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刺客聂隐娘/聂隐娘/

6.3 / 15,834人    105分鐘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朱天文
演員: 舒淇 張震 謝欣穎 妻夫木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anqin

2015-08-29 06:24:10

台灣式樣的侷限


 

1,作為一個嚮往「雄性社會」的男導演,總是要依賴幾位女編劇的柔情來講故事,也是挺伸不開拳腳的一件事。如果拍唐傳奇,侯孝賢不應該跟台灣文人合作,而應該跟王小波合作。當然這是臆想。

2,在影片舒淇抱著玉玦哭泣為止的前15分鐘,我有種在看塔柯夫斯基或伯格曼的錯覺,比較驚訝,以為華語電影也將展開詩電影的豐厚。但後面,為了連續一個單線的敘事,不停地留白,克制,拖長,已然沒有了詩電影在鏡頭上的精巧勾連,也沒有在本可大作文章的心理段落中給出更多資訊量。仍然還是那種民國文人(朱、鍾、謝們)的寡淡含蓄、小家碧玉。

3,唐傳奇的風骨,不是文人或知識分子式的,不是唐詩宋詞。要說唐傳奇的遺風,或許張藝謀的紅高粱更有遺風。聶隱娘所體現出來的,還是一個周作人或者廢名式樣的想像的古風,侷限性很大。所謂的儀式感,不是只有「端著」這一種。端著的是日本儀式感,不是中國的。更何況這種「端著」,在金庸古龍里就可看到,不是什麼創新。

4,全片最喜歡的是始終貫穿的細膩的環境聲,以及不敘事的那些空鏡頭。真有種70年代歐洲藝術電影還魂的感覺。看採訪,侯孝賢後來放棄了不少編劇們構思出來的橋段,他應該是想用影像來做更充沛的表達,脫離故事的邏輯性。其實這本來可以做的更極致。然而也許是院線電影的侷限所致,他不敢或者不能做極致。這不能僅靠侯的生命經驗和朱的文學腔調,更需要想像力和高度抽象能力。當然還需要投資人的甘願。。。

5,其實如果像蔡明亮那樣,把電影放到畫廊里去放,也未嘗不可。去掉那些其實挺無趣的為敘事而敘事的雞肋段落,完全可以當作影像藝術來看。只是,時代已經不同,當年藝術片的觀眾群今天已經小眾得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這也是這部片子不上不下的尷尬所在吧。

6,朱天文等人所代表的其實是民國時期浙派文人的文學餘脈。這支血統或許在台灣文壇來說是中流砥柱,可是放到全世界的電影語境裡,終究還是地方符號,難成大器。把它戴上「中國文化」的高帽子,也實在是這個世代的可悲。終究還是期待大陸導演能拍出唐風,然而這也是痴心妄想了。

7,電影的門檻其實也是反映了導演的傾向,要嘛就徹底高到普通觀眾根本夠不著,要嘛就好好講故事。最怕不上不下,普通人覺得好爛,專業人又不敢批評;資深影迷只能扯點文化、意境之類的詞來自圓其說,然後逼著自己二刷。

8,從服化道的良苦用心、半文半白的台詞、似俠非俠的刻意設計上看,這部片並非沒有再現唐傳奇美學的野心。只是,這美學到底是什麼?只消看過原作,稍微看過其他唐傳奇,或看過一點《酉陽雜俎》之類的筆記小說,應該能感受到唐傳奇的魅力恰是在於它是中國文學早期的古樸階段,它不像唐詩那麼「高級」和「文藝」,更不像晚明、晚清、民國時的文學那麼沉溺於人情世故和倫理問題,而是一種兒童化的寓言體,且多有天馬行空、荒誕不經的情節,尤其在今天的時代看來,那是中國人少有的恣意飛揚的文學階段。唐傳奇很少對人物進行道德批判(不同於後世的筆記小說),也更少探討虛玄的文化主題。它是詩經,而非紅樓夢。在影片中一些「出神」的片段,能隱約感到導演想抓住這種味道,但從整體的氣質來看,還是大大失去了所謂「傳奇」帶有的天真感,所體現仍是一股文化過於老熟後滲透出的世故和壓抑。最後那個羌笛響起的長鏡頭,編劇導演彷彿又借了一隻張愛玲的眼睛在居高臨下地「看透」了,豈不哀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