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時時刻刻--The Hours

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小说人生

7.5 / 142,134人    114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麥可柯林漢 大衛海爾
演員: 梅莉史翠普 妮可基嫚 茱莉安摩爾 史蒂芬迪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落仔

2015-09-10 02:47:42

《時時刻刻》:To be or not to be——你把握住了你的選擇權了嗎?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按照順序三個女的分別用A\B\C代替
  
 這部電影看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內心慾望的掙扎和人生中無盡的孤獨感。而孤獨,來源於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責任。
我一直有種感覺,從某個角度來看,生命是很滑稽的。我們被動地生出來,不打招呼,可能是意外可能是有意而為,一場激情下,我們就存在了。
有這麼個說法的:被給於了生命,我們應當感激。就像月台上A的丈夫說的,傭人辛苦了一天,已經把飯給你做好了,你有責任去吃那頓飯。
責任,泯滅了這世間多少人性。而關於人性,A說在月台上對著丈夫說:「就算最無助的病人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她用這種方式表達人性。」然而,A甚至連吃飯的選擇權都被綁架了。
  你愛我,你為我付出了那麼多,一心一意為我著想,我就不能辜負你,因為那樣你會傷心,我就是忘恩負義。而我呢?我甚至沒有主導自己生命的權利。
  就像詩人說的,我活著不過是為了滿足你。如果我死了,你會生氣嗎?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類生活的最高目的——對其人類能力充分而自由的發展。
  我的理解就是滿足個體能力所及的一切慾望,這是理想狀態,當然,有個界限——法律。可惜,現實呢?除了法律外,就是詩人對C的那句疑問句——如果我死了,你會生氣嗎?
   更多的人就像女主一樣,生活更像是一座牢籠。
  她們都很討厭眼前的生活,周圍的一切都讓她們感覺不對。
  當內心的慾望長久在生活中做無盡掙扎,直逼她們面對死亡,那麼,To be or not to be?(A面對的是詩人的死亡)
先說B。影片營造出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個顧家的丈夫,可愛的兒子,懷孕的妻子,在溫暖和煦的陽光下,妻子在窗邊掀起窗簾微笑著目送著丈夫開著小車上班去。這是多麼米好幸福和諧的一家。B是認為,這些是那些從戰場上歸來的男人應得的。
然後她呢?這些是她所想要的嗎?當丈夫想兒子說起往事時,她臉上儘是尷尬。在她的兒子,也就是後面的詩人理查的桌子上,放著一張她的婚紗照,你能看到的,只是她身上的憂傷感。
她是gay,在那個時代,她只能壓抑。只能像其他人一樣有個正常的家庭。
由於那本書的啟發,讓她開始覺得自己生命是多麼虛無,多麼渺小,真正的自己似乎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於是,她想到的結束生命。
當一切都準備好的之後,她卻放棄了,撫摸著懷著孩子的肚子,痛哭——這可能是人性在母性面前的潰敗。(當然母性也是人性的一種,只是這裡的人性單單指的是上文所表達的意思,因為想不出更好的替代詞)。在車上,兒子憂鬱地問她,你愛我嗎?當一個母親面對著孩子這樣的發問,可能會更多地激發出她內心的愧疚,這愧疚來源於人性。這大概也就是促使她最後直面人生的一個力量吧。
最後,她選擇在生完女兒後,離開家庭,面對真正的自己,面對著生命中的時時刻刻,承受著該承受的痛苦——家人的恨和無人相伴的孤獨,甚至成了兒子小說裡的怪物。
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她選擇的是生命,這是她在人性上的努力。儘管,選擇自己的自由可能在他人眼裡只是你的自私。
  再說A,一個天才,對於周圍生活中的細節充滿著敏感的嗅覺,她在自己虛擬的世界和現實生活里糾纏。出版商丈夫愛惜著她的才華,一直悉心呵護她,對她的丈夫一直心懷感激,他們曾經擁有幸福快樂的時光。然而後來她有了嚴重的精神問題,變得神經質,在正常人看來無所謂的細節,卻是對她神經最大的威脅。不堪精神疾病困擾的她。兩次自殺,但是都被救下來了,這也讓他的丈夫對她的行為裡的風吹草動都異常緊張,而這卻反而讓她更感到窒息。
詩人跟她情況相似,只不過他是愛滋病,活得更加苟延殘喘,只能在一個封閉陰暗的房間裡蹣跚。而人們卻一廂情願地在他身上強加著勇敢面對生活的勇氣,殊不知,他只想離開這個世界。
兩個天才,相隔著快一個世紀,經歷卻如此相似。
電影裡有一段關於小鳥死亡的情節,天真的侄女要埋掉死去鳥,她俯在地上,看著斷氣的鳥,那時候在她眼裡,可能看到的是死亡終結。在她的感覺里,她的生活是痛苦的。
A在月台上對著丈夫說想回倫敦,對她姐姐說,其實她是想參加這些晚宴的。
她其實不是真的想回倫敦,不是真的像她跟她姐說的那樣想參加派對,而是,她想通過自己決定這些事,來找到主導生命的感覺。她已經被她丈夫對她的哎給囚禁了。
而她的生命在這世上是多麼微不足道,也許死亡會是終結。
而影片的最後,可能正是在痛苦裡的掙扎讓她更加透徹地領悟了人生,理解了生命的本質。
她選擇了放下,放下了世間加在她身上的很多羈絆。影片最後,水流潺潺,陽光和煦,小河邊綠草隨風飄,A緩緩地走入河底,就兩個字——平靜。
她選擇死亡,對她而言是解脫,河流會帶著她的靈魂走向自由。
再說C,我自己是沒有怎麼明白她的感情世界,她的愛情世界,我不懂。不過她跟女兒在床上的對白,我卻印象很深。人們在年輕的時候有著生命中最好的年華,對眼前的一切充滿著激情,妄想著,也許人生就是這般,卻不知好好珍惜那刻的幸福。在生活里兜兜轉轉後,在飛沙走石中穿梭過後,沾了一身塵埃,塞了滿心無奈,歲月積累下的疲憊感,終於讓她開始明白珍惜眼前,那時才開始拼命挽救身邊還在的一切。就像C對詩人的照顧,可惜,那時詩人心境也不是年輕時般了。詩人說她的生命微不足道,大概是說她沒有自我的存在吧。這也是三個女性共同點——缺少生命中自我的存在感。
大家都一樣,我們都愛著身邊的人,可我們卻忘了,我們只是一廂情願地愛,以致於,成了別人的羈絆。我們究竟是愛著ta,還是想讓ta成為我們想愛的ta ?究竟該如何去愛一個人,這永遠是一個難題。無論父母,愛人,友人。我們和ta一起的時候,可有聽過ta內心的聲音,當ta內心向你說話的時候,你是否像片中人那樣,錯以為那是ta的幻覺?
情感本是生命中美好的東西,然而,往往這樣的美好總是不堪那歲月的碾壓,粉碎在紅塵里。
影片中有兩句台詞印象深刻,一個是詩人的前男友對A說的,還一個是c最後對她說的台詞:
  「我離開他的那一天,搭火車橫跨整個歐洲,那麼多年來第一次感到自由」
  「那天晚上我做了個決定,我決定生完第二胎就離開家庭。於是我就這麼做,有一天清晨,我起來做了個早餐,我留下一張紙條,然後,走到公交車站,搭上公車」
  念著,都有種解脫感。
  影片末,A給丈夫的信里是這麼說的「摯愛的連納,你要把人生看透徹,一定要真實地面對人生,了解人生的本質,當你終於了解人生,就能真正地熱愛生命,然後才放得下」
  A和B都是選擇了放下的,只是B 還要接著面對自己選擇的後果,這裡有更多的勇氣。
A死亡丈夫問她,為何一定要有人死亡,她說,是想讓別人看到後更加懂得珍惜生命。
影片最後,C的女兒給了B一個擁抱,導演的用意是大概是想說——這個時代對她的選擇是寬容和理解得。
也許在未來,人們對人性的寬容度會更廣。
每個生命都有其意義,在這個意義面前,我們本該有權自由地決定——to be or no to be 。而你把握住了嗎?
  們覺得生命厭煩時,我們該好好想想,如何能讓自己熱愛生命,也許生活諸多無奈,但應該儘自己的努力別讓自己的生命變得尷尬,把握自己生命的主導權,把握生命中真正屬於自己的時時刻刻,無論悲傷或歡喜。這就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
  很多人說這是女性釋放的電影,我不否認,但我覺得狹隘了。我認為講的是人性慾望在俗世裡的掙扎,這個,不分性別。你是男的,你自問下,難道你就沒那感覺嗎?
   最後說說電影本身,我喜歡的部份。導演把三個故事揉碎了,然後相互穿插剪輯,一是把枯燥的三個女人的一天,在這樣的快節奏里,三個女主人公在故事裡一直是處於被逼著的狀態的,講得很帶勁,抓人,牛逼。使得最後影片結尾的坦然的氛圍很舒服。還有影片中經常出現的時鐘秒針的聲音也很帶勁。音樂就更不用說了,悲傷、孤獨、悲悽而悠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