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九命貓@victor-eyes

2015-07-31 19:45:36

加繆故事的另一個結局 [貓]


本文發表於《環球螢幕》7月號,如需轉載請一定告知本人並註明出處。
------------------------------------------------------------------

          取材自加繆短篇《來客》的電影,保持警察拋給法裔教師一個殺親犯、命其押送他去坦吉特受刑、教師放走他給他選擇自由這個故事主幹不變,再加入大量教師與犯人之間、此二人與他人之間的互動情節,既把故事拉伸成一部環境特殊的公路片,又涉及不少加繆本人的背景元素。
           故事發生在1954年,正值阿爾及利亞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民族獨立戰爭之初,原著中大段對「只長石頭的不毛之地」的描寫,被直觀還原成影像,而常教阿拉伯孩子學地理和歷史也分給他們糧食的法裔教師達呂,話少、英俊、壯實、勇敢的主角,由維果·莫騰森扮演。囚徒的形象比原著豐滿,他能較清楚地表達投案是理性分析局面後的決定:我為了全家的糧食殺了堂兄弟,堂兄弟的兄弟們會來殺我,我死後我的兄弟又會為我報仇……不如接受法國人判死刑,以此結束血仇的惡性循環。他甚至客觀上成為達呂的審判者:達呂誤殺一名阿拉伯人後狂暴地大罵著推卸責任,囚徒則默默為亡者祈禱,埋葬;多次目睹達呂罵咧之態後,囚犯溫和地問他對孩子是否也如此。
           路遇的反叛游擊隊裡有達呂在二戰時的戰友,這讓達呂「法國人認為我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認為我是法國人」的身份尷尬得更刺眼,他的立場也照搬視阿爾及利亞為母親的加繆反對該國脫離法國的立場。他當面指責法國軍官屠殺已投降的叛軍,則完全像加繆附體,更不必說達呂還對加繆故鄉阿爾及爾充滿甜蜜的回憶。
           電影對小說最大的改動在結局。原著里囚犯自願走上通往監獄的路,達呂回學校卻看到黑板上「你交出了我們的兄弟。你要償還這筆債。」的字跡,他感到「在這片他如此熱愛的廣闊土地上,他是孤伶伶的。」這孤獨就是荒誕——現實世界與人類期望之對立。而電影中,達呂為了喚醒囚犯的求生慾望,帶他去嫖妓,滿足他碰女人的心願,也許這招奏了效,總之囚徒選了生路,達呂則要遠離他默默耕耘的校園,他的故土。
           這結局有了一絲改變命運的希望,也許代表部份現代人對自由意志能起決定作用的信心,達呂甚至相信神的保護,但誰能保證悲劇命運不會輕易覆滅反抗中的渺小個體呢?

四顆星
亮點:濃重的加繆氣息,清晰的哲理內涵,另類搖滾音樂人尼克·凱夫及搭檔的配樂,真實卻不失美感的畫面。
你還可以看:《超脫》、《空中殺手》、《種樹的牧羊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