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6 15:07:17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裡貼出的是2015年4月發表的論文中相關段落,因此並非完整影評】。
姜文的《一步之遙》是一部觀念前衛、內涵複雜的電影,可以從敘事、影像和隱喻等不同層面進行解讀。從媒體社會與人文主義的角度來看,電影試圖回歸五四啟蒙傳統的人文立場也是通過對當代大眾媒體視覺機制的諷喻而進一步確立和深化的。
伴隨著酣暢恣肆、高速奔放的敘事節奏和佈滿歷史機巧的語言和意象符號的隱喻,影片帶著幾分啟蒙色彩勾勒出一個由新聞報刊、電影、選秀直播晚會等各種媒體交錯構成的社會空間,顯露出讓電影本身成為後設(meta)媒體的深刻抱負。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在電影《槍斃馬走日》的拍攝現場,文明戲名角王天王、作為真人秀演員的馬走日和在場麻木不仁的看客觀眾無一不受到電影鏡頭的隱喻性審視。而圍繞花域選美和完顏英被殺,電影又不斷以濃重的歷史感對媒體、權力、資本、社會和民眾的關係進行反覆拷問;花域總統的選秀直播夾雜著對當下盛行的綜藝選秀節目的現實諷喻,電影以華麗而浮泛的戲謔影像反襯,指明選秀節目的運作背景、資金來源和認同機制,罕見地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不斷揭示其暗含的資本流動的任務。華界軍閥和租界巡捕的政治權力與電影等媒體生產過程的互動則構成了馬走日的亡命空間,兩條腿健全時的他本與項飛田一樣,是與大眾傳媒共舞的個中高手,卻逃不脫被媒體、資本和權力(分別由王天王,武七和升職後的項飛田代表)三位一體合謀下的反覆壓榨而最終成為現實的噱頭和歷史的沉渣。
作為影片主角亦即能間離出電影敘事系統而對著觀眾獨白的「講故事的人」,馬走日在電影一開始便挪用莎士比亞筆下幻滅的人文主義者哈姆雷特的經典問句:「to be or not to be成了我們大家的問題」,在結尾又獨自站在碩大的堂吉訶德式風車上對人群進行囈語般演說,都是挪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關注人性尊嚴的人文主義經典,為這部具有後現代影象形式的電影向人文啟蒙立場回歸的核心奠定基調。這點也在馬走日進入武六家時一身知識分子的裝扮和麵對象徵軍閥權力的大帥不斷敘說他原有兩條腿中的「賽先生」(五四運動所倡導的科學精神,與民主精神並列)等眾多細節中得到呼應。
在媒體反思的層面上,《一步之遙》的人文啟蒙關切延續並超出了《搜索》的設置。如果說《搜索》以電視新聞和網路空間對日常真實的媒體建構和虛擬公共性為切入點提出了媒體社會的生存境遇以及的人倫危機,並試圖以回歸桃源自然的幻想和少年維特式的誠實靈魂來回應這一時代的「誠與真」命題。那麼《一步之遙》以武六這一「持攝影機的人」為核心線索的敘事設置和細節呼應,不僅同樣提出了媒體社會中新聞媒體和視覺影像與現實真相之間彼此交織和相互生成的存在境遇,更進一步揭示了媒體、資本與權力三者之間在觀看,甚至是現場觀看的形式下合謀操控、修改和直接生產「真實」的歷史與倫理的雙重悲劇。
《一步之遙》容納了大量的文化資訊,視覺和敘事的抱負也已儘可能地濃縮。由此,在歷史理解及其現實表達之間的狹小空間裡鋪陳諸多敘事元素的內容負荷,與電影竭力吸納當代媒體特性並進行極限探索的形式負荷,都與當代中國商業電影流暢簡單的敘事慣性和邏輯需求發生了衝突,使電影略有不堪其重之感,但同時也進一步實現了與電影本身的間離而引人沉思。影片還以超現實主義、後現代戲仿等風格構成的氣貫長虹的華麗影像為底色,在內容上直面媒體社會操控中的慘澹人生、形式上拓展電影自身的媒體邊界,以個性鮮明的方式實踐著薩義德所說的人文主義批評,以啟蒙精神訴諸歷史而又溢出歷史,從媒體角度解構真實而又喚起真實,將作為大眾媒體的電影自身拓展為承載著複雜歷史文化思考和記錄著話語爭奪痕跡的開放式文本,雖白璧微瑕,但在整體水準開始嚴重下滑的中國電影中仍是當仁不讓的翹楚,是真正具有世界胸懷和歷史抱負的大氣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