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45年--45 Years

45周年/缘来他不够爱我(港)/45年(台)

7.1 / 26,448人    95分鐘

導演: 安德魯海格
原著: 大衛康斯坦丁
編劇: 安德魯海格
演員: 夏綠蒂蘭普琳 湯姆‧寇特內 潔拉汀詹姆斯 朵莉威爾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徐若風

2015-09-03 21:59:17

愛情里歲月的泡沫


  在上影節提前看了《四十五週年》,看完第一感受便是:毋庸置疑,這部電影極有可能會是我的年度十佳影片之一。
  
  《四十五週年》的故事非常簡單,60多歲的凱特要與70多歲的丈夫傑夫迎來結婚四十五週年的紀念日,就在凱特忙於籌備之時,傑夫突然接到了一封把他的思緒帶回過去的信,他50年前在瑞士阿爾卑斯山因意外喪生的女友的遺體被找到了,信里丈夫初戀情人的屍體(因意外而喪生)在半個世紀後隨著冰雪的消融而重見天日,依然年輕,原封不動地保持著六十年代樣子。凱特在兩天與傑夫的交流和突發的搜尋中,發現與之相伴一生的男人,最愛的卻根本不是她。
  
  影片導演安德魯•海格是一名70後的英國導演,也是我最喜愛的英國當代導演之一。同性戀身份,讓他在之前的創作中一直固定在LGBT題材,這是他第一次拍攝的關於異性之愛的影片。他影片的做法通常是在短時間內對人物進行全方位細節上的白描,最大化突出人物的很多非常瑣碎的私人化的小動作、小心思、小感受,顯得格外真實,格外平凡。簡單的劇情,卻在平淡中感人至深,在情感積澱中獲得一種非常獨特另類的戲劇衝突:非常微弱、非常突發,又能抓住瞬間的流動,非常自然、戳心。
  
  所以其實,要想更為真實、更加深刻地理解《四十五週年》所傳遞出來的資訊和其中人物的感受,電影院(尤其是SFC上影的巨幕廳)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個人在電影院的觀感是:海格的這部片子會給你,甚至是一種可以被稱為「無地自容的尷尬感」,因為它實在是過份真實,而這也帶給我這個觀影者一擊極富壓抑感的重拳。
  
  電影的場景基本設在有清新情調的咖啡館、客廳、廚房臥室、草地、車內,再加上生活化的表演方式,50年前就已去世的幽靈第三者,絕望悲觀的取向——這樣的電影太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給人重擊,而影院就是那個令人尷尬的場所。而如果是我自己獨自一人,鎖上房門,在小螢幕上觀賞,會得到影片本身所想傳遞的某種氛圍,同時也會把這種揭露傷疤的痛感儘可能降低,可以說,是各有利弊吧。
  
  回歸《四十五週年》影片本身。如果說,去年的《消失的愛人》是一種戲劇化的關於婚姻的悲劇式寓言,那麼這部《四十五週年》則因為導演個人化的風格而顯得更為深刻,更為幽暗。電影所展現的是二人四十五年的情感,四十五年的點滴,在一週內分崩離析,終在看似平靜的生活表層下迅速潰爛,誰都無法回歸,原本和諧的共存逐漸走向傾覆的過程。
  
  也許他們凱特和傑夫二人不是最愛,卻依然相互共濟過了四十五年。這份關係從一開始的看似某種微妙的平衡到最終的失衡的過程:不論是和傑夫共進早餐,還是在城裡獨自漫步,漸漸地,凱特都感覺自己越像是一個陌生人。四十五年的陪伴,最終輸給了一個突然闖入的幽靈,一個對亡者幾天的思念。
  
  將這部影片對比12年獲得坎城金棕櫚獎的哈內克的《愛》,就會發現其中技巧的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非常克制、後勁足,就像卡佛的小說,精準、細密、藏而不露、反高潮、生活流,剝離濃烈的衝突,在平實的生活場景中俐落無比地揭傷疤。
  
  《愛》讓我們看到了在人生的最後,愛火重燃卻又被迫熄滅的痛苦,把極致的愛以非常隱忍的方式揉碎了,給我們看。而安德魯•海格處理《四十五週年》所採用的隱忍,是在探討愛情里突發的偶然性和愛情裡的時間。一件往事,是否可以徹底破壞一段並不算是「最愛」、「最好」的伴侶關係。很多家庭,都被這種過往舊愛的秘密困惑,但能在舊愛的困擾中否定這種相濡以沫嗎?這又是每個家庭不同的取捨。
  
  而愛情有保鮮期嗎?實際上,《四十五週年》將愛情的真相放上檯面,讓我們看到:愛情與時間無關,這種深愛的念想,會突破這四十五年,突破家庭關係。是的,這就是傑夫的愛情,關於婚姻與愛的真相。然而這份愛,在我們旁人看來,著實太陰冷,卻又只能接受。
  
  在電影最後十分鐘發生的一切到來之際:四十五週年婚姻紀念宴會終來臨,一曲「Happy Together」,傑夫一篇「故作姿態」的,滿口「這輩子最好的決定」的演講稿,一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的共舞,當藍色的燈光打上身,這一切束縛還是徹底被打碎了。凱特把手甩開,欲哭無淚地回望著這四十五週年,這些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到頭來,都成了歲月的泡沫。

p.s.半年多前寫的文,今天突然很多人來留言問資源,請移步到ACFUN或電影天堂搜索,謝謝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