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影君子和說書人

2015-07-17 00:16:42

名字越短,票房越差?


王家衛電影一向盛產金句,《一代宗師》中有很多玄之又玄的對白,就連喜劇咖的趙本山在劇中也神叨叨地扮演起文藝老前輩,說了好多似懂非懂的面子和里子的事兒。不過讓人最記得住的,還是那句「唸唸不忘,必有迴響。」
 
這前半句出自《朱子全書》,前文是「言其於忠信篤敬,唸唸不忘。」形容的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心理狀態。
 
張艾嘉乾脆截了僅有的四個字,給已過花甲之年的新作安放了一個需要補足很多想像力的名字——
 
《唸唸》
 
太文藝范兒的名字總是伴隨著殺傷力,比如摧毀文藝青年的淚腺,又比如摧毀投資方的淚腺。
 
這部電影兩者都做到了。
 
前者的催淚效果,源自導演沉浸文藝界多年的功力,從《心動》到《20 30 40 》,再到《唸唸》,張艾嘉在近二十年的歲月中歷練的從容,在電影裡愈發得心應手。這個講述台灣綠島兩代人的故事,緩緩起,緩緩落,一如拍打在防波堤上的海浪,聽得見濤聲依舊。
 
以梁洛施為軸心,所有過去、當下和未來的線索發散開去,《唸唸》講男女之情,講兄妹之情,也講父母兒女之情,歸根結底都是一種「必有迴響」的情愁。
 
這部電影有一個美麗的英文名,「Murmur ofthe heart」,若理解成「心底呢喃」也便從另一層意思體會到張艾嘉的苦心。無聲心語,腦海中母親的聲音,放佛天使的呢喃。張艾嘉假鏡頭之便,用視覺還原了這種「說不清理還亂」的心緒。
 
正如電影的最後,在時間稀釋下,主人公們慢慢釐清各自的心結,雖不能忘,卻也再不心亂如麻。
 
心亂如麻,心緒要從一團亂麻中抽絲剝繭,是需要耐心的。
 
然而電影投資人是沒耐心的,不管文藝青年被《唸唸》感動成淚人也好,哭成雨人也罷,《唸唸》依然毫無懸念的成為近期我親眼所見的一部票房炮灰。
 
上映以來的不完全統計,《唸唸》進帳只在五百萬上下,文藝慣了的甚至「不認為這是失敗」的張艾嘉雖沒有哭暈在廁所,但投資方的淚恐怕是在所難免。一起擠在男廁的,還有王小帥導演,他的《闖入者》和《唸唸》成為這個五一小黃金票房的難兄難弟。
 
碾壓他們的是一部至今我還未能參透那五個字含義的電影——《何以笙簫默》,雖然《唸唸》和《闖入者》加在一起剛好是五個字,但票房卻不及已過兩億《何以笙簫默》的一個零頭。
 
所以有悲觀者哀嚎,嚴肅電影已死。
 
誰活著?
 
這個月的《環球螢幕》給了一個答案,叫「iP電影」。
 
《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以及《何以笙簫默》都是iP電影,如果你記不住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含義,沒關係,大致理解為「一招鮮吃遍天」也可以。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那首是個中國人都會哼的歌曲,對!就是那個「妹妹你坐船頭,哥哥我岸上走」,如果尹胖子沒吸進《監獄風雲》劇組而去拍一部叫做《縴夫的愛》,那麼這部電影就是標準的ip電影。
 
永遠童顏巨孺的何炅老師深喑此道,一首《梔子花開》從我穿開襠褲唱到我兒子穿開襠褲,終於也要憋出一部《梔子花開》大電影。依照快樂家族以往電影的德行,梔子花之外,我倒是隱約嗅到一股菊花殘的味道,但耐不住人家群眾基礎好,這部電影票房估計怎麼著也會是《唸唸》的十倍。
 
所以,沒有電視作為傳播孵化和放大器,再好的文藝都成了一場自嗨的「瘟疫」。張艾嘉老前輩要想不拍票房毒藥,除了更商業化、更進軍二三四五線城市以外,電影的起名藝術也要好好鑽研一下。
 
又比如每年賺的盆滿缽滿的喜羊羊,從第一部《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牛氣衝天》到今年,電影名字長的連起來可以繞地球兩圈。你還別嫌長,越長越通俗,《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開宗明義,開門見山,開篇點題,誰都知道講得是怎麼回事兒。
 
如果我是公司老總,我還真想試試名字長短和票房的正負比關係。
 
比如給它起個特張艾嘉氣息的名字——
 
《咩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