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捉妖記--Monster Hunt

捉妖记/聊斋之宅妖/聊斋之捉妖记

6.1 / 5,724人    117分鐘

導演: 許誠毅
編劇: 袁錦麟
演員: 井柏然 白百何 鍾漢良 姜武 曾志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炫仔沙裡洪巴

2015-07-28 17:57:33

「希望它能有續集,到時我就能帶孩子一起去看了。」


     《捉妖記》刷新了國產電影的新票房紀錄,對我來說,有一種類似報復一般的快感。雖然這部電影,和我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在我的小時候,對電影的最初認識,來自鳳凰衛視電影台。那個只有四分之一台標的電影台,永遠都在播放香港黃金時代的電影,有非常經典的,也有比較偏門的,雖然製作水平比不上現在,但每一部電影,無論題材,都有一種非常自信的精氣神。這或許就是香港經濟最好的時代的寫照。即使斗轉星移,大陸的電影業也隨著經濟騰飛而得到井噴式的發展,但在現在票房大熱的國產電影裡,卻看不到當年港片的那種精氣神。

    現在再回看港片,有一種非常濃厚的匠人之氣,它有它長年累月打磨出來的一套經驗,這套經驗在市場的檢驗下日臻成熟。但又顯示出一股莽撞的不求甚解,大家都在遵循著經驗與本能的第六感,卻沒有人去總結出學術化的規律,使得港產片在生機勃勃的同時又顯得亂糟糟,在毫無秩序里,卻又看到了天馬行空。

    《捉妖記》就明顯帶著這種港片的氣質,它對劇情的設置不那麼精細,但在每處細節都留下光彩。人物設置都有點草率,但卻又都可愛得不忍將他們刪除。電影敘事邏輯鬆散不夠嚴謹,但全片非常輕盈樂呵,竟然能讓人去原諒當中的漏洞。最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童年時看見那股電影的精氣神,真誠,自信,鬼馬。

    《捉妖記》當然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是這些不足,都是可以放在電影範疇內進行討論的。這就是國產電影的現狀,我們討論一部電影的優差,都得把它放到目前的國產片體系里討論。因為底線不斷被刷新,人們對好的要求越來越低,但凡還能是一部及格的電影,就要得道無數讚譽。不禁令人想起《唐伯虎點秋香》里,唐伯虎看到秋香,覺得一般,身旁人提醒他事物需要對比,當秋香身邊的豬扒們集體回眸,秋香瞬間變成了絕世天仙。

    IP這個詞是如今電影行業快用爛了的一個詞,即便是靠著舶來詞彙的粉飾鍍金,其實質也顯示出了電影業的捉襟見肘。Ip本意為智慧財產權,在中國,ip電影的實質,其實就是將一些觀眾耳熟能詳的東西,快速地套上電影的殼子進行販售,它可以是一本小說,可以是一部舞台劇,可以是一首歌,還可以僅僅是一句話。在ip熱潮里,電影公司不遺餘力地開墾挖掘,瘋狂地囤積版權,尤其是以新千年後在網上受到熱捧的網路小說為主力。在這個瘋狂的背後,體現的是電影公司的不自信和無耐心,他們不自信自己開發的項目能夠受到觀眾的青睞,也沒有耐心將項目做好,於是急於用已經有一定群眾基礎的作品來削減風險,最快速地賺錢。(從《何以笙簫默》的製作週期就可以看出這是有多癲狂。)

    在這種ip瘋潮下,《捉妖記》簡直可以視作一種本分的古典主義。它原創自己的故事,塑造自己的形象。尤其在各大網際網路公司大舉入侵電影業,網際網路思維、大數據這樣聳動的詞彙滿天飛的時候,它依舊以最守舊的方式,開發項目,製作電影,並保住作品的底線,有良心地賺著票房。這也是為何我為其票房高漲開心的原因,在看似烏煙瘴氣的電影行業里,認真做的項目,還是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這令人看到希望,也覺得出了一口惡氣。

    《捉妖記》還為東方魔幻作品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魔幻作品,要建立一個令觀眾信服的世界觀很困難,如果過多層次,解釋起來會影響故事敘事;而如果故作高深,則更容易引起裝逼不成遭雷劈的反差。國產魔幻片,以今年正月初一上映的《鍾馗伏魔》為例,便經常犯這樣的錯誤,為了拔高主題,講一個看似深奧的故事,最終不倫不類不知所云。

    一部電影,尤其要兼顧商業電影的可看性,其性質決定它很難具備承擔過多思想的能力(除非創作者是向諾蘭那樣造詣極深的人,但他的電影,都也只是他哲思的一點皮毛。)能溫柔地與觀眾共享一段時光,講一個趣致的故事,便已經足夠了,能給觀眾帶去一點額外的思考,那就是錦上添花。

    舉個例子再誇誇《捉妖記》的好,我一個孩子小得還不能去影院的朋友去看完跟我說:「希望它能有續集,到時我的孩子就能去電影院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