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萬夫莫敵 [1960]--Spartacus [1960]

斯巴达克斯/万夫莫敌(台)/风云群英会

7.9 / 143,869人    184分鐘 (premiere version) | Sweden:187分鐘 (1968 re-release) | USA:161分鐘 (1967 re-release) | USA:197分鐘

導演: 史丹利庫伯力克
編劇: 諾頓‧杜倫波
演員: 寇克道格拉斯 勞倫斯‧奧利佛 珍西蒙絲 查爾斯‧勞頓 彼得烏斯提諾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嘉橋居士

2015-07-24 06:42:07

1987年的《斯巴達克斯》


這部《斯巴達克斯》製作於1960年,1987年經過譯配後在我國上映,我就是在那一年通過大螢幕觀看了這部影片。記憶中那是我看的第一部史詩片,因此我不由自主地把這部電影同1987年聯繫在了一起。

我一開始就喜愛這部電影。1987年我在上高中,不久進入了大學,四年期間,學校影院放了兩遍,我都買票去看了。在學校的閱覽室,我無意中發現了美國作家霍華德•法斯特的的原著小說中譯本,可惜當時學業繁忙,沒閒心通讀,只隨便翻了翻,只記得作家在獻辭中稱這部作品是為自己的孩子而寫,鼓勵他們為人的尊嚴而奮鬥。我後來再也沒見過法斯特的這部小說,現在陳列於書店的是19世紀義大利作家喬萬尼奧裡的小說。

這部關於自由的電影,與其它一些我當時正在讀的小說一起,培育了我對自由最初的樸素的愛。我也懷著樸素的感情欽佩影片中那些爭取自由的勇士們。同時,由於我被那時的教科書告知並且那時也真誠地相信:影片中的那個社會叫做奴隸社會,而我則生活在一個比它高好幾級的社會中。因此我真誠地為自己感到慶幸。

生活與更多的閱讀使我逐漸地不再這樣看待歷史與社會了,不再相信曾經的觀念與教條了,當然也不再有那種慶幸了。我為自己曾有的那些觀念感到好笑,但也為自己當時的真誠感到自豪與無悔。在擺脫種種教條與謬見的過程中,我對自由與這部影片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領悟。

《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段關於「希望」的台詞,也可以恰當地運用於「自由」,即這部電影的主題:
自由是一個美好的東西,也許是最美好的;但也是一個危險的東西。
自由不可避免地與歡樂、和解、和平、尊嚴、良知以及生命本身聯繫在一起。所有這些無疑都是美好的。有些相互補充共同構成正常幸福完整的人生;有些互為因果;而很多時候,自由充滿著艱辛與危險,與這些同樣美好的東西似乎是矛盾的,為了自由,我們不得不以失去其它美好的東西甚至包括生命及自由本身為代價,像影片中那樣。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兩段演說:
「假如我能活著離開這裡(指奴隸角鬥學校),我寧死也不願再看到人與人的角鬥。」
「只要我們活著,我們就必須忠實於自己。」
雖然這兩段話都沒有提及自由,但卻是對自由極為深刻的感悟與詮釋。

有些作品,無論是書籍還是電影,簡單、明確與偉大,看過以後,不會有很多思考與感言,但它們有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使我們不由自主並且堅定地去認同﹑支持甚至信仰它們所宣揚的。
對我而言,這部電影就有這種力量。

以後,我接觸了福音書,找到了基督,或者說,我被基督找到了。這使我更堅忍地支持人類的自由,並且特別關注良知自由與宗教自由。有次在重溫這部影片時,聽到一句曾被忽略的台詞:主人公祈求世上能有一位保護奴隸的神,我想到了基督,因為在我心目中,基督正是一位保護受苦者的神。而此時此刻,我又一次為自己感到慶幸,這一次不僅真誠,而且持久而真實:那些奴隸們不可能找到這樣一位神,因為這時離他誕生還有七十多年(史載,這場奴隸起義大約發生於公元前70年),而我,也許是幸運,也許是天意,總之找到了這位神。

2004年我看到了一部新版的《斯巴達克斯》。從影片結尾的獻辭中,得知這是1960版的重拍片,為紀念霍華德•法斯特而製作,法斯特已於2003年3月去世。該片雖然不能和1960年代的經典媲美,沒有出彩的明星,也未引起影評界的關注,但拍得中規中矩,也有一些精彩的場面與感人的台詞。其中有一句我印象特別深刻:
「成為和你的敵人一樣的人,是一種失敗。」

雖然自1987年以來,我的生活與觀念有了許多變化,但也有一些珍貴重要的情感與觀念,二十多年過去了,我依然如故。
我依然喜愛這部電影。
我依然欽佩影片中斯巴達克斯和他的朋友們,這群自由的無畏的代言人。
我依然熱愛自由。
「只要太陽還按照現在的軌道繼續運行」,願神讓我永遠保有這份欽佩與熱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