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尾巴
2015-08-24 16:13:42
橋本愛的代表作
有圖版在這裡:http://www.douban.com/note/513947305/
不是《告白》,而是《小森林》。
這是橋本愛主演的作品中IMDB評分最高的一部,也是她個人的最佳表演。藉由此片,橋本愛奠定了同輩中的頂尖地位,建立起了成為出色電影演員的信心——如果對她迄今為止的電影表演經歷稍加探究,就會發現這份信心的基礎原本十分脆弱。**
陷阱
2013年3月8日,第36屆日本奧斯卡頒獎典禮。最佳新人獎的六位得主最先出場。武井咲、沈昌珉(東方神起)、東出昌大、二階堂富美、染谷將太、松坂桃李——橋本愛走在最右,頂著怪異的髮型。
看完《小森林》後,這個畫面首先跳入腦中。「新生代領軍者的亮相」,人們這樣評價著她和身邊的幾人。現在看來,對於橋本愛來說,這是種過譽,甚至讓人不安。
2012年,橋本愛有8部電影上映,她在其中全部擔任主角或重要配角。但這個炫目的2012,其實只是對一個走紅少女偶像的過度開發。
2010年,來到東京的第二年,在做了一年《Seventeen》雜誌模特後,14歲的橋本愛在《告白》中電影出道。她飾演的「殉道者」北原美月驚艷到遮住了大前輩松隆子的光芒。托著下巴,陰沉著臉,看著窗外的少女,讓不少人找到了久違的「令人心悸」的美感。
在此之前,這種心悸的最佳詮釋者是栗山千明。因《大逃殺》中的千草貴子一角而被昆汀•塔倫蒂諾看中,在《追殺比爾》中飾演殺手果果則讓她成為當時最具全球聲望的日本女演員。不同於不良少女的類型,謎樣的美少女恐怕是所有人,不論男女,在中學時期的嚮往對象。現在看來,當時的人們大概是把橋本愛當作了第二個栗山千明,兩人外形區別不小,但神秘和孤傲的氣質卻十分相似,就連經典慘死鏡頭也是。
那些在2011年開拍的學生題材商業作品大概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急著把偶像人氣兌現的團隊顯然顧不上影片質量,來者不拒。這些集中在2012年上映的作品大多劇本低劣,橋本愛在其中形象扁平,複製著北原美月的扮相,表演並無亮點。
恐怕當時事務所(Sony Music 阿提斯ts,簡稱「SMA」)起初對橋本的期待也不過如此。在《告白》之後,SMA急急地投拍了《管制塔》,這部60分鐘的電影,本質上是一部橋本愛寫真影像集,似乎是在試圖急急地留下橋本愛最美的形象。這是典型的偶像包裝辦法。
也是典型的偶像藝人陷阱——出道、成名、定型、過度開發,然後沉寂。對於非甜美型的偶像來說,這一點更麻煩。僅就五官論,甜美、清純的少女長大之後可以繼續甜美,而冷艷系的美貌由於建立在與年齡的緊張對立之上,而尤為脆弱和短暫。還記得日劇版《白夜行》里早熟的福田麻由子嗎?
《追殺比爾》之後,栗山千明同樣難以擺脫冷艷系的標籤,再無出彩作品,直到30歲的今天才逐漸找到了演普通人的感覺,舞台也逐漸回歸電視劇。
看上去,橋本愛正在陷入這條道路。2012年下半年起,橋本愛開始發育,骨架變大,五官迅速成人化,雖然仍不能否認是美女,但已經失去14、15歲時那種稀有的、不穩定的美感。再加上體重變化過大,去年起也出現了橋本愛「長殘」的言論,雖然這些不值一提,但至少美少女偶像這個頭銜再難以放在她的身上了。這對於一個未滿20歲的女演員來說實在是個危機——如果不有所改變的話。
要說在2012年時,就預見到這一點,顯然是吹牛。當時的橋本愛自己,或許也無法從演藝生涯的高度來評價這段忙碌的爛片時期,但她顯然也覺得這樣不對。在一篇雜誌採訪中,她透露自己在2012年「一度對表演產生厭倦」。她在電影中那種倦怠的眼神、冷漠的表情,多少也是自己的本色演出。
但是橋本愛到底還是沒有陷落。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她以自己的表現證明,自己的最大魅力絕不是曇花一現的美貌,而是作為演員更重要的東西。
覺醒
人們經常將《聽說桐島要退部》作為橋本愛演藝之路的轉折。不少人都會提及橋本愛在《桐島》拍攝特輯中的自述:「看到同齡演員如此的表演,感到自己不認真不行了。」以此人為這是橋本愛作為女演員的「覺醒起點」。
這確實是橋本愛的一部重要作品,她在其中的角色也有所突破。但是,考慮到這是一個影片宣傳,以及參考其他共演者的採訪,把這看作她對劇組的歸屬感的表達可能更貼切。從這部作品起,橋本愛也逐漸展現其對同輩女演員的強大吸引力。
話題回來,的確,在本片中,橋本愛飾演的東原霞確實比過去的角色立體了,但也並不比松岡茉優、東出昌大和神木隆之介的角色吸引人。關鍵是,這種改變更多是劇本本身的要求,也就是所謂「拿到了好角色」。這當然很重要,但是之後的三年,把橋本愛從下沉之路中拽出,讓她快速進步甚至開始被稱作「演技派」的,不是某部電影,而是電影本身。
來看這段很重要的敘述:
「來到東京,無所事事,只能在家看DVD打發時間。看了很多後,不經意間租了石井隆導演的《情難自禁》,看哭了。很感動,終於冷靜下來停止哭泣後的時候,覺得這個女演員演得好棒,攝影師好棒,打光也好棒,不止看電影情節,也注意到了電影本身有趣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發現了電影的魅力。」
這段話取自橋本愛為POPEYE雜誌撰寫的文章,標題是《除了電影就找不到別的心靈港灣》。來到東京一年多,橋本愛開始大量觀影,每年觀片量180部左右,去小眾電影院看舊片專場成為日常,她還開始系統學習盧米埃爾兄弟開始的電影史。
愛上電影這件事對橋本愛而言非常重要。或許是因為熟悉電影製作的具體流程,橋本愛比一般影迷更關注電影的技藝層面,包括攝影、燈光、剪輯的技法,當然還有演員的演技。
看電影成為了她業務學習的主要方式。「她明明這麼年輕卻看了很多電影包括以前許多老作品,這份努力令我十分欽佩。」 著名導演尚-皮耶•達頓(Jean-Pierre Dardenne)曾這樣評價橋本愛。她在綜藝節目中曾自述自己會在家中學習不良少女的表演技巧。
另一方面,電影也成為了她的寄託。在上述文章的結尾,她這樣寫道:「總之,我只有電影了。除此以外就找不到別的心靈港灣,所以如果能在能遇見電影同好的地方停留就一點就覺得很幸福。電影館也好、拍攝片場也好,都是自己能安心停留歇息的地方。」
懷有這樣心境的橋本愛在工作上也開始出現轉機。
回到《桐島》一片。橋本愛高高在上的冷漠氣息從此片開始變少,表演形象開始豐滿。原本主打的冷感確實是橋本愛的重要本色。以特定形象示人是藝人的本分,也是日本演藝圈的長項。但就像及川光博生活中並不「王子」一樣,橋本愛在真實生活中並非三無少女,她擅長運動、在氣氛熱絡之後也會在綜藝節目中主動說梗。
《桐島》的重要性就在於逐漸挖掘了橋本愛的這一面,羽毛球橋段是一個標誌。初中時參加過羽毛球部的她就像真實訓練那樣的拍攝頗有衝擊力。「原來這是個運動起來有板有眼的女孩」,這樣的驚喜,橋本愛的共事者和影迷日後將不斷感受到。
與《桐島》相比,橋本愛在《使者》中的表現從演技上說更值得稱道。一個簡單得有些狗血的懸疑故事,以及並不討人喜歡的閨蜜爭風的設定,因為橋本愛結尾處的暴擊而被昇華了。可以說,橋本愛通過一己之力提升了影片的品質,這與《桐島》中憑藉出色的劇本和導演獲得成長是完全不同的。
這之後,橋本愛的表演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使者》中,橋本愛「像是嘔出靈魂」的哭喊讓人看到了她作為女性的爆發力,熟悉她的人很容易發現,這與她當時迷戀的老電影有緊密關係;在《再見了德彪西》中,橋本愛第四次在作品中彈鋼琴,她本人確實也有這一技能;在《美好世界終結時》中,橋本愛徹底釋放了自己在百合關係中的魅力。
自從愛上電影之後,橋本愛經常在作品中奉獻能量十足的高光橋段。注意「能量十足」這個詞。考察上述《桐島》以降的作品,橋本愛的情緒爆發表演雖然精彩,但有些過度釋放。這與這些角色本身相關。她們多是遭受常人不常有之痛苦的女性,這也與橋本愛當時所沉迷的情色電影類型有內在相似。在面對這些角色時,她不再像剛入行時以本能的冷漠去對待,而是試圖把自己變成這個角色。這種強烈地與角色接觸的過程對橋本愛並不容易。
神經認知專家蘇菲•斯科特在TED演講時告訴人們有兩種笑,一種是不自禁的笑,比如被撓癢或是被逗樂,那時的人上氣不接下氣、面容有些猙獰。另一種是平穩的「哈哈」聲,表情讓人愉悅。
後者是所謂「社會性的笑」,是為了人與人融洽相處而進化出來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即越擅長微笑——的人越容易與人相處,巔峰大約就是偶像了。橋本愛的「後宮」之一鬆岡茉優就擅長於此,「綜藝感」,人們一般會這樣表達這種能力。
橋本愛是沒有這種能力的人。檢閱她的所有照片及視訊。你會發現她只有兩類表情是顯得自然的:冷峻的面無表情,和放聲的暴怒或大笑。
但凡是微笑,總會讓人有種「我自己也知道這很假而且你也感受到了吧」的明確意味。
雖然存在過度解讀的可能,但仍可以相信橋本愛是一個無法與陌生社會自然相處的人。在綜藝節目中,橋本愛過於自我的表達以及稀奇古怪的習慣讓人無所適從。
同樣,她也無法與角色共處,她本質上無法親近一個陌生人,但是又必須進入她,這會產生激烈碰撞。
之所以將橋本愛的個人性格與表演聯繫在一起討論,是因為橋本愛是更傾向於本色表演的演員類型。換句話說,橋本愛是那種必需要把自己當作角色的演員。對於演員橋本愛的真正理解,是從體會了這一點後開始的。同樣,明白了這一點,也才能明白《小森林》對於橋本愛的重要性。
因《狩獵》而拿到柏林影帝的米科爾森(Mads Mikkelsen)在接受採訪時曾這樣形容他這一類的演員:「我總是能掌控我的角色。我說了算。如果能說清楚一個角色,那很好;如果說不清,我會不斷提問題,直到我非常了解。」類似的表述堺雅人也曾使用過,他與米克爾森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是在戲劇舞台上學習表演。
與此相反,橋本愛模特出身、處女作成名,沒有時間習得這種職業素養。這不是好事,表演技術含量很高,理應通過紮實、高強度的訓練和理論學習來培養。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偶像藝人演技進步緩慢、甚至終其職業生涯無法奉獻合格的表演,因為他們的有效訓練時間不足。
當時的橋本愛也會遇到這個麻煩。因為喜愛電影,她「有強烈的意願去成為一個好演員」,但並不知道如何做。她努力理解角色,卻經常不得門而入(NG鏡頭過多),或是陷得太深。
在為《再見了德彪西》宣傳時,她曾這樣自述苦悶:「如果我是工作人員,肯定也會覺得,『真是難搞啊這樣的演員』。角色本身的痛苦讓我難以自處。看自己的電影痛哭,這是第一次。」
「在教她彈琴的時候,十次里大約有一兩次能見到她的笑顏,覺得自己M的一面被發掘了。」與橋本愛共演《再見了德彪西》的鋼琴家清冢信也如是說。
無法從理性上認可、控制角色,但卻又努力想這麼做,這種衝突感貫穿橋本愛這一時期表演。這使得她的角色有時情感脫離劇情,有時又突然爆發,就像《再見了德彪西》和《使者》那樣的入戲。
那些哭喊、嘶吼的高光橋段——它們都是橋本愛與角色互博產生的碰撞。
當然,回到之前的觀點,這仍然要感謝電影。如果你沒有強烈地拍好電影的意願,或者說腦子裡沒有那些讓自己震撼的表演片段,是不會產生這種困難的。
在鑽研電影之後,她開始意識到表演的魅力來自自己的舉手投足,而不是美貌。她通過看電影來學習表演。「自己也要演得這麼好才對得起自己熱愛的電影」,非科班出身的演員橋本愛,大概是抱著這樣的覺悟去吃那些劇本的。
從市場說,日本的年輕演員更偏重本色演出。大約從平成年代起,「自然」取代「專業」成為了新晉藝人的首要選拔標準。想要成為明星,你首先要有個人特色,之後再來談專業演技。這會帶來的弊端是模特化的演員(東出昌大同樣曾為此苦惱)。而由於對電影的熱愛,橋本愛的本色在同齡人中最早擺脫了模特感,找到了獨特的本色。
但就像之前所說的,表演作為一門技藝所需要的訓練是必須的,不入門的痛苦可以帶來高光片段,但帶不來經典角色。
在兩年左右與表演的磨合之後,橋本愛逐漸找到了米克爾森所說的那種控制感,或者說,她逐漸知道如何與角色和平相處。《小森林》中的橋本愛就是如此,一個成熟的演員。
和解
要理解小森林中橋本愛的表演,首先要先理解這部電影本身。
雖然這是部形式獨特的美食電影,但它仍有完整的故事。單親媽媽留下高中生女兒離家出走,女兒進城闖蕩、受挫回鄉,收到母親的信後再去城市,婚後返鄉定居。看上去,這是一個典型的棄子尋找人生的故事。
這類故事的慣常講述方式是挑重點。為了讓觀眾看清楚「人物內心轉變」,把戲劇衝突聚焦在幾個核心事件上。《小森林》看似也是如此,從市子對自我心情的自述、對「不要逃避」的討論,到母親的信的關鍵作用,都落了俗套。
但這只是表象。一個需要反覆提及的觀點是,日本影視作品經常表里不一。比如《晝顏》,最後的結局是不倫沒有好下場,但其實說的是下半句——「即便如此還是要不倫」。
比如《海女》,表面上為能年玲奈安排了男朋友和備胎,但實際上,從大量段落的台詞、佈景、攝影和配樂上,可以看出百合才是官配。
這是因為日本影視首先需要滿足強大的主流觀念。比如家庭、比如絆、比如尋找內心。但同時,藝術家們又需要表達不同的東西。表里不一的作品因此產生。
《小森林》也是如此,表面上說,人的關鍵是找尋自我,思考人生的意義。但本質上在說,不要想,去做!只有做才是有價值的。
這個主題是由佑太說出的:「他們說的話,都是自己做過的,我尊重這些言之有物的人。我不想過殺了魚還要吐槽殺魚方式的人生。(關於此句的翻譯,感謝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53886/的解釋)」
農村的價值就在幹什麼都看行動。要除濕需要生爐子,生爐子需要砍柴,砍柴要從冬天開始儲備,這些沒什麼道理可講。菜該怎麼種、該怎麼燒、該怎麼殺,這些事情不要靠說,都要做出來。母親炒青菜的秘密是如何發掘的?自己一遍遍燒出來的。
市子為什麼最後回到了小森,不是母親的信改變了她,母親的信只是加速她的過程,所有的因果都是在勞作中決定的。
春的開頭,市子被打工處的老闆呵斥,於是開始抱怨那種人有家人幫襯,不勞而獲,這種人不算家人。但突然發現,自己也不算家人,因為自己也沒有做什麼事情。什麼是親人?片中給出的答案是:互相幫忙才能算是親人。農村的家庭、鄰里關係本就是建立在共同的生存需求之上的,你無法為生存做貢獻,所謂的感情、羈絆就無從談起。這種樸素的社會觀念,在如今龐大的城市森林中容易被忘記,人們容易忘記自己做什麼就換來什麼這個簡單的道理。開始關注些細枝末節的東西,也搞錯了行動和內心的因果。
這就是本片想要表達的價值觀——價值觀不重要。
吉子最後對市子是這麼吐槽的:「既然喜歡這就留下來啊……她就是喜歡紅顏薄命的感覺。」這顯然是對習慣了「自我救贖」戲碼的觀眾的批評。既然你能燒這麼多菜,你能在這裡獨居,那就住啊,過不過得了心理關有什麼重要?
這種取向,也凸顯在拍攝中。導演森淳一在拍攝前所說的,希望電影拍出紀錄片感。所以在奧州當地實打實地取景了一年。在原作的紮實基礎上,劇組在劇本、佈景、道具、台詞等方面都力求還原真實的日本東北農村生活。這些精細活讓在電影中的體現就是,種植和烹飪的細節能給給足,所有的勞作也由演員向當地村民學習後獨立完成。
這種獨特的要求和拍攝方式,幫助橋本愛找到了自己該有的表演方式。在片中為人稱道的殺鴨、砍柴、插秧等橋段,共同的特點是不是表演,就是技能,就是會做與不會做的關係。
在之前的表演中,橋本愛過度關注了內心感受的部份。但在《小森林》中她明白,演員實打實的技巧或許是通往所謂內心的最佳方式。觀眾對一個角色的接收只能依靠畫面和聲音,也就是演員的動作、表情和台詞。這些外在的形式才能抵達本質。
在本片中,橋本愛逐漸學會解構一個角色。《小森林》中的大量旁白的語氣,都是經過橋本愛設計,在仔細考量了劇本之後,她尋找並練習一種「比當事人年齡大一些,用過來人口吻了回憶當時心情」的旁白方式。這種恰當的距離感,再加上旁白本身的精練,使得《小森林》全片的流暢度大大提高。
對於角色的設計正在逐漸成為橋本愛的一個熟練技能。更早的印象來自於《我只是還沒有全力以赴》中。
姜文在《北京人去紐約》中曾主動要求改變一個戲中人物的關係。「和情人像母子,和妻子像父女,和女兒像情人」,在得知這種表演方式後,也終於了解了為什麼本劇中的中年男人那麼有戲。
橋本愛在《全力以赴》一片中也找到了一些這種味道。本片中的女兒一角並不出彩,台詞較少,應該怎麼表現與廢柴父親之間的關係其實並無定論。橋本愛最後演出了母子感,這是典型的經過設計過的表演。
另一方面,在掌握職業演員技巧的同時,橋本愛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本色。在《小森林》中,能看到她對運動的擅長,以及偶露崢嶸的冷感。在獨食時的平淡,和在分食中的自如,會讓人恍惚覺得這大概就是那個出身熊本、獨劇東京的20歲女性。
橋本愛多次透露,自己最愛吃的是番茄和納豆。而這恰是《小森林》中市子最喜愛的兩種食物。無論這是演員對拍攝的影響,還是為了宣傳的自覺,這多少都表明了橋本愛與市子這一角色,以及電影本身的深度結合。
橋本愛在影片中展現的能幹一面,不僅為她帶來聲譽,同樣也拓展了日後的戲路。出道時期的橋本愛,會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冷漠的城市女孩。但橋本愛並不同於那些高高在上的公主,她會為一些普通的笑話大笑,會對他人的話快速回應,是個喜歡自己動手搞定的人。
一些特定的橋段正在成為橋本愛的招牌。在此之前,想到橋本愛會想到什麼?
最早是光著腳彈琴。這是一個學生橋本愛。
之後是話劇。這是一個學習者橋本愛。
現在是家務、農務。這是一個獨居女性橋本愛。
這些形象都與現實中的橋本愛充滿聯繫。她仍然是一個靠本色演戲的演員,但是她已經學會如何讓本身的魅力與角色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橋本愛第二次與Robot Communication合作,上一次是《管制塔》。
Robot Communication是日本最著名的影視製作公司之一,從廣告片拍攝起步,以動漫和特效著稱,不過在電影領域卻展現出不同的氣質,這可以從其代表作《情書》、《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中感受。這一特質在橋本愛參與的作品中也體現出來,相差5歲,兩個時期的橋本愛的身影和容顏,得到了日本北方美景恰當的渲染,同時融為一體。可以說,將橋本愛拍得最美的,是Robot。
當然,在此之後,橋本愛第三次參與了Robot製作的電影——《寄生獸》。
橋本愛的魅力,是其特有的獨立、冷峻而又貼近俗世的氣質。她在小森林裡找到了這種魅力的最佳表現方式——與角色的成長相互衝突與相互理解。看著市子,你會覺得她的確是一位農民,只不過與別人不同,她是個有著橋本愛味道的農民。
這種表演境界使橋本愛成為與二階堂富美並列的這個年齡段最出色的女演員。達到這一水準的過程,正如片中市子母親所說的,是一個螺旋上升。同時,橋本愛也應該感謝機遇的賞識,在熱門電視劇中的持續出現使她在痛苦糾結演技的階段能夠保持人氣,免於無戲可拍的窘境。
三年之後,橋本愛終於逐漸擔當起了「新生代領軍者」這樣的稱號。經歷了困惑、厭煩、搖擺,最終還是理解了該如何工作。片中的市子如此,橋本愛亦是如此。
*感謝所有字幕組,沒有你們,生活的樂趣減少大半,以上一切也無從談起。
*本文僅就橋本愛的電影作品討論,電視劇作品除極少數引用外並不涉及。這是基於兩種工作全然不同的要求的考慮。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