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捉妖記--Monster Hunt

捉妖记/聊斋之宅妖/聊斋之捉妖记

6.1 / 5,724人    117分鐘

導演: 許誠毅
編劇: 袁錦麟
演員: 井柏然 白百何 鍾漢良 姜武 曾志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東

2015-09-16 08:36:43

寂靜的春天


《泰囧》刷新國產電影票房紀錄的那一年,我在北京做影視,當時的老闆說了兩句現在看來高瞻遠矚的話,他說幾年內中國就會出現票房20億、50億甚至100億的本土超級賣座電影,另外就是江志強擔任製片人的《寒顫》(當時也正在熱映)這種類型片,受限於警匪片的題材,票房會有天花板,未來的賣座大片將以喜劇片為主。

三年過去了,他的預言一一實現。第二年,周星馳的喜劇片《西遊降魔篇》便勇奪年度票房冠軍,而江志強投拍的與《寒顫》幾乎同一類型的《風暴》,票房卻「僅」收了三億多。當時江志強想的是:「以後拍電影,要考慮到中國觀眾平均年紀越來越小,很少電影可能像《阿凡達》一樣,什麼年齡都會吸引,要拍商業電影,還是要往年輕的方向去想。」事實證明,僅有年輕化是不夠的。痛定思痛兩年後,他推出了一部老少咸宜的喜劇電影《捉妖記》,一舉打破了沉寂三年之久的國產電影票房最高紀錄。《捉妖記》摧枯拉朽般席捲了超過20億的票房,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甚至有望打破中國影史最賣座電影《玩命關頭7》創下的24.26億的記錄。

從本身的質素來說,《捉妖記》與《泰囧》一樣,屬於合格但不出彩的電影,那麼它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秘訣何在?仔細分析起來,倒是能總結出幾條:比如《捉妖記》雖然並不能說是國產片良心,但好歹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這看起來不太起眼的優點,卻是國產電影最大的病灶,該片編劇袁錦麟就表示:「說到未來的電影我們總是說技術和營銷,其實觀眾還是會看故事的。只有講好動聽的故事,中國大片才真正能夠走出去。」又比如,比起江志強之前「吸引年輕人」的理論,《捉妖記》在題材上可謂老少皆宜,既不讓大人覺得這個故事低幼,又能讓小孩在潛移默化中明白道理,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再比如我們還可以把功勞記到「網際網路+」時代全方位滲透、多屏互動營銷等網際網路概念上……但以上所有這些其實都還只是表象,《捉妖記》的大賣,遠非這麼簡單。

根據藝恩網的數據,普通的賣座大片,一線城市的票房占比在24%左右,而《捉妖記》卻只有大約19%。也就是說,相比於其他影片,《捉妖記》在中國最廣袤的二至五線城市而言更受歡迎。這種現像一方面是趨勢: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佔全國票房的份額,已經從2008年的32.8%下降到今年的22.3%。另一方面,這也是《捉妖記》刻意求變的結果:負責影片宣傳的盛夢龍緣公司,正是一家專注於三至五線城市的電影「地級營銷公司」。「得小鎮青年者得天下」,這恐怕才是中國的金牌製片人江志強慎重思考之後做出的戰略性決定。這一現象對中國電影影響之深遠恐怕將是難以估量的——我們期望中的50億、100億票房的超級賣座片,有很大一部份將依賴於非一線城市青年的選擇。

行文至此,我們是否可以得出國產電影的春天已經到來這樣的結論?我倒是想潑一瓢冷水。《捉妖記》的成功有其必然,卻也是中國畸形的「政策市」的產物。熟知中國電影的人可能會知道有一個「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存在:大約在每年的7月到8月,為扶植國產電影,國家不鼓勵引進海外分帳大片。不妨想像一下,如果面對《終結者:創世紀》、《小黃人》、《不可能的任務5》、《蟻人》的公平競爭,《捉妖記》還能如此輕鬆地拿下20億票房嗎?況且中國的電影市場並非完全開放的,每年從海外引進的的普通分帳片和特種分帳片加到一起,也不過30餘部,如果有一天電影市場真的放開,國產電影是否還有底氣與對手叫板?這都是每一個熱愛電影的人應當去直面和思考的問題,否則即便滿眼桃紅柳綠,也只能是圍牆之內寂靜的春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