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lon
2015-08-06 01:06:24
市子走後
與《夏秋篇》不同的是,《冬春篇》涉及了更多的市子的個人的心理狀態描寫。
說真,看完兩部之後我發現我其實對於《小森林》中的美食並不是很喜歡,對於我這種肉食動物來說,這些美好的菜式實在是太素了。但我依然會被這種緩慢的、簡單的生活、飲食方式打動。我想這也是這兩部電影被很多人喜歡的理由——恬靜而又簡單的生活。生活在繁忙都市每天吃著油膩、味道十足(重)的快餐時,我們不免懷念家的味道、媽媽的味道。而作為一種飲食習慣的傳承,《小森林》也是在不斷回味媽媽的味道。應當說,影片的隱藏的主題線索就是——傳承與發展(經驗記憶與經驗再獲取)。傳承母親的做菜方法,傳承小森林的民風民俗;然而對於一科年輕的心來說,怎能一直按捺住內心的寂寞與渴望呢?是的,這是一座「圍城」,城裡的人想去往鄉下呼吸呼吸新鮮的空氣、感受美麗的大自然;而鄉下的人想要擠進大都市去感受高科技帶來的繁華與便利。生活往往如是,人性往往如是——「缺啥想啥」。
於市子而言,生活上,只有她一個人,母親棄她而去,留下的是飲食的記憶與遠方的思念、怨念、疑惑,這個疑惑需要像母親一樣走出去才能夠明白;工作上,每天是辛勤付出卻收穫甚少的、單調的農耕忙碌;在人際上,無論是閨蜜紀子還是男孩裕太都沒能在內心上與她產生共鳴,他們之間的深沉友誼更多的是小森林的生活方式賦予的。是共同的生活使得他們產生「共鳴」,這其實是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最廣泛的一種「共鳴」——這種「共鳴」是因為我們天天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相同的生活習慣以及一種對相互間的差異達成的一種妥協,這種「共鳴」往往很難達到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那種發自內心的「共鳴」是最深刻的,通常也是每一個人最需要的——它通常會伴隨人的一生,它來自我們最重要的另一半。出於這些緣由,市子最終出走了,去到她憧憬又忌憚的都市。
影片的最後,紀子和裕太成了歡喜一家,這是註定的,因為他們在內心上依附於小森林並因此產生最深刻的「共鳴」;另一方面,市子誠如他們所預言,她攜夫將雛歸來,並與丈夫一起傳承了小森林的風俗習慣。
這就是小森林的春夏秋冬,也是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自然規律往往讓人產生一種「宿命感」,很多東西我們無力改變——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生老病死的單向旅程。我們能掌控的便是內心的自由與選擇。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