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放牛班的春天--The Choir

放牛班的春天/歌声伴我心(港)/唱诗班男孩

7.8 / 68,021人    97分鐘

導演: 克里斯巴哈蒂
編劇: 克里斯巴哈蒂
演員: 法藍柯波蘭德 尚巴堤莫里耶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無塵炎曦

2015-07-31 06:05:43

放牛班的春天(評析)


沒有美女,沒有懸念,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最後卻能給人以震撼,這就是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現在回憶起整部影片,無論是善良和藹的馬修監教、、調皮而有天分的莫安奇、沉默寡言的貝比諾,還是自私貪婪的哈珊校長、無惡不作的插班生莫丹,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片中的這些人物形象做一個簡單的剖析。
首先是關於這些孩子為何會被安置在「池塘底」少年教養院的探討,筆者認為這些孩子之所以會變得孤獨、自閉、甚至自暴自棄,與其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對於一個健康、正常的兒童來說,其社會化的完成有賴於他所處的環境中是否具備社會化所必須的這些社會條件,如果缺乏這些必要的社會環境條件,社會化的過程必然會出現缺陷,使得孩子無法達到正常的水平。在孩子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學校,同齡群體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教養院的孩子剛好在這些方面出現了問題。
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環境對兒童感情和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莫丹、莫安奇、貝比諾的童年中,家庭對其未來成長造成了較大的心理陰影。莫丹的父母離異,對他的不管不問,最終造就了莫丹當下無惡不作的流氓作風;莫安奇長期生活在單親家庭,對身邊的事物變得格外敏感,害怕別人搶走他的媽媽,不願融入別人中去,變得孤獨,自閉,常常故意做一些與自己本性相背的事情來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貝比諾從小便是個孤兒,他渴望來自父母的愛,他期盼家庭給予的溫暖,所以他選擇了每週六去校門口等待他的爸爸來接他回家,即使他已經知道爸爸不可能再來,但這份堅持和執著,至少可以暫時慰藉他那顆受傷、渴望被關懷的幼小心靈。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入學的孩子來說,在社會化方面,學校和教師的作用逐漸超過了家庭和家長的教育作用。如果學校和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到位,對自己的職責不明確,教育方式不恰當,那麼對孩子的成長也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在治學上,哈珊校長始終採取「犯錯-懲罰」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在懲罰的過程中甚至實行「連坐」,如果犯錯的人不認錯,那麼全班的同學就得一起挨罰。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哈珊校長從一開始就將這些孩子定性為了壞孩子,對這些「問題」孩子存在很大偏見,認為這些孩子完全不可能改正,只能通過懲罰才能管教,從而使得教院的老師和孩子對其產生了心理恐懼,不利於其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而監教老師馬修反對這種粗暴的教學方式,以一種不同的方式融入他們,組建了合唱團,用音樂召喚醒了這些孩子冷漠已久的心,也召喚醒了他們對生活的渴望和熱愛,讓他們在表演和活動中找到了自我,找回了自信。馬修認為:體育和音樂可以使國家團結,音樂和愛能使人得到教化,集體活動可以增強責任和使命感。在馬修老師被辭退離開教院的那一刻,教院的孩子用紙飛機傳送紙條的形式向老師表達了他們的感激之情,得到了孩子們的真誠依戀,那一刻我們不僅感受到了教師和教育的最高境界,更加感受到了這些孩子內心和靈魂的甦醒。
當一群年齡相差無幾,興趣愛好相仿,家庭背景相似和社會遭遇相近的人湊到了一起,便成了一個同齡群體。個體在同齡群體中常常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一群問題孩子湊到了一起時,因為你處於這個集體,你或多或少不可避免的要沾染一些惡習了。即使你潛意識裡不願意去做一些壞事,但這個集體環境迫使你去這麼做,否則你就會成為這個集體的攻擊對象。貝比諾吃飯要給錢,睡覺也要給錢的遭遇為我們說明了這一點。
本片中形成強烈對比的兩位人物便是馬修老師和哈珊校長了。馬修老師反對校長簡單粗暴的治理方式,採用音樂教學的形式幫助孩子找回自我,增強自信,增強了責任感和使命感。他讓每個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最調皮的莫安奇嗓音非常好,擔任了合唱中的獨唱部份,孤獨不肯唱的貝比諾擔任了指揮助理,五音不全的一個孩子當「樂譜架」—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這些都是馬修作為教師和音樂家的自覺角色表現。除了自覺角色表現,馬修在他的教學過程中還充當了不自覺的角色:父親。馬修老師對貝比諾的關懷讓貝比諾感受到了父愛,當馬修離開的那一刻,貝比諾帶著自己收拾好的行李飛奔向馬修,央求馬修帶他一同離開,那一天,剛好是星期六,貝比諾的等待是正確的。相比之下,哈珊校長更多的是擔當了一種功利性角色,從頭至尾他都在追求個人利益和名利,在伯爵夫人面前的那張虛偽嘴臉,不知羞恥的把合唱團的功勞全部攬到了自己身上,令人不禁感到心寒。
寫到這裡,我又不禁從頭到尾回憶了整部影片,再一次為歌聲的動聽,人性的美麗所折服。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