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 第五季--Game of Thrones: Season 5

权力的游戏第五季/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第五季/王座游戏第五季

8.3 / 34,564人    53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海明薇

2015-07-12 23:42:28

美劇的巔峰之一二三


最近看了陳丹青的一篇訪問,叫「美劇是當代的長篇小說」,他認為美劇的水準已經大大超過當代電影,足以成為當代講訴宏大故事的最佳載體。為什麼跟長篇小說相比呢?在只有紙媒的單純年代裡,《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更早的《三國》、《水滸》,正是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向當代和未來的人們呈現了恢弘的歷史、人性的光芒與陰暗、個人選擇無法撤銷的後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冰與火》正是近年來美劇創作的巔峰。

對於一個歐洲歷史和文藝控,《冰火》的故事構架顯得十分親切,Westeros, The Narrow Sea, 不正是歐洲大陸和地中海嗎?而東方奴隸制盛行的Meereen,不正是古波斯或古埃及嗎?Westeros和東方國家的相互猜忌和窺探,正是歐洲早期歷史上古希臘和古波斯爭奪地中海貿易霸權這個長期地緣政治鬥爭的鏡像。而Westeros內部七大家族的相互之間的權利鬥爭、他們領地和封號的傳襲、包括他們與王位的關係,正是歐洲從蒙昧時期一直到近代主權國家成立之前的社會政治現實的翻版。
甚至《冰火》劇情中的宗教元素,也暗暗透露出歐洲歷史上宗教的影子。尤其是新的信仰和老的信仰的水火不相容:火神女巫在一出場就燒死了一批堅持老的信仰的人,正是歐洲歷史上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相互處死「異教徒」的方式;而第五季神來之筆的High Sparrow所率領的底層宗教反抗運動,反對統治階級,包括宗教統治階級(那個被從妓院裡抓出來鞭打的應該是「大主教」的身份)的窮奢極欲、道德淪喪,這些布衣赤足,身負鐵鏈的宗教改革者,不正是當年從天主教脫離出來的新教改革者嗎?實際上,當本樓在看到這一段以「清潔社會,恢復對神的敬重」為名的宗教暴力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並不是600年前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而是當今世界的宗教極端主義……所以說,《冰火》確有史詩的格局。
在史詩般的大格局下,許多的細節也與真實的歷史相映成趣,比如北方的The Wall,國人只知道中國有Great Wall, 其實英國的北方曾經也有一條長城,是古羅馬的Hadrian皇帝在公元3世紀左右修建的,目的正是用來防範北方的「蠻族」。所以用來抵抗wilderling和whitewalker的The Wall, 其實參照的正是英國的這條Hadrian’s Wall. 而本樓最鍾意的佈景,第五季里Dorne美倫美央的花園和宮殿:高高的棕櫚樹,色澤艷麗的瓷磚,馬蹄形的拱門,簡直就是西班牙格拉納達的阿罕布拉宮的翻版,於是才知道Dorne模仿的是摩爾人統治下的西班牙南部,怪不得Dorne的武士是阿拉伯服裝!

關於人性的話題,容易講得很濫,所以我只想講一點,《冰火》里對人性洞察最深的兩個角色,一個是光頭大太監Varys,一個是開妓院的little finger,所以這兩個人,基本上可以操縱所有人,因為人的慾望所在就是人的弱點所在。光頭Varys因為從小做了太監,所以得以遠離慾望洞察人性,而開妓院的little finger則是發掘各種隱藏慾望的大師。

然而,然而,《冰火》里最讓人感興趣的卻根本不是以上所講的這些!《冰火》里最最讓人著迷的,是那一個個人物的選擇,其中的很多選擇,脫開劇情的迷霧仔細想,幾乎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碰到的!而在劇中,這些個選擇,不但揭示了角色的人性,其不可撤銷和更改的後果,更是直接決定了角色的命運和劇情(歷史)的進展。正如當代一個叫福柯的哲學家所言,「自我」並非與生而來,而是我們的行動,我們的選擇成就了「我們」,決定了我們是誰。簡單談談我最感興趣的幾個抉擇:
Ed Stark的抉擇
我是國王的好兄弟,我一天忽然得知,我好兄弟的幾個子女都不是他生的,是他的老婆和別人生的!我要不要告訴他?這個抉擇,以不那麼戲劇化的面貌,會出現在我們很多人的生活中——我的好朋友有一個朋友,我堅信他是個小人,我覺得他會害了我朋友,我要不要告訴他?我覺得我好兄弟新交的女朋友是個禍水,我要不要告訴他?
我把Ed的難題,用來測試我的兩個男同事,結果他們都選擇「我不會做什麼」。
但是Ed做了,他不單準備告訴他的好兄弟國王這個爆炸的消息,還很有風度地先通知他的老婆:「我要去告發你了!你最好帶著你的私生子小孩們趕快跑吧!」Ed也許不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但是他真是一個對人性沒有絲毫認知的人。於是不但自己被搞得人頭落地,也令Stark家族從此走上悲劇的路線。
看完《冰火》,你會發現,大部份人的悲劇都是自找的。Stark的問題在於,他沒有意識到,他不是一介草夫,他是Winterfell的lord,他首先是一個「政治人物」,他的行動,不但直接影響到家族興衰,也影響到整個Westeros的福祉。如果他知道這一長串的連鎖反應會造成天下大亂、生靈塗炭,他應該同意容忍幾個私人子才是真正「俠者」應該做的事。

Robert的選擇
跟Ed一樣只圖一時快意,不顧大家死活的,是Ed的長子Robert。跟他老爸一樣是個打仗的好手,卻天真地以為憑一己之力就可以搞定天下,一點不注重結盟和利用別人的力量。雖然萬分不情願地答應做為結盟的條件會娶鎮守Narrow Bridge的小貴族的女兒,卻在戰地中與自己喜歡的女人結婚,以為換成他表哥跟對方女兒結婚就可以了。他也從未打聽過對方的性格,這樣做對方可能的反應——在這點上,Varys和Little finger是最好的榜樣,他們所有決定的出發點就是資訊,「知己知彼」,對方是怎樣的人,他對某些事情會做出什麼反應。於是他在血色婚禮上被屠,徹底葬送了Stark家復仇的希望,也就是《冰火》迷預料之中的事了。

龍女的選擇
龍女一開始並沒有任何選擇。龍女崛起的故事簡直是終極勵志版「一個領袖是怎樣長成的」的故事。她的作為到是跟選擇沒有太多關係,而更多是「知道我是誰,相信我的使命」。不過她跟龍的關係,倒是很有意思的地方,也正是原著(或者編劇)不落俗套、高人一籌的地方。龍女的崛起一開始是因為有了龍。但是在她的崛起過程中龍的技術性貢獻是有限的,並沒有因為有了龍她就變得無往不勝了。因此除了個別片段之外,龍的意義也許更多是寓意性的,是龍女自我的覺醒,對自己使命的認同的一種象徵。而當象徵她羽翼和力量的龍長大之後,卻開始為非作歹,超出了她的控制,而她也選擇把它們其中的兩隻囚禁起來。這個劇情,似乎是很多領導人物經常會碰到的困境:自己的得力幹將做了壞事,為禍人民;不處置他們吧民怨沸騰,處置了又折損自己的力量。龍女所做的另一個選擇(後來沒有發生),就是為了維持對Merreen的統治準備跟自己並不喜歡的當地貴族結婚,這一點上顯示出了極大的政治成熟性,跟Stark家魯莽的男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他人物的選擇也對歷史發展造成了直接影響比如Theon的背叛,但是由於情況太過特殊,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就不說了。
最後還有兩個必需要說的,一個是Renly,一個是Jon Snow.
Renly到這時候已經被大家遺忘了。但他當初被Ser Loras攛掇去跟Stannis爭奪王位,真是史上最愚蠢選擇之首。這個錯誤的名字叫「不知道自己是誰」。Renly平時就是一個紈絝子弟,既沒有野心,也沒有技術,忽然因為國王哥哥死了,他的兒子據說是私生子,在別人攛掇之下,竟然也起兵去爭皇位,這種行為就叫做「不作不會死」,於是他第一個就死了,本來也算死得輕如鴻毛,但因為「不知道自己是誰」是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所以專門拿出來說一說。

Jon Snow是《冰火》迷裡的大眾情人,長得帥,武藝好,既有人格魅力,又有人性魅力。可惜也是Stark一家的通病:勇猛有餘,計謀不足,同樣是對人性缺乏足夠的認知。自古以來,牆外的野蠻人wilderling就是守牆衛士The Night’s Watch和牆內百姓的敵人,他偏偏具有同情心,認為wilderling也是人,就在wilderling發起對牆的攻擊,造成the Night’s Watch大面積損傷後不久,他就要去拯救wilderling,將他們放進牆內。他還有一頂大帽子就是The white walker對人類的總攻就要開始,所以必須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可惜the white walker就要來了這件事,其他人並不認同。
於是Jon Snow也死了。看過《Rome》的童鞋會發現,他死的方式跟凱撒一模一樣,都是被意見不和的同僚一人一刀捅死的,連最後那個少年的一刀,也彷彿當年凱撒的養子也是給了他一刀。
看到歷史的轉折,想要彌合長期以來敵對民族之間深刻裂痕的領袖,一般都是被自己陣營裡的極左派殺死的,好像曾經的以色列總理沙賓,就是因為倡導跟巴勒斯坦和解而被謀殺的;曾經的愛爾蘭共和軍新芬黨的領袖,也是最終決定與英國政府進行和解而被謀殺的。他們上了自己理想的祭壇,成為歷史前進的墊腳石。不知Jon Snow的犧牲,在第六季里是否同樣能為人們所理解和感激?我猜不會。因為《冰火》的風格就是冰火般嚴酷無情,決不給理想主義留下僥倖的想法。說句題外話,我一直以為Stark家的孩子將會為家族復仇,看來看去也沒有發生,於是我終於意識到他們的使命並不是復仇,而是保衛和「振興」北方,Jon Snow算是為這一使命做出了一定貢獻,接下來要對抗the white walker,避免人類的大劫難估計還得靠在不斷追逐夢境中的神秘黑鴉中接近自己使命的跛腳小帥哥Brian。

對人物的選擇的強調,對他們的行動的不可撤銷的後果的強調——這是西方史詩和東方史詩的最大不同。在東方的故事裡,比如《三國》、《水滸》、比如《西遊》,人物的塑造往往陷入臉譜化,他們的行為也往往被看成是理所當然的發展,而非一個可以選擇的過程。這種不同的文學傳統也許正反映了西方「以人為本」的個人主義思想基礎和東方「集體式思維與行動」的文化根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