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5 10:08:17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by 陳不可
1,命如螢火蟲
妹妹小節拍黑,不敢回黑暗的防空洞睡,哥哥清太突發奇想,抓來大片螢火蟲,讓它們佈滿蚊帳,伴人入夢。
這是屬於孩子們的夢境,很美,美到最後折射出現實中的殘酷。
小節捧著小螢火蟲的屍體,打算將它們埋在地下。因為她聽說,媽媽死了,就是這樣埋在地下的。
這些每夜陪伴她入眠的螢火蟲,她早已當作最親密的人。就像是媽媽枕邊的故事、搖籃曲......
「為什麼螢火蟲會那麼快死?」小節的疑問,哥哥答不出。
美麗的螢火蟲,如同一剎那的煙火,盛開過後便是毀滅。令人痛心的是,小節如同一隻小螢火蟲,漂浮著光芒,很美很動人,卻異常脆弱,最後也會像螢火蟲一樣快速死去。
把童話的美撕碎,讓人反思戰爭,這就是《螢火蟲之墓》。很多人說無法看完的整部動畫電影,它太催淚了,淚水停不下來。
1988年,同屬於吉卜力工作室,宮崎駿的《龍貓》與高畑勛的《螢火蟲之墓》同期上映。
這是一件罕見的事情,相當於同門打擂台,但宮崎駿與高畑勛卻相當淡定,稱兩部電影一個讓人笑,一個讓人哭。結果,兩部電影都大受成功,讓很多人都兩次走進了影院,一邊笑得很溫馨,一邊哭得很痛心。
如果《龍貓》說的是生,那麼《螢火蟲之墓》說的就是死。
明知道是悲劇,我看到中途就受不了,就止不住淚腺。那時,小節的笑聲還在,看一個純潔美好的生命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的確是一件殘忍的事情。
飛機投下的一顆顆炸彈,讓小節和哥哥失去了家,失去了母親,而遠在前線的父親也毫無音信。
戰爭,打亂了原有的生活。靠著原有的家底度日,很快捉襟見肘;在阿姨家寄宿,終歸寄人籬下。
小節是最天真的,情感表達也最直接。她很不喜歡防空洞,因為長痱子,但在選擇寄宿阿姨家,還是防空洞時,她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因為那時她是自由的,沒有歧視,也沒有眼色。於是,她歡快地奔向了防空洞。
整部電影都是以哥哥回憶的口吻來講述,更多的時候小節都是哥哥眼中的形象。
小節不怎麼聽話,有些任性;同時,她又是純真的,可以笑得很燦爛,貪吃,尤其喜歡吃水果糖。
哥哥是她的一切,她高度依賴哥哥。可是後面,哥哥得為尋找食物奔波。
當小節死了,離開這個世界時,電影給了她一段詩意獨白。
這段約1分鐘的畫面中,始終只有小節一個人,在防空洞這片小天地裡,她也有自己活著的方式。
身邊沒有哥哥,小節開始燒火做飯、做家務、做針線活,在防空洞四週盪著鞦韆、歡快地奔跑。其實在這段日子裡,小節也在成長,慢慢學會擔當。
終究,小節沒有逃過飢餓,活活餓死了。
美好撕碎,讓人心痛,電影的目的很明確,反戰。是戰爭讓親人相隔,是戰爭讓家園無存,一切罪惡的根源在於戰爭。
坦白說,電影對於飢餓描述還算不錯,從挑食到最後什麼都食,從保持尊嚴到為了食物什麼都能做出來,把生存的殘酷表現了出來。而小節一步步走向死亡也高度寫實,衣服破壞,身上走痱子,臉色蒼白,臥床不起,活生生的一曲現實悲劇。
其實,中國觀眾對於這個主題更有發言權,食人肉、餓死人等事件在這個國度並不少見,現有的文獻材料證明,其悲慘程度遠遠超過了《螢火蟲之墓》的力度。
日本戰後,得益於全新的世界格局,所承受的苦難並不沉重,他們對於飢餓這一主題,或許還缺少一些切膚之痛。
2,兩大缺陷
這是一部讓我難忘的電影,我想,以後只要想到戰爭、飢餓,都會想起這部電影。從這方面而言,電影無疑是成功的,它的成功超越了種族和國界。
不可迴避的是,電影暴露出了兩大致命問題,從而招致不少批評。
一是不符合歷史。
電影裡對於美軍空襲、日本家園遭毀的描述,與史實有相當大出入,不少人都懷疑,日本人是否經歷過這種傷痛。
近代上,日本最大的人為災難,大概是美軍投下的兩顆原子彈,致幾十萬人喪命,使得兩座城市成為人間地獄。電影中的空襲,靈感應該源於此,表現了日本民眾對美軍空襲揮之不去的恐懼。
電影雖是架空的,主題也是反戰,但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曾經的受害者身份,對這一點尤其敏感。可能心中還在暗想,《螢火蟲之墓》這樣的電影更應該屬於中國。
二是哥哥清太讓人又愛又恨。
清太對妹妹小節的愛毋庸置疑,也表現出了堅強的一面,但電影裡,他的生存能力卻相當低下,甚至有點不合常理。在那個特殊背景下,作為哥哥那個角色,很多人都會認為,他應該自食其力,去工作,或尋得人幫助,就算是寄人籬下,也終究是一條生存之道。
這種批評背後有著強大的邏輯:活著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作為哥哥,清太應該尋找一個生存的途徑,努力讓他和妹妹活下去,而不是看著妹妹一天死去。
諷刺的是,最後小節死去時,他們還在銀行還有不少存款。
3,城市的幽靈
包子臉,萌萌噠,小節走的可愛路線,跑起來笑聲傳得很遠。她對哥哥高度依賴,淘氣起來很固執,這樣的小女孩形象代入感很高,讓人很喜歡。
小節是電影的女主,也是為數不多死去的動畫電影女主,她的生命如同螢火蟲一樣,美麗過,也消失得快。
在日本文化中,螢火蟲代表人的靈魂,處於一種漂浮的狀態。電影的末尾,小節和哥哥在山頂上,身邊飛舞這螢火蟲,他們的眼前就是如今高樓林立的都市。
這段畫面提醒著人們,就在這個物質發達的社會,過去或者現在,飄蕩著仍小節這樣的幽靈。他們就像漫天的螢火蟲一樣,微弱地遠遠看著我們。
電影用詩意的方式將小節埋葬,就像她當初埋葬螢火蟲一樣。她活在哥哥的記憶里,那裡儘管有悲痛,但更多的是小節的笑聲,以及漫天的螢火蟲。
無法說再見,火葬時,哥哥拿出小節最愛的水果糖罐,最後用它裝小節的骨灰,隨時帶在身上,彷彿妹妹就在自己身邊。
回到電影最開始的一幕,哥哥清太倒在都市,奄奄一息。此時,哥哥很虛弱,始終沉著臉,就連水果糖罐被人拿走了,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去追。
這是死亡前的徵兆。
這個裝有小節骨灰的水果糖被人扔進了花叢中,小節的靈魂開始閃現,從而帶出了小節和哥哥的故事。
這何嘗不是哥哥的夢境?
但夢境也就是真實。
其實,電影也暗示,哥哥清太也死了,他死在了都市的街頭。
這是一種無法逃脫的絕境,飢餓,無助,冷漠,以及喪失一切的絕望。
當然,有人會說哥哥還活著,他可能就是都市中的某個老頭。這話,我也同意。畢竟我看過不少關於飢餓、苦難的故事,的確有倖存者活了下來。
講述過去時,他們的口中不少了小節那樣的人,沒有停過當初那段艱苦歲月,永遠停留在那一刻。
只是,這些老人的語言沒有那麼詩意,講述的故事也不怎麼動聽、溫情。他們的話往往很簡單,以死亡來涵蓋一切。
但在他們心中,一句樸素的話,就相當於《螢火蟲之墓》中哥哥對小節的感情。
4,你還支持戰爭?
時常,我會聽到這樣的說法——
「日本人還這麼壞,乾脆滅了它!」「過去,日本人殺了我們那麼多人,現在我們強大了,為什麼不去報仇?」「台灣問題只能靠武力解決,扯來扯去,不用炮彈來得實在?」「南海那幾個小國,都得瑟成這樣了,怎麼還忍氣吞聲?」........
聽到這些話時,我都會陷入深深的恐懼。骨子裡,我們這一代人,由於處於較為穩定的年代,對戰爭、動亂缺乏切膚之痛。甚至,伴隨著國力的強大,一種大國的自豪感和稱霸的慾望像野草一樣瘋長。
面對這種人,你根本無法去說服,除了過過嘴癮,他們還真認為,一切都是正當的。他們沉浸於戰爭的報復中久久不可自拔,沉浸於武力的炫耀中不可自拔。
從原始人到現代人,我們的種族就有這種基因,這是邪惡的種子。
罪惡的種子一旦種下,就難以抑制其生長。
因而,我覺得,這個國家還是缺少《螢火蟲之墓》這樣的作品,能真正讓人認識到戰爭的罪惡。
試想,假如發生戰爭,多少家庭毀於一旦,多少孩子像小節一樣,死在最美的年紀。
前不久,「被衝上沙灘的孩子」刷屏歐美社交網路及媒體頭條,敘利亞難民的慘境讓無數人心痛。民眾用可憐的憐憫之心,給這個三歲的小孩營造著夢境,比如天堂很美,比如他還活著。
人們微弱地觸及悲慘的原因,卻沒有人深究。畢竟那離我們很遠,畢竟那和我們的國家利益不符。
當我看到這些人的嘴臉,甚至他們還為戰爭辯護時,我深知,戰爭的幽靈依舊飄蕩在這個世界,還有無數的小節,無數的「被衝上沙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