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捉妖記--Monster Hunt

捉妖记/聊斋之宅妖/聊斋之捉妖记

6.1 / 5,724人    117分鐘

導演: 許誠毅
編劇: 袁錦麟
演員: 井柏然 白百何 鍾漢良 姜武 曾志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愚先聲

2015-07-21 01:04:36

這兩首歌毀掉了《捉妖記》幾千萬票房



唐僧有句名言:人是人他媽生的,妖是妖他媽生的。這應該人界和妖界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但《捉妖記》勇敢的打破了這個法則:妖成了人他爸生的,沒他媽啥事兒。所以本片就講述了一個「人妖情」的故事。

《捉妖記》為人稱道的亮點有兩個:一是特效水平終於和國際同步了,二是妖怪形象萌萌噠。除此之外,很少聽到觀眾評價說故事非常精彩。

故事是否精彩,是一件仁者見仁的事。雖然影片結構沒有按照正常的劇作套路走,但是托搞笑劇情和萌妖們的福,觀眾們都原諒甚至忽略了劇情BUG。

如果按照類型劃分,《捉妖記》應該會被列入喜劇片的範疇,即便它的前提是「奇幻」,但骨子裡仍然有很正統的喜劇基因,因為賣萌和搞笑是孿生兄弟,分不開的。

對於一部奇幻喜劇電影來說,特效過關這是基礎要求,否則整個故事就不成立了。搞笑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這也只是一種手段,通過淺層的情緒刺激來增加觀影快感,喜劇片最重要的,是「淚點」。

很多人可能都認為:喜劇片的功能就是搞笑,讓我們笑了就夠了。這個也沒錯,但是如果讓你去評價一部喜劇片的好壞時,你絕不會單純的「搞笑」作為標準。一定是那些讓你開懷大笑之後,還流過淚的電影,才是你心中真正的「優秀喜劇片」,對吧?

搞笑是淺層情緒刺激,淚點是深層情緒刺激,說的通俗一點就是「煽情」。但煽情是一件很考驗功力的事:火候不到,觀眾的淚花在眼珠里晃半天,就是哭不出來;火候過了,觀眾的淚花剛一出來又收回去了,覺得你太矯情。

怎麼才能恰當的煽情呢?除了在剪輯節奏上要把握好火候,最重要的是:配樂。

任何一部喜劇片都有大量歡快的歌曲,甚至不乏舞蹈場面,這些歌曲負責的是淺層情緒刺激,幫助你快速融入故事,把你的情緒一直往上托。

影片進行到一個小時左右,或者三分之二時,通常就該插入一個煽情時段,把你的情緒從高處狠狠的拽下來,摔到地上,讓你感覺疼、感覺悲傷甚至感到痛不欲生,只要達到這個目的,你的淚腺就像壞了的水龍頭一樣,關都關不住。

能夠讓你的情緒快速變質的誘因,就是插曲。

《捉妖記》的第一首插曲給出了一段歌舞場面,是吳君如和曾志偉扮演的妖為了迷惑降妖天師姜武而唱的,雖然有點突兀,也不搞笑,但歌曲水準還算可以。這首歌的目的是逗樂,因此場面只要熱鬧就夠了。

這首歌無功無過,禍害出現在下面兩首歌身上。

第二首歌是兩位主演:井柏然和白百合的合唱,這首歌的目的是為了表現一家三口的和睦關係,但旋律和歌詞一出來,瞬間我就齣戲了,兩者完全不搭。後來發現影片還有一首推廣曲,是田亮、葉一茜和森蝶一家三口唱的,如果把這首推廣曲替換到影片中,效果會好很多。

第三首是扮演反派的鐘漢良演唱的《奇書》,這首歌表現的是萌妖胡巴和老爹之間的「人妖父子情」,以及一個新生命要學會開始獨自面對未知人生的那種期待、緊張、困惑和傷感。但《奇書》這首歌毫無起伏的旋律線以及始終寫不到重點的歌詞,簡直讓人慾哭無淚。

對於淚點低的人,井柏然強行讓胡巴離開的那場戲足夠飆淚了。好吧,我承認我的眼眶也濕了,但是沒哭出來,原因是《奇書》這首歌出現了。它神奇的讓我的情緒從感動瞬間切換到莫名其妙:納尼?

這首歌的歌詞,其實最適合說一些父子倆的生活點滴,再插入幾句父親對兒子的期望寄語之類,歌詞一定要樸實。但《奇書》的歌詞上來就給你講人生的哲理、生命的奧秘之類,把溝通的維度拉到最頂層,而父子情是最常見、最接地氣的一種情感,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銜接的東西。

這首歌第二個弱點是旋律線起伏的幅度太小。一直在不到兩個八度的範圍內來回晃動,沒有高音的副歌毫無說服力。細數那些經典的電影歌曲,在煽情場景出現的通常都是旋律起伏非常大的歌,通過剪輯把前面出現過的很多場景和回憶與這樣的歌配在一起,高音一出現,觀眾一定「眼淚呀止不住的流,止不住的往下流」。



另外還有一點搞不懂,一部電影的主題曲通常都是男主角來唱,但《捉妖記》的主題曲卻是飾演大反派的鐘漢良演唱,因為他是全片最大牌的明星?

如果是這樣,那麼問題又來了:通常最大牌的明星都會飾演男一號,或者至少也是個正面角色,為何鍾漢良卻演了個配角,還是個反派呢?

想不通的問題就不想了,還是回答一下標題的那個問題吧:為什麼說著兩首歌毀掉了《捉妖記》幾千萬的票房?

上面說了,對於《捉妖記》這部奇幻喜劇電影來說,提高票房的主要因素有三個:萌點、笑點和淚點,這三者如果相得益彰,電影的口碑就會漸漸上漲,願意去影院的觀眾就會越來越多,票房自然也就越來越高。

可是目前來看,萌點和笑點都差不多可以了,唯獨淚點不爭氣,該煽的情緒沒煽起來。如果插曲和片尾曲換兩首更好聽的歌,再找幾個唱功更厲害的歌手,把情緒煽起來,口碑會更高,票房自然也就跟著一起高了。

但是「幾千萬」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呢?

你想啊,《捉妖記》目前已經有幾個億的票房了(估計還會增加一倍),均攤到「萌點、笑點、淚點」三個要素身上,平均每個也是近億的水準,考慮到只有部份觀眾覺得淚點不夠,近億的票房再除以一半,也就是幾千萬了。

這樣的算法也未免太武斷了吧?

是有點武斷,不過我最近用飄柔,就是這麼任性……
不對,就是這麼自信。

--------------------------------------------------------------------------


加量不加價部份

聊一聊《捉妖記》這個片名

雖然沒有壞到「敗筆」的程度,但也絕對是個嚴重的失誤吧。

凡是名字中帶「記」這個字,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都給人一種「短小」的感覺,不夠大氣,頂多就是一個小故事,構不成一段盪氣迴腸的經歷,更別說達到「傳奇」的高度。

可是出品人江志強老闆和導演在採訪時說,想把《捉妖記》打造成中國的一個超級IP,像《哈利波特》那樣,可以連續拍很多年。

那就看看好萊塢那種可以連續拍很多續集的超級IP系列電影都叫什麼吧:

《哈利波特》
《納尼亞傳奇》
《加勒比海盜》
《冰川時代》
《獅子王》
《變形金剛》
《玩命關頭》
……

一眼看上去,沒有一個名字顯得小氣吧?傳奇、時代、王、激情、海盜這些詞語給人的聯想都很大氣。

好萊塢就沒有以「記」字作為片名的系列電影嗎?

有,比如史匹柏的《丁丁歷險記》。但這部片子第一部誕生於2011年,第二部遲遲不見蹤影,最近據說會在2016年12月29上映,幾乎間隔了6年之久,按照好萊塢的正常速度,這個時間至少可以上映兩部了。而且,人家的導演可是史匹柏喲,人家還有全球聞名的漫畫作為基礎哦。

從劇情推斷,《捉妖記》應該會走《猩球崛起》的類似路線,第二部肯定會講胡巴如何成長為一個有勇敢的、有擔當的妖界大王;第三部肯定會講妖界或人界出現內亂,胡已被迫要和人類對決這些情感糾葛;第四部……

能夠拍完前三部再說吧。

綜上,我覺得《捉妖記》的片名可以嘗試直接以主角名字命名。

    比如《胡巴》或者《胡巴傳奇》,以主角命名的好處,是方便觀眾記憶,更有利於後期開發周邊產品,與其他神怪電影區別開。但是可以在每一部的後面添加本集的單主題,比如《胡巴傳奇1:小妖王的歷險》之類。

你們覺得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