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X+Y 愛的方程式--X+Y

加/爱的方程式(台)/数造天才(港)

7.2 / 24,262人    111分鐘

導演: 摩根馬修
編劇: 詹姆斯格雷厄姆
演員: 阿薩巴特菲爾德 焦陽 莎莉霍金斯 瑞夫史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nnie

2015-08-18 15:32:44

真實的Asperger (泛自閉癥狀障礙)孩子——《x+y》中的Nathan,Luck與我身邊的Zack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本片在爛番茄上是100%Fresh。多麼難得。流暢自然,張弛有度,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短。鑒於我有與亞斯伯格症障礙的Zack同學長期相處的感悟經歷與影片中許多地方重疊,故有此文。

        1. 什麼是亞斯伯格症

        片中雖然沒有明確說明Nathan與Luke有亞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但對於所有對自閉症及其譜系中的障礙症(這個是我根據英文Spectrum of Autism翻譯的,也稱泛自閉症障礙)中癥狀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出來,這個講的就是Asperger。其實很多高智商的人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不僅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獎,人家還國語流利,娶了中國姑娘——多麼重要的天才證據),《雨人》中可以精確計算保證牌桌永勝的湯姆漢克斯,朱德庸(據中文維基)。至於根據人物性格表現疑似的則有更多家喻戶曉得名人:牛頓,愛因斯坦[注1],特斯拉,當代的扎克伯格(參見影片《社交網路》),還有Sheldon同學也很明顯。
        亞斯伯格也被稱為高功能自閉障礙,因為時不時有高智商人物出現。中文維基亞斯伯格詞條下飲用某學者說:「亞斯伯格基因所攜帶的各種能力,屢次在人類演化和文明發展帶來卓越貢獻。」

        我知道並深入了解Asperger完全是因為認識了Zack。本來我真的沒有聽說過。只約略知道自閉症。Zack小學時被診斷出亞斯伯格障礙,片中Asperger孩子所經歷的一切特殊的經歷和感受,Zack都深有體會。典型的情景引起Zack深刻共鳴(出乎他的意料)以致於他再三跟我說創作者一定有Asperger的親身體驗。
        Asperger最早是被當成自閉症孩子處理的。而這種癥狀之所以叫Asperger Syndromes(亦簡作AS)是因為一位奧地利研究者在接觸了無數被認為是自閉症的孩子後,發現很多孩子其實和別的自閉症孩子不太一樣。他觀察並記錄了這一類孩子的共性,和自閉症的區別,從而提出對AS干預的方法也應與自閉症有重大區別。這一發現得到普遍認可後,AS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為Asperger。

        同樣社交障礙,難以與人產生連結,但Asperger與自閉症的孩子卻有重要區別:智力、語言、和認知能力上Asperger與普通孩子一樣,甚至出現高智商的機率還稍高(暫無確鑿數據及文獻了,但本片顯然也偏向這種理論)。人們慢慢發現,對AS的孩子及時干預,方法正確,他們是完全可以自理的,甚至在功能社交上看上去與常人無異(注意,是別人看不出來,不是說他們就真的和普通人的感受一樣了)。自閉症的孩子除了同樣具有社交障礙,情感障礙外,大多數情況下智商低於平均水平,語言理解能力差,認知能力發展較晚(甚至不能發展到平均水平),即使及時干預可能也難以看上去像普通孩子。所以Asperger也被稱為高功能自閉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Zack就是干預的很成功大AS例子(至少我覺得,也問過我很多美國朋友的意見)。最初認識的時候,我才到美國不到半年,還未摸到美國人基本性格的脈門,所以相處中雖然有時覺得他有點怪,但想到他是HomeSchool的,看上去跟十七八歲的少年差不多,與不同人群接觸的經驗較少,沒有集中體驗過同齡人的壓力,情感和社交能力發展得晚也不奇怪。何況他還是美國人,我覺得奇怪的地方還可能是美國人的共性。總之,沒想過他會被診斷為AS。以致於我知道他幾年前貨真價實的有嚴重障礙時非常震驚,非得大家給我舉了無數個絕對不會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例子才行。Zack的小弟弟更嚴重,小時候動不動就癲癇發作。

        AS主要特點及例子如下(我總結的,非官方,但我覺得易於理解——因為有體驗,必須理論指導實踐!):
拒絕肢體接觸——片中Nathan不肯拉著媽媽的手(葬禮上不顧母親的懇求跑開一個是因為肢體接觸反射,同時也體現了他無法和普通人的情緒同步/共情)。相應的,Zack剛生下來就不要人抱。
無法讀懂人的表情,尤其捕捉不到細微情感變化、各種非語言暗示——體現在片中就是Nathan跟人社交中表情一直茫然,焦慮時還會有點緊張,但沒有普通人常有的微笑、悲痛、驚訝、擔心(尤其是目睹坐在身旁駕駛座的父親車禍重傷,Nathan的空白的表情和母親的爆髮式的悲痛形成鮮明對比)等複雜而細緻的表情。
興趣狹窄以致偏執痴迷——Nathan對數學:我對任何事物的喜愛都不會超過數學。Zack則是小時候超級喜歡火車(和Sheldon一樣吧),每次家門口有火車經過都必需要去看,如果他不去家裡人就必須得有人替他去看。
不喜歡改變,喜歡重複——這個Nathan在影片中說出來了。一切都要按著預先設立的程序來。最好不要有意外,很少心血來潮,對你心血來潮的提議第一反應傾向於反對。比如影片中Nathan一定要吃質數的蝦丸。Zack小時候喜歡什麼歌就會無限單曲循環直到徹底受不了為止,喜歡一種顏色就只有這個顏色的衣服。

        凡此種種。這些現象不是因為他們缺乏自製力,而是他們的感受異於常人。每個Asperger的人可能有區別,但總體來說,對我們來說很明顯的(表情變化體現的情緒變化,微妙的暗示)體驗,對他們來說衝擊太小,無法進入處理系統。直接忽略掉。Nathan小時候可以跟爸爸交流,因為爸爸的表達方式更有邏輯性,更偏重於頭腦中的理解而不是情感上的理解。即是說Nathan可以通過邏輯分析推理來學習,而不必依靠我們所說的「直覺」。一個Asperger的孩子不能通過「直覺」理解父母無緣無故摔東西是因為生氣了,或者某人說話聲調微微提高是緊張或者恐懼的體現等。
        若要讓他們對這些細微的變化做出和常人相似的反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邏輯性的語言(像寫程序一樣)告訴他們。他們通常對語言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都很強。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大腦運作方式和電腦很像:所以Nathan喜歡數學,扎克伯格寫程序那麼厲害,Zack會沉浸在原子物理的原理中。第一次去他家裡過聖誕節的時候,他媽媽跟我講,自閉症的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Asperger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我們的世界裡。Zack跟我說小時候跟他弟弟(他家孩子中唯一一個正常的)一起玩兒,他弟弟生氣了打了他一拳他都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對人的情緒識別是因為小時候父母一個一個教給他的(我總聯想到微表情識別)。
        另一方面,一旦事情進入他們的系統,比如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某個他們覺得有趣的事物上,其他的一切感官體驗都成為背景音,而焦點中體驗無比放大。比如Nathan在廚房被金魚吸引,完全忘記了原來的任務,也聽不見媽媽的叫喊。還有一個比較經典的特徵,一般只要有電視等媒介可以提供更加集中的感官體驗,對他們來說周圍生活中的聲音則十分容易被忽略。用我們能理解的方式類比,就是電視在衝你大喊,而旁邊的人跟你說話的聲音則是從房間的另一頭微弱的飄過來。如果我們與AS孩子的自製力一樣,同樣的受到喜愛的遊戲的誘惑,他們的感覺可能強於我們數倍。他們時時刻刻都經歷著這種衝擊,所以我們真的很難真正體會到「和大家一樣」對他們來說有多麼困難。

        2. Nathan和Luke,同樣系統,不一樣的人生

        說到片中主要人物Nathan,Zack幾乎認為主演本人就有亞斯伯格症(說明演的是真好)。我覺得這部電影最重要的貢獻,是它探討了兩種不同境遇和選擇的Asperger孩子的成長體驗:Nathan和Luke。這是影片非常精煉和深刻的地方。如果你深入了解一個Asperger的孩子,你會知道他們的孤獨,徬徨,渴望融人群體卻不能而產生的抗拒和(表現出來的)冷漠(例如片中Nathan在最後真正理解體驗愛之前,只有負面情緒,沒有細微的表情,只笑過幾次)。Zack和Nathan的人生經歷有很大不同。但是與Luke相比,Zack和Nathan都是幸運的那一類AS孩子——在無數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他們終於不再抗拒,而是與世界和解,用自己的方式與別人的情感理解和連結。Luke的故事則令人扼腕,他被限制在了自己的世界——一個邏輯的、實用主義的,沒有情感的孤獨世界中。
        《X+Y》表現得如此真實豐滿,因取材於BBC之前的紀錄片改編的。而這個紀錄片(好像叫Brilliant Young Mind),就是跟蹤記錄英國參加奧數的孩子們從進入訓練,到最終比賽的全部過程。其中好多孩子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 本人就是數學專業,還有一個Oriental Studies(我也不知道怎麼翻譯),反正他國語流利。參賽過程中遇到了一個中國女孩,現在倆人已經是夫妻了。有原型,演員也好,自然值得一看。
        
        片中有一幕是天之驕子Isaac(各方面正常的天才,考試第一、智商碾壓一眾天才,又受大家歡迎。怎麼會有這樣的人!沒天理)一幕中極為自然的對Nathan解釋Luke說——Luke有社交障礙(socially awkward)又偏執痴迷(obsessive)。就跟我們安慰朋友,別理他,那人腦子有問題一樣的語氣。Nathan當時的心理活動一定很複雜——他很清楚他也如此。但因為不同的成長經歷,兩人對世界對他們的衝擊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先說Luke吧
        雖然片中幾乎沒有怎麼提到他的成長經歷,除了說他父母從小一直告訴他他非常聰明,好好學習數學一定能出人頭地(大概這麼個意思,我懶得再看一遍去找)。根據我的推測(以及為了本文論述清晰,Luke同學就算不是也得是了),Luke擺在明面上的傲慢(也可以理解為Sheldon的正劇版),自我為中心,非要用自己的理論把別人逼到無路可走才停手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其實放在普通人身上,自我保護也是這樣——不肯打扮。這樣一來,就可以說不是因為沒人喜歡我我才沒對象的,而是因為我不打扮。強勢傲慢難相處——不是因為大家不喜歡我我才沒朋友,而是我不要朋友!歸根結底,是他選擇只用自己的天賦來碾壓別人,以期贏得別人的尊重——Luke自我的價值全部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他覺得,只有他是最聰明的時候他才是有價值的。既然是最聰明的,那麼他的缺陷,他的無助和格格不入,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前面也提到Luke自己說他父母從小就一直告訴他:他很聰明,要好好用自己的聰明。簡單說(就是忽略很多其他因素,粗略的歸納),我把這種意識形態稱為功利主義,或者實用主義。

        什麼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呢?我聽Luke獨白說自己一直很聰明的時候覺得好耳熟。從小到大,學校的主旨是什麼呢:好好學習,好好努力,才能去好的中學——才能去好的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一切就會好了。
能力+努力=結果=你的價值=幸福生活。
等你發現這個不成立的時候,新的公式出現了:
能力+拼命=錢=房子車子=好伴侶好生活。

沒有好生活因為你不夠努力,能力不足(各種能力,應酬能力,喝酒能力?)。再比如,學習好的孩子要學理科——因為好找工作。選專業——當老師有什麼用?能賺錢嗎?凡是「有什麼用」這種問題,基本都是功利主義實用主義下的問題。這種語境下,自然而然的,人就把自己的價值等同於自己的成就——一旦失利,成就上建立的自我價值就會整體崩塌。
        
        Nathan其實也是有這種傾向的。對AS孩子來說,實用主義規則清晰,邏輯明確,直截了當效率高,因而很容易就把這種功利、實用的意識內化。結果就是把自己物化,無限逼自己,也無法承受失敗。影片最後各國代表隊進入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劍橋考場的時候,Nathan媽媽說祝你好運。Nathan說,根本就沒有運氣這回事兒。不承認運氣,那得把自己逼到什麼程度?是不是挺嚇人的?
        所以Luke雖然被所有人排斥,他仍然相信自己有價值,他對自己的解釋是——我本來就沒有想讓你們成為我的朋友,我的價值是我的天賦。他緊緊抓住他是天才這個標籤。看上去他說這話的時候傲慢自我,可換個角度看,也是他在說服自己:不要動搖,你是有價值的,你不需要朋友,不需要理解,不需要愛。所以沒有也不要緊。
        
        於是得知沒有入選最終的6人團隊時,Luke崩潰了。Luke和Nathan選拔賽中成績的差距微小,怎麼能說不是運氣?可是對Luke來說,既然沒有勝利的果實,那麼一切都失去了意義。最後的體現自己價值的支柱也倒下了,他的整個自我都崩潰了。有一小段比賽前大家都是如何應對壓力的段落很有意思,其他人不說了(張梅就是非常正常的,去找情感依靠,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但Luke在看喜劇視訊。他沒有笑。但他反覆的看。這是他緩解壓力的方法,逃離現實世界,沉浸在一個與自己無關的世界中。
        後來Luke失敗後,也在機房看同樣的視訊。第二天大家在一起釣魚吃飯,他一個人被孤立,吃飯時他主動走過來向大家說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話——所有人都不知道,這他在視訊中找到的好笑的段落,他在努力想要逗大家笑,融入集體。可是大家都覺得非常突兀,莫名其妙。不是Luke不努力,是真的起點不一樣,頻率不一樣。Luke的故事對Zack的衝擊很大,他對Luke的孤獨悲傷和崩潰深有體會,想一想若不是那麼多愛他的人的不懈努力,這也有可能是他的故事。
        可是,Luke的這個嘗試也失敗了。要知道,這是他從前絕對不會嘗試的,因為他極端懼怕失敗。AS孩子不會處理情緒,因為情緒沒有邏輯性,不能被理性理解,不能被分析無法推演。所以Luke獨自承受著巨大的情緒衝擊無法排遣無人可說,就自殘以轉移痛苦。這個地方也引申一下,不要武斷的說別人軟弱,如Luke這樣承受的痛苦,普通人可能永遠不會感受到的。(所以現在看做普通人過小日子是不是挺好的?能力越強,風險越大)
[終於寫完Luke了。傷神傷心。這樣的孩子是一定有的。]

        Nathan (同Zack一起說)
        Luke經受的很多Nathan也是有的:無法和人連結,感受不到母親努力的去愛他。不快樂。除了數學一無所有。拋開可能的性格差異(Nathan可能性格中強勢的攻擊的傾向不明顯,更傾向於逃避)不說, 因素一多了就太難討論了,本文的主旨也不是這個。
        Nathan能夠建立一個有感情的自我價值的關鍵就是他身邊的這些人。片中詳細講了Nathan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他的關係:他的父親——雖然在本片開始的10分鐘就因車禍(Nathan也在車中)故去,但Nathan對車禍場景的回憶,和父親在一起的片段的回憶,對他的情感成長貫穿始終,對他最終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情感意義,非常關鍵。他的母親——Julie無法像Nathan爸爸一樣用Nathan理解的語言跟他溝通,但她非常愛Nathan,一直一直非常努力的想要靠近他,要與他建立情感上的連結,最後還為了Nathan去學數學。
        第三個人是他的輔導老師Humphrey。Humphrey本人同樣極有天賦,但有肌肉硬化症(我沒太細究,大致跟霍金的病差不多,身體慢慢僵化失去機能)。從發展天賦上來說,Humphery無論自己的境遇多麼糟糕,始終堅持輔導Nathan,理解他。Nathan雖然沒有了爸爸,但得此(非傳統意義的)良師益友真的是十分幸運。Humphrey對自己的病十分恐懼,絕望。這些表現出來就是很憤青,用藥物、酒精麻醉自己。同時他也害怕嘗試,不肯試著好起來(大家都有這毛病,越是怕越是不敢嘗試)。但他的這種不理世俗觀點的態度,剛好對Nathan的頗為管用(他的方式和Julie的方式也是個對比,涉及如何幹預的問題,本文先不討論)。顯然Humphery也非常關愛Nathan。
        第四個人,就是中國女孩張梅(寫了快六千字才寫到她)。雖然著墨不多,但兩個少年的互相喜歡讓Nathan有了完全不同的情感體驗,對Nathan最終突破自己的完全理性邏輯的世界非常重要(強調一下,不突破就是Luke那種或者一輩子迷茫)。AS不是沒有情感,而是閾值不同,感受方式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只有能夠處理情感了,AS才會有普通人的幸福(比如Zack啊!)。

        為什麼AS孩子不願意去理解情感呢?跟我不參加奧數的原因一樣,那麼難那麼費勁,我不去也一樣挺好的啊……於是,我就(非常願意)找理由覺得奧數不重要。。。同理,AS孩子也不會主動去追求情感——即使他們非常孤獨,非常渴望愛,渴望理解(要知道理解他們還非常非常非常難,需要不斷的努力)。Nathan身邊的這4個人,卻不離不棄的主動給予情感。主動,持續,即使沒有回應也依然給予愛。很重要。
        為什麼Nathan最後能理解愛,理解情感,和媽媽和解,勇敢去追張梅呢?與這4個人給予的他主動的、無條件的愛和安全感非常重要。Zack的媽媽就是這樣,你不讓我抱我也非要抱,你的情緒先那麼著吧我不管必須適應;你不理我我也要告訴你我愛你。而非血親的愛,則首先需要正常的一方非常持久的努力,即使沒有回應。他們是不會主動的。一開始即便有回應也很消極。比如Nathan和張梅的最初幾次接觸,非常被動。比如Zack的幾個很重要的朋友,都是比他大,主動接近他,無條件的愛他,反覆告訴他:不能每天穿綠色的衣服(他喜歡綠色),你要買新衣服,要用點香水,襯衫要扎進褲子裡還是外面……別的我暫時想不起來了。總之,如果沒人教他,他一輩子也不會自己去看時尚雜誌,追求搭配,或者是跟人學的。含蓄提醒對他也是沒用的。

        Nathan還有很特殊的一個經歷,就是車禍。這件事顯然對他衝擊巨大。但由於Asperger,他沒有普通孩子應有的反應——沒哭也看不出來悲傷。但是他一直一直在回想這件事。這就強迫他去面對情感,面對一件只能用情感解釋的重要事件。故事的最後,因為上述所有因素同時作用,因為張梅離開而產生強烈的感受和對數學的感受(他理解的喜愛,實際上是比較理性的一種選擇)對比,而努力了許久的媽媽終於用數學語言給他解釋了感情,他一下子理解了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對至愛的父親故去的巨大哀痛,對張梅的喜歡,失去張梅的痛心。若是沒有這些巨大的決定性的情感,只用理性,如何解釋撕心裂肺的悲劇和創傷?於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爸爸去世後的Nathan哭泣,笑,握媽媽的手,茫然的表情被生動取代。離開火鍋店(英國某城的中餐廳,他還特喜歡),去追張梅。
        
        整個故事沒有大起大落,沒有故弄玄虛裝腔作勢。是一個特殊孩子的特殊的成長,與自己,與世界的和解。Zack的成長也是一樣,浸透了無數人不求回報的愛和不斷的努力,以致於她媽媽對他獨立離開家的態度是一半是悲傷,一半是喜悅——終於獨立了(也終於不是她的責任了)。
        寫了六千字,我要說的,同樣的設定,不一樣的結果,關鍵的變量就是愛。不是自私的,為了你愛我,為了你養我,為了你有成就我與有榮焉的愛,而是無論如何,我愛你,我努力理解你,靠近你的世界,給你看我的世界。

注1: 關於愛因斯坦我們還討論了一下,Zack說沒人給他診斷,但是他那麼天才,就算性格奇怪不願意搭理人大家也就當成是天才的怪癖就過去了
        --------正文結束

文後再說兩句:
        亞斯伯格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一開始我總研究Zack 是怎麼想問題的我覺得特別好玩(可能也就是這樣才寫了這麼多)。然後我覺得跟我很像啊,我就跟他說我也有Asperger。他懶得理我。
        最近發現,我覺得最珍貴的性格可能就是Asperger帶來的。因為他們天然不擅社交,也就不容易受環境影響(所以能專注出神堅持莫名其妙的習慣無數年什麼的),更加沒有意願去研究如何利用關係,如何逢場作戲。對他們來說運行程序進行社交是不得已。於是,保留了很多孩子一樣的純真和堅持。常常讓我自嘆弗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