昊的電影,就彷彿在讀一本社會學的書,片中的各種暗示、隱喻,或許要觀摩許多遍才能意會,然而《綁架門口狗》竟然是導演的長篇處女座,更多的敬佩之情,或許因此而生。

《綁》的故事發生在一幢公寓樓里,圍繞晉陞無門的大學講師、他嘮叨的妻子、渴望上電視的女秘書、開小灶的警衛、躲在地下室的流浪漢等人,因「綁架狗」而引發的一系列環環相扣的故事。影片的背後,卻道出了這個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人都有自己的悲慘處境和辛酸。

【男主角的故事軌跡】
鎖狗——殺狗——尋狗
許多導演都十分鍾情於失敗的故事,相信奉俊昊也不例外,片中的男主角可以是我們周圍的任何一個人,因為現實社會有太多不得志的小人物。

當男主角第一次綁架狗的時候,做出了三種殘忍指數遞減的選擇——墜樓、上吊、困住,最後,他選擇了將小狗鎖在一個衣櫃裡。
當第一隻小狗丟了之後,穿黃色雨披的小女孩來到社區物業,貼出尋狗啟示——男主角發現被他關在地下室的小狗做了聲部手術是無法發聲的——然而當他去「解救」的時候,發現警衛已經將小狗下入燉鍋。

第二次綁架狗,是一次「進攻式」的追捕,經過偽裝之後的他,乾淨俐落地從老奶奶手中「綁架」第二條狗,這一次,他直接採取了最殘忍的方式——墜樓——這裡有一個「看與被看」的過程,女秘書透過望遠鏡「看」他謀殺狗的過程,就彷彿觀眾在偷窺一場謀殺——狗的墜落與望遠鏡的墜落同步進行,女秘書跑下樓去追兇手,而她的朋友也匆忙跑下樓去看望遠鏡是否摔壞,讓這一段原本是一場「謀殺」現場卻充滿了黑色喜劇的色彩。

第三次,妻子養的狗被綁架。兩次直接或者間接謀殺小狗的真兇,卻面臨自己懷孕的妻子養了一條狗,更不幸的是,這條關係他們夫妻關係與命運的狗被他弄丟了。男主角開始尋狗的過程,角色突然轉變成「黃色雨披的小女孩」、「老奶奶」,在社區列印尋狗啟示的過程中,訴說丟失的這條狗對他來說的重要性,從而認識到自己前面幾次「綁架」行為的過失與無恥——男主角流鼻血滴在印刷的紙上,這一形象,或許在暗示他也將要付出流血的代價。

讓我們字面意義理解這句「螳螂撲蟬黃雀在後」。但凡男主角每次對「狗」有動作,社區裡的人,無論是警衛、還是女秘書,都能引發一系列環環相扣的行為。當女秘書告知警衛小狗下墜身亡的地點之後,原本希望後者幫她埋掉,然而小狗的命運又一次成為了他的盤中餐——警衛還不是最後獵物的那個人,卻被藏在地下室的流浪漢飽食了。故事用了整整一個多小時鋪墊——男主角還以是警衛吃了他的狗——他看到警衛手裡領著燒食物的輔助作料,依據觀影經驗,以及劇中男主角的視角,我們相信是警衛吃了他的狗——在最後一個鏡頭卻逆轉了。這裡是導演單場戲【遲進早出】的功力——將觀眾往一個方向引導,在最後一個鏡頭,也就是謎底揭開的時候,卻是另外一個方向。

在女秘書看來,社區裡的小狗一次次綁架、謀殺、丟失的行為,需要一個勇敢的人站出來明察這一切——在碌碌無為的日子當中,個體對抗這個不平衡的世界,用腳踢斷車耳朵,或許是一種最悲涼的方式,
而唯一能讓生活有點火花的事情,在她看來無非就像電視新聞里放得那樣,或許自己有一天能上電視。

導演單場戲的能力,還體現在兩場「追逐」的戲中。女秘書兩次追趕謀殺狗的真兇,第一次是在謀殺行為之後,只看到背影自己也因撞門而失敗告終;第二次是在謀殺過程中,女秘書解救了狗,她的朋友解救了她。「追逐」的過程,一奔一停,無論是追趕者還是被追者,跑出的卻是整幢公寓的悲涼。

【丟狗人的故事軌跡】
電影中下雨是一個不安的元素。
(黃色雨披的小女孩)
第一條狗被綁架之後,是個下雨天。因丟了狗,女孩有了厭世的情緒;然而影片結束,導演還是重新給了她生機,同樣是黃色的衣服,結束的時候沒有下雨,她也重新養了一條狗。

(老奶奶)
她或許沒有小女孩那麼幸運,同樣是以狗為伴,當她的狗丟掉之後,便一蹶不振,最後的遺囑,將曬在天台的蘿蔔乾送給了女秘書。
從故事一開始就曬在陽台上的蘿蔔乾,見證了天台里發生的一切,下雨天也給蘿蔔乾一個鏡頭,轉而拍在街上行走的黃色雨披的小女孩,或許在預示蘿蔔乾的主人老奶奶將是第二個受害者。

(男主角)
導演對男主角的態度,介於女孩和老奶奶之間。對於他的死亡暗示,從男主角坐地鐵的橋段開始——他心懷忐忑懷抱蛋糕盒,端坐在故事開始出現過的列車之上。其間,以賺人同情為生計的婦女照例把自白書發放給每位乘客。他環顧左右,謹小慎微地從蛋糕盒內抽出一張紙鈔遞給女人,在女人和她肩上幼童的長長一躬之後,列車駛入隧道,他黃色的臉孔浮於一片黑暗之上,畫面隨之漸隱。很流暢的死亡暗示,最後一格給人一種遺像的逼真錯覺。

與校長喝酒的橋段,無疑複製了上一個同樣行賄最後因醉酒而死去的講師的情節。
1、給校長敬酒。
2、校長舉杯。
3、校長拿起酒杯向牆壁摔去。
4、他一飲而盡。
陷阱如此縝密,請問又有幾人能夠逃脫?而在我們主角「死亡」那一刻(當他醉酒站在地鐵站前,眼前就是地鐵即將駛過來照耀在他身上的光線)獲得的感悟與悲劇意念——每一個人都重複著前人走過的路,秩序遵循者的悲哀,螻蟻樣的生死,這種小人物的卑微與真實,讓我們產生強烈同情感的同時,竟然無法淡然面對他的死亡。
當觀眾已經產生預感的同時,導演在最後,卻告知觀眾真相,在幾分鐘之後,同樣醉酒的女主人公被腳下物體絆到,鏡頭下移我們發現那個熟悉的身影時,才長舒一口氣:男主角並沒有死。我們只不過被導演濃郁的黑色基調欺騙了。
  
奉俊昊有一種將社會議題「電影化」的能力,作品中充滿了複雜微妙的社會暗喻,他的電影世界裡,小人物們面對生存的困境,以各種方式控訴社會,最後悟出的,無非是人們只能靠自己或者家庭。

《綁架門口狗》成功之處或許在於,它很好的抓住了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並有節制的進行相應的加工處理。如果一位新人導演深諳「日常生活中發現視聽之道」——亦如《綁》中將捲筒紙、車耳朵、下滾的水果等意向,轉化為視聽之道——那麼恭喜他正在征途中,希望未來某一天,我也可以在征途中,風雨無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