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衝出康普頓--Straight Outta Compton

冲出康普顿/再别康城

7.8 / 218,631人    147分鐘 | 167分鐘 (unrated director's cut)

導演: 蓋瑞葛雷
編劇: Jonathan Herman Andrea Berloff
演員: 奧謝小傑克遜 科里霍金斯 傑森米切爾 尼爾布朗小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eo

2015-08-17 01:25:35

螢幕里是歷史,螢幕外是現實


(有朋友在下面評論裡提出了反對的意見,我一一作出了回復,希望如果你讀完這篇影評,有積極或消極的感受,都再讀一讀評論區寫的「長篇」,參與討論,但不要罵人。)

正文:

(掃了下短評,除非你在引用歌詞或別人的話,或者除非你是Louis C.K.,請不要太客氣的使用 "Niggas" 或者更糟——「黑鬼」這些詞,你的口吻好像跟人家打成一片好有見識,但是,呵呵)(I'm sucking liberal cock)

Straight Outta Compton 是一部關於Hip-Hop說唱團體N.W.A.的傳記電影,跟大部份的傳記電影的形式類似,它順著時間順序,展現了主要成員Ice Cube,Eazy-E,和Dr. Dre 出道前後的經歷、登上頂峰的路程、以及分道揚鑣直到今天的處境,他們職業生涯中的一些關鍵人物,如Suge Knight,Snoop和2Pac等人物,也都有出鏡。

但在人物故事之外,他們所處的大環境也同樣是一個角色,也有自己的發展路線。美國依然在實行卻仍未見成效的「毒品戰爭」(Drug War),美國主流社會對匪幫說唱("Gangsta Rap")的排斥,92年的Rodney King案件,甚至很多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時對於HIV和愛滋病的無知,都展現在了電影裡。電影在作為N.W.A.的傳記之外,也可以被看作是聚焦美國黑人生存環境的一堂歷史課。

當初電影第一個預告片,在短短的2分多鐘里,就把以上這些精神都包含了,以致於我第一次看完熱血沸騰。但是我比較擔心的一點就是表演。我對飾演Eazy-E的Jason 米契爾 和飾演 Dre 的 Corey Hawkins都不是特別了解,但我知道飾演 Ice Cube 的是他自己的兒子,一個沒有任何表演經歷的人。加上電影本身是Cube 和 Dre 自己製片的,我對他們的態度不是特有信心——我怕電影最終被拍成把主角洗得白白淨淨的(no pun intended)很淺的長篇MV.

看完後鬆了口氣,洗白是有在洗(這是意料之中的,沒人會花錢去廣播自己犯過的的錯誤),但電影的深度近於《社交網路》(The Social Network),而表演也是一個接一個的感人。首先,音樂、DJ、說唱方面,沒有人的表演是含糊的、讓人覺得齣戲的,這對於對Hip-Hop並不精熟的我來說,就算過關了。Jason 米契爾 (Eazy-E) 和 Corey Hawkins (Dre) 都分別有不只一場觸動我的哭戲,此外,對於各自人物都多少有一些的霸氣和浮躁,以及在有張力的戲裡對於戲劇的把握,都是不錯的。O'Shea Jr. 將自己老爸的表情模仿得很像,誠然,哭戲裡鏡頭都避開他,但是他將 Cube 的那種酷勁兒表現得淋漓盡致,對電影需要他做的都做足了。

配角中,Paul Giamatti 對於經理 傑瑞 Heller 的表演,展現了那個在 超凡蜘蛛人 2 和 San Andreas 里將誇張、俏皮發揮到極致的醬油男仍然擁有的奧斯卡級別的能力。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人物,電影裡既有可愛、喜劇的一面,也有很黑暗、沉重的一面,而他的很多表演都在細節里,這表演態度跟扯著嗓子大喊的犀牛可不是一個級別的。

Keith Stanfield 飾演 Snoop Dogg,雖然只有兩場串戲,但是他把Snoop的那個精氣神都表現得太好了。這應該是我第3次在自己寫的影評里提到Keith Stanfield了,第一次是Short Term 12(哦天,我是多麼愛這部電影啊,如果你沒看過,Keith在片中有一段說唱,能把你說哭了,真哭),第二次是Selma里那個被打死的少年。今年的好片Dope也有他出場。他這些每一個角色都不一樣,都是小配角,但在每部電影中都讓人覺得很出眾。

還有一個關鍵人物,就是Suge Knight,由R. Marcos 泰勒飾演。Suge /ˈʃʊɡ/ 是一個暴力傾向很強的人,純粹一痞子,對藝術也不是特認真。如果你不知道的話,在這部電影拍預告片的時候,Suge Knight開車到片場鬧,撞了倆,軋死一個,法官保釋金定到了2500萬刀,他聽了當場在法庭昏過去了。當年Tupac被殺死時,他就在同一輛車裡。這不是他第一次恐嚇人、傷人了,你在電影裡會看到蠻多的。演他的R. Marcos 泰勒超魁梧啊,很嚇人。

在這些有力的表演的支撐之下,電影將當時的Hip-Hop產業、美國的政治環境、以及Compton本身的顏色都描繪得很精緻。對於歷史背景,我強烈得不能再強烈的推薦你看紀錄片The House I Live In,這裡挑幾個方面講一下,我真誠希望你耐心讀:

毒品戰爭,在美國曆來是跟種族有關的。在19世紀,美國如今的違禁毒品當時卻是被普遍使用的:古柯鹼,海洛因,這些藥品被社會視為日常。鴉片,是被中年的成功白人(經常是南方的白人主婦)人士廣泛使用的。如果有人有藥癮,或者在濫用藥物,社會對他們的態度是同情的,將他們視為需要扶持的人。這在當時被視為公共衛生保健問題,而不是刑事問題。最早的對於毒品的刑事管制,是發生於西海岸,當時加州吸鴉片被定為違法,而在密西西比之類靠內的地區,卻不違法,就是因為加州華人多,而華人當時也普遍有吸食鴉片的習慣。辛苦工作的華工為建設加州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報酬很少,慢慢的逆行實現所謂的「美國夢」。但他們的成功卻搶了白人的工作機會,所以主流政客就想辦法不讓他們搶白人的工作,但你不能純粹因為人家是中國人就抓起來啊,於是就想到了治鴉片。

對於古柯鹼,也是類似的。古柯鹼的最大消費群體當時也是中年成功白人,商人、醫生、主婦等,超級合法。但到了20世紀,古柯鹼開始被人跟黑人聯繫在一起。「吸了古柯鹼他們可以抵擋警察的子彈」「他們可以干一整天一整夜的活接著再干一整天」威脅到了白人的工作機會。所以政府開始通過禁古柯鹼的法律鎮壓黑人。大麻的名聲在美國的發展也是相似的。歷史上屢次對某種藥品定性為違禁毒品,都可以跟鎮壓新移民、維護主流白人經濟秩序聯繫上。

黑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移民」。19世紀美國第14修正案通過以後,南方各州都相繼通過了以「隔離但平等」為核心思想的法律,統稱為Jim Crow Laws,具體的例子,比如公車上、餐館裡有黑人區白人區,並不是說你低人一等,只是雙方分開而已。但這其中種族歧視的味道很濃,因為黑人不能自己選擇坐在公車的前排,而餐館的黑人區里也不可能有白人服務員。其實在那段歲月裡,雖然奴隸制早已成為歷史,黑人的尊嚴依然是遭到踐踏的。

後來黑人、窮人們都抓住時機北上遷徙,以為生活會更好了。但其實不是。任何一個持自由派政見的人肯定會以「羅斯福新政」為驕傲和榜樣。那是一個,按照現在共和黨的態度來講,社會主義氾濫的時代,因為政府過份介入控制了市場。但是"羅斯福新政"的果實之一,就是F.H.A. (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 一個專門為了激勵人們在大蕭條下買房的項目,在當時對黑人卻關了門。

當時政府把北上的黑人們都安置在特定的區域裡,這些地方經濟也是有些不濟,租房比較普遍。但不久,政府卻把這些區域規劃為危險區,在這些區域的房子並不能得到F.H.A.的房貸,黑人拿不到貸款,不能像白人一樣成為業主。50年代時,在這塊地方的黑人們雖窮,租房,但卻都有工作,大部份都是工業藍領的工作,但隨著F.H.A.的規劃,到了60年代,很多工業都隨著白人搬離了這些區域,加上房地產代理的區別待遇,沒錢、沒機會住在別處的黑人們就被拋棄在了這些居民區——現在不僅窮了,連工作也沒了。這就形成了貧民區(Ghetto)。Compton, 就是這樣一個內城貧困區。貧困的後果是什麼?毒販、黑幫就容易滲入嘍。當一部份公民不能參與到一個社會的經濟引擎,又沒有幫手,他們自然的選擇肯定是自己創造經濟產業。而處於蕭條、失業中的人,借毒品、酒精消愁也是不難理解的。這樣,整個社區就在這種孤立中互相利用和被利用。

當時就連黑人群體裡的成員,都有部份人相信,社區裡的毒品文化、成員對於違禁藥品的使用,是造成這些貧民窟不斷墮落的原因。但是事實卻是,美國大部份吸毒的人是白人。80年代雷根上台後,大幅增加對於違反毒品禁令的執法力度。但在當時,美國人群里僅有不到2%的人視毒品為社會主要問題,雷根的毒品戰爭純粹是政治手段,以建立他「對犯罪不手軟」的形象。不久後,「Crack」在街市上風行起來,主流媒體對於Crack Cocaine的描述,好像它是一種新型的,惡魔一般的惡劣藥品,雷根也發表講話,說「如今,咱們正遭受「新的」瘟疫——crack」。Crack被炒成嚴重的社會問題——crack可以讓你殺死你媽媽。警察對於Crack的整治手段也得到了藉口不斷加重。這口碑,基本就跟1930年代政府對於大麻的描述是一模一樣的,有視訊記錄為證,當初有廣告宣稱,大麻能讓你殺死你媽媽。如今如果有人這麼說,我們會當他是瘋子。每當一種新藥被引入經濟中,政府可以瞎編,而人民就會相信,產生恐懼,恐懼就導致更強烈的使用刑法、警察來震懾的動力。「最低必須判~年」這種強制判刑機制被(未經科學調研、取證、聽證)快速的寫進毒品相關的刑法,而判刑最嚴重的就是crack。但對於crack cocaine的最低刑期,比對於古柯鹼粉末的最低刑期嚴厲100倍。粉末是白人廣泛使用的。crack是黑人普遍使用的。而crack 和粉末的區別,就是crack是小塊兒,粉末是粉末。你拿粉末古柯鹼,加汽水,水,烤箱加熱,就能做crack了。逐漸的,黑人因為非暴力的藥品罪行,就被嚴厲的像殺人犯、強姦犯一樣被判重型。而另一件有趣的事,就是所有抽crack的人裡,黑人只佔13%,但聯邦刑事系統裡的90%被告是黑人。

這種不公的實際效果就是對黑人的長期壓迫,因為他們被判為重犯,而華爾街吸粉的人卻沒事,黑人就算出來了,也因為是重犯找不到工作,在僱主那裡,被當做暴力犯一樣對待,繼續失業,繼續沉淪、繼續被社會淘汰、繼續犯罪,這個黑人社區當然就在蕭條里出不來了,這里長大的孩子當然就沒有好的環境和積極的影響了。惡性循環。

我覺得我再多說就沒人再讀了,所以,The House I Live In,去看吧。

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之下,美國警察對黑人社區的打擊既頻繁,又嚴厲,而且很多行為都是違憲的。黑人普遍都有走在街上被莫名其妙的攔下、問話、搜身的經歷,就連歐巴馬都有類似經歷。在美國,即使你是像Chris Rock這樣的喜劇大牌,今時今日,都會頻繁無故被警察攔下。

本電影中(yes!繞回來了),N.W.A. 發源於80年代末,正是雷根的毒品戰爭如火如荼、警察對黑人社區偏見極端的時刻,在電影中你也看得到,生活在Compton這種貧困區、也是販毒猖獗的地區,一個高中生走路回家都會被警察雙手反扣搜身,站在街邊吃東西也會被按在地上,黑人是沒有什麼尊嚴的。

這些對於每個黑人來說,是可恨的常識,對於普通大眾,尤其是主流白人來說,卻很陌生。別忘了,大眾被政府忽悠的,可是怕 crack、怕黑人怕得要死啊。N.W.A.的音樂,就將他們生活的現實赤裸裸的展示給了大眾,他們不畏爭議、不畏政府的恐嚇、將自己的憤怒表現於歌詞中,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講,是一種非暴力反抗(雖然他們自己本人其實還是很燥、很暴)。電影中的人物的經歷跟時代背景相交,讓我們看到了歌詞背後的那股氣,伴隨著他們經典作品的脈動,每個觀眾都能體會到(哪怕是第一次體會到),那種囂張、反叛、狂妄、激進的歌詞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在第二幕的高潮,便是那場底特律的演唱會,觀眾彷彿成為了當時在場的歌迷,電影在此把所有人的情緒挑撥得都很高,非常帶勁。

但轉到第3幕(或者說下半場),劇本就轉到了類似《社交網路》裡的那種內部糾紛、決裂的問題,不過這寫得就比Aaron Sorkin差了些力道。之前電影的高能量突然在這裡消失了。一開始還能看下去,但拖得有些長,有很多我覺得不是太感興趣的地方,或者說電影沒能讓我感起興趣來的地方。我倒是希望電影能再多覆蓋一些關於N.W.A.和Hip-Hop本身對於女性的明顯歧視、討論一下圈子裡歌手們個人的性暴力、或者就是純暴力的行為,以及人物們在這方面的成熟、成長。我覺得這才是更複雜、更加有肉的主題。電影在它想要著重講的東西上失去了我的興趣,這就是我認為電影在第三幕減分很多的原因。本來能愛上這部電影,最後卻只能給B+。

不過在結尾,電影還是把能量聚了回來,把句號畫好了。總得來說,電影還是很有能量,很感人的,而且很多地方非常幽默。我推薦你看它,即使你不喜歡說唱,嘻哈,不熟悉它們,這都沒關係。人物本身夠吸引人,況且當它是堂歷史課也是很好的。

2015年快過去了,今天的美國黑人的處境、以及警察過份施暴的現象,竟然跟1992年驚人的相似,NWA雖然把人們叫醒,但是社會的發展卻如此緩慢,這就因為美國的國會代表的都是既得利益的人,民意已經很難對政策產生影響,刑法立法上沒有隨著人們的意識做出足夠的改變,使得大部份黑人從出生起就依舊被孤立於惡性循環的貧困和危險之中。

1988年是唱片Straight Outta Compton推出的年份,而1989年是電影 "死亡詩社" (Dead Poets Society)上映的年份,他們都在告訴我們對權威應有怎樣的態度,因為everything都是bullshit.

引一句對我影響很深的話(from a Catholic nun) "Most people in your life don't know what the fuck they're talking about." (你一生中遇到的大多數人,都不確定他們自己口中振振有詞時到底在說什麼。) 想想你初高中的老師,總不難想出幾個例子來。再加上超人他媽說的:"People hate what they don't understand." 「人們憎恨自己所不理解的東西。」 這個你可以想想自己。你第一次看到兩個男人接吻時是怎麼想的?對你很好的哥哥留了長髮,想學藝術,你周圍的長輩是怎麼說他沒出息的?成長中,我個人的大部份時間都在應付跟上學有關的責任,踢踢球,看看動畫,年長一點就整天擼,從來沒想過多讀幾本課外書。我們很多人的眼光是被綁架得很狹隘的。在咱們自己的世界裡,我們的傳統在敵化什麼,魔化什麼,「恨」什麼,我們跟著恨了嗎?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們回頭看一下,咦,為什麼啊?爸爸媽媽老師領導,他們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在這件事上,我需要隨著他們思考嗎?

美國黑人社區內有自己很多的問題,並不能將所有責任都賴到白人身上,但不能因為他們有問題,就無視美國很多政策、政客確實2B的現實,無視「是時候找毒品戰爭以外的方法解決問題了」的各種跡象。

美國政府和中國政府之間經常互相指責,但你不要因為今天又讀了它愚蠢的地方,就跟咱們的官媒一樣安於高高在上的嘲笑它。大部份提咱們缺點的人,都不是美國政府的人,也都在說自己國政府的不好,地球不圍著咱轉,咱們沒有重要到所有批評咱的人都是在串謀害咱們。別以為美國沒有很多馬克思主義者。別以為那些馬克思主義者都在說咱的好話。社會問題在哪裡都是複雜的,需要深入探索的。我們在提問的人並沒有所有答案。但別以為找到了某些批評者的偽善或不足,你自己就能心安理得的放棄對複雜的問題繼續探索、放棄對自己本來有的原則和理念的堅持了。原則不難堅守就不是原則了,囧叔(Jon Stewart)的話:"If you don't stick to your values when they're being tested, they're not values: they're hobbies." 「如果在堅守難的時候不堅守原則,那麼那就不是你的原則,而只是一興趣而已。」

是中是美,哪家都有保守派和現存機制想要維持現狀,這很自然,簡直都不能說它們是錯的,但另一股質疑、叛逆的力量也一樣重要,這也很自然的,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穩步進步。我想要兩股力量的平衡,我想要我們的藝術思想一樣活躍,創作空間一樣寬廣,我們一樣不會單憑思想和說話就招來麻煩。首要的一步,是認識到:沒有人可以胸有成竹的舉出一套政治體系,保證能解絕世界上所有的問題。「我們不應該有政府;政府應該是這樣的;政府應該是那樣的。」 社會有2種極端:1.集體責任吞噬個人自由;2.個人私利消滅社會團結。世界上的問題很複雜,同一種理念並不能解決每次新出現的問題。解決環境問題和解決醫保問題,可能需要不同的理念。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只要錢夠多,就有人被買,就有人撒謊,就有人恨不得你什麼都不知道然後用恐懼封你的腦子、封你的嘴。

如果你對背景問題感興趣,除了紀錄片The House I Live In,我推薦你去看電影Boyz N The Hood, American History X, Training Day (To Kill A Mockingbird, A Time To Kill, etc.) ,以及最偉大的美劇之一:The Wire. 你需要看The Wire. 如果你覺得老電視劇太難追了,那麼昨天(2015年8月18號)剛在HBO播出的新迷你劇Show Me A Hero,也是The Wire的編劇David Simon寫的,這總好追了吧。我以上對於一些歷史背景的介紹,大部份是David Simon在The House I Live In 裡面的原話翻譯過來的。有一本Michelle Alexander 寫的書:The New Jim Crow: Mass Incarceration in the Age of Colorblindness,推薦讀。

你竟然讀完了。帥。對了,wear a cond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