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捉妖記--Monster Hunt

捉妖记/聊斋之宅妖/聊斋之捉妖记

6.1 / 5,724人    117分鐘

導演: 許誠毅
編劇: 袁錦麟
演員: 井柏然 白百何 鍾漢良 姜武 曾志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omebody

2015-07-17 01:16:07

妖的平權運動 —— 令人耳目一新的《捉妖記》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本來今天去影院是為了看《大聖歸來》,看完發現正好還有一場《捉妖記》,於是順便去看一下,卻意外撿到了驚喜。

「妖」這個形像在我國奇幻電影裡常常出現,令人失望的是,這些電影中妖都只是作為人的陪襯出現。

在這些電影中,妖或者是男人幻想的對象(《畫壁》《畫皮》),或是乾脆想變成人(《畫皮2》),或僅用來打怪升級掉道具(《鍾馗伏魔》《第七子》),根本沒有與人的平等地位。這樣的電影沒有想像力,與其說是奇幻電影,不如說是披著奇幻外衣的動作片、劇情片。

《捉妖記》的核心與它們完全不同,它首次引入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設定:「妖」與人是根本不同和地位對等的。

所謂根本不同,是指妖與人是完全不同的種族(物種),妖雖能偽裝外表,但無意於成為人。

所謂地位對等,是指妖同樣也是智慧生物,有自己的語言、思維、情感和生活方式,有自己的社會。它們歷史上曾經與人交戰,戰敗後淡出了人類的勢力範圍。

這兩種設定,一下就把妖從千年龍套,變成了主角。





*********** 沒看過電影不要往下看了,嚴重劇透 **************





《捉妖記》的另一大新意,是將妖吃人變成了人吃妖。

影片一開始說人與妖歷史上交戰,後來也側面交代了妖是會吃人的。那麼觀眾自然而然就會想像,捉妖師的職責是將妖驅逐、關押或就地正法,而白百何扮演的賞金獵人,當然是將妖作為犯人帶回去換錢。

但是看到「宰妖第一家」之後,我發現,原來天師捉妖是為了供達官貴人吃!

故事中的妖顯然在現實世界中有其影射。

這第一層是影射人對待野生動物朋友的方式:
1. 生妖片(出於人道主義精神,鏡頭沒有直接拍攝切割過程)
2. 燉整妖(因為這倆妖由兒童扮演,所以只有醃的情節,沒有燉的情節)
3. 活吃妖腦(到了這一步連飯桌上的貴婦人都產生了惻隱之心)

但野生動物畢竟沒有思想,影片主要的影射還是在第二層,即兩個文明的相處方式:
1. 人妖交戰,妖族戰敗,淡化出人的領地(聯想一下美洲的印第安人被剝奪領地);
2. 妖除了能披人皮和個大,就沒什麼優勢了;人類有工業、武器和法術,象徵著強勢文明的一方(還是印第安人被槍炮趕出家園);
3. 村民披著人皮,才能融人人類社會(強勢文明總要求弱勢文明事事按自己的規矩辦);
4. 人妖分界後,妖應該很少吃人了,而人卻開始大張旗鼓吃妖(強勢文明總是稱弱勢文明是「愚昧、邪惡」的,但事實上強勢文明常常壓榨、奴役和摧毀弱勢文明)。

而影片希望傳達的理念,就在於這第二層影射中:只要雙方都有愛、同情心和尊重,兩個文明還是有希望達成共識、找到共存之道的。

影片多處都為這一點埋下伏筆。
1. 影片開始的旁白稱:預言說,妖后懷的孩子「將會顛覆人和妖的世界」(暗指他會改變人妖對立的狀況,實現人妖共存);
2. 小妖王碰巧被人類撫養和愛護,對人類產生了愛與依賴;
3. 妖后的隨從在酒樓在直梯處救下天師羅剛,是因為不忍心看他被活活砸死;
4. 影片最後,小妖王放掉了抓到的兔子,改吃堅果(影片最後這一幕暗含了人與妖最後和諧共存的希望)。

雖然影片的主題非常殘酷,但是並沒有一絲刻意,全程都是以稀鬆平常、搞笑賣萌的方式講述的。即使是「宰妖第一家」酒樓這麼令人齒冷的地方,也很好地用笑料淡化了嘲諷和批判意味。觀眾不喜歡說教,更不喜歡思考,所以導演和編劇很聰明地把這樣的核心包裝在喜劇的外表下。這樣的包裝讓更多的觀眾能接受它,但有些觀眾就會覺得這電影沒有深度沒有情節,只會搞笑。但如果你願意在笑過之餘思考一下影片中的故事,我相信你能發現更多的感動。

電影笑點十分密集,我看《大聖歸來》時,影院裡的笑聲此起彼伏;看《捉妖記》時,影院裡則是爆笑不停。相信我,有些片段甚至可以讓人連續笑上幾分鐘。

當然電影也有一些缺點,男女主角走到一起、意外親吻橋段這些都落了俗套。反派BOSS竟然是妖,這設定既不必要,也很多餘。還有那句 「我不捉好妖,只捉壞妖」 的台詞我寧願相信是為了迎合審查(人妖共存這樣一個挑戰傳統的主題還是非常有風險的)。但是暇不掩瑜,它仍是一部相當不錯的電影。

《捉妖記》讓我在題材千篇一律的國產電影中看到了創新和希望,並真心希望它能拍出精彩的續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