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醫手遮天--Hippocrate

希波克拉底/医手遮天(台)/医生准则

6.8 / 2,215人    102分鐘

導演: 多瑪斯.黎提
編劇: 皮耶.修宋 巴亞.卡斯密
演員: 文森.拉寇斯特 賈柯.甘柏林 赫達.卡特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rozenmoon

2015-07-15 23:37:39

醫生亦凡人


    美國一位醫生因為涉嫌讓上百位無需化療的病人進行化療而獲得巨額利潤,正面臨175年的監禁處罰。這一次,在新聞中,醫生的形象變成了一個無視生命的魔鬼。無論中國還是其他國家,和醫生有關的新聞一定會引發熱議。一方面因為這個職業牽動每個人的健康和生命,另一方面,這個職業本身也確實特殊。某種程度上說,再沒有一個職業比醫生更具有道德色彩,卻也沒有一個職業比醫生更需要剔除感情色彩。他們是一群處於困境中的人。每天,這群人都要面對生死抉擇。他們面臨的壓力和內心的困境,不是外界所能想像的。
    就如同這部《醫生準則》中,那位實習醫生阿卜杜勒所說:「醫生不是一個職業,或許是一個詛咒之類。」有些職業就是如此,一旦你選擇了,終生無法掙脫。
    大多數人對於醫療題材的熟悉是從《實習醫生格蕾》或者《豪斯醫生》之類的劇集而來。這些劇集之所以熱愛醫療設定,就是看中了醫生群體每天面對的極端狀況。但《醫生準則》卻有些「反戲劇化」的傾向,這個故事沒有被設定在急診室外科,而是設定在了內科。就像其中的主角,實習醫生班傑明所說:「內科其實才是真正的醫生,可以處理疾病,建立醫患關係。」但這並不是說,這群人見證不了生死,反而更殘忍的是,他們見證的生與死都因為沒有那麼突然而變得更加漫長,反而有更多的折磨。
    班傑明來到這所醫院做實習醫生,他的父親就是這個部門的主任。和班傑明同時實習的是一位來自阿爾及利亞的醫生阿卜杜勒,他年紀更大,在這裡實習是為了能取得在法國的行醫執照。他們每天面對瑣碎的事務,床位不夠,資金被砍,以及各種底層患者的慢性病,等等。直到有一天,他們遇到了一位88歲的老太太。癌症擴散,幾乎無法進食。最終面臨選擇的時候,在老人家屬的同意下,這兩位醫生選擇放棄治療。這讓阿卜杜勒得到了處分,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班傑明也被這件事點燃了內心憋悶已久的情緒……
    這部獲得了多項凱撒電影節獎項提名的電影,有著法國電影特有的雲淡風輕,而且一直秉持著「從內部拍攝」的視角。不但關照了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寫出了面臨生死抉擇時,醫生的困境,更難得的是,直面了醫生作為「人」的一面。他們在私下也會開病人的玩笑;也會很冷酷地算計一個病人如果放棄治療會騰出床位給更有希望的患者;也同樣不願意在假期值班,他們更願意考慮家人,而不是像神一樣只一心照顧患者。有時,你看著他們在飯桌上把患者的病痛編成歌,會有一絲難受,但很快也會釋然,因為他們同樣是人,想做職業醫生就必須懂得劃清工作與生活的界限,不然,誰都會崩潰。但同樣是這群人,在面對生命的時候,比誰都一絲不苟。他們也會有艱難的選擇。這就是醫生常態、更加真實的一面。
    關於醫生面臨生死的電影也有很多,比如幾年前由阿爾•帕西諾主演的那部《死亡醫生》探討的就是醫生為病人實施安樂死的故事。《醫生準則》並沒有這麼極端的案例,但他們面對的事件看似不鋒利,但實際上仍然蝕骨。那位88歲的老人,搶救過來就會痛苦的維繫幾個月的生命表徵,然後死去。那些管子、儀器都讓她無比痛苦。更何況,醫院還面臨資源有限的問題,每天看著這位老人佔據一個病床都會產生更大的壓力。當老人心臟驟停,醫生到底該如何抉擇。急救科的人來了,他們如果不施救,就是瀆職,但施救反而卻不人道。他們只能救治。而這又把班傑明和阿卜杜勒推到了死角,插管讓老人生不如死,拔掉管子,這行為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
    他們最終遵從了內心和患者家屬的意見,停止了治療,即使他們被面臨醫院的懲處。電影的最後,醫護人員對著院長髮泄心中的不滿,低薪高壓的工作,被剋扣的醫療經費,醫院高層對醫生的忽視,等等。院長無奈地站在那裡。這些人說的都對,但院長似乎也沒錯,這群人基本處於一個無解的漩渦中。
    我們不能懸空地談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殘酷的是,即使面臨生死,有時還是必須考慮利益得失。我們也沒有辦法劃分出,到底哪種行為算是對病患的救贖,哪種行為算是施害。那個決定的瞬間,某種程度上,醫生就是神明,但過了那一秒,這群人仍會跌落凡間,面對各種瑣事和無奈的抉擇。
    這才是現實版的醫生準則,有某種模糊的,無法言明的東西。它包含著道德、善意,當然,也有殘忍。
(文/楊時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