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聖母峰--Everest

绝命海拔/圣母峰(台)/珠峰浩劫(港)

7.1 / 232,265人    121分鐘

導演: 巴塔薩科馬庫
編劇: 賽門鮑弗伊
演員: 傑克葛倫霍 綺拉奈特莉 羅蘋萊特 傑森克拉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zenzenzen

2015-09-22 02:04:59

關於96山難的一些背景 -- 對山和登山者的尊重和敬意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到一些評論,諸如:登山的人no zuo no die;電影那麼無聊簡直要睡著;鋪墊那麼長為什麼不直接切入登山戲,balabalala。。想寫幾點關於96山難的背景,助於理解電影吧。內容主要來自於into thin air這本書(電影經此書改編並且基本尊重原著,省去了一些更繁雜的事件和背景人物,也被認為是最貼近96山難事實的一部論述)和Wiki。不對之處歡迎補充和改正。

另外忍不住想說的是,評價電影拍攝手法拍攝技術沒有問題各入花眼,但如果想隨隨便便評價登山者的人生觀-諸如傻不傻去找死之類的話之前,希望在敲鍵盤之前想一想,反過來說,作為普通人的你我願意自己的人生被評價成毫無目的跟螻蟻一般苟且生得渺小死得無趣嗎??電影中露臉的角色基本都映射了現實中的真人,有的在96山難死了,有的下山後幾個月死了,有的在後來的登山中死了,有的還活著。你可以不同意登山者的人生觀,但請給他們基本的尊重,否則體現的也只是自己的無知狹隘而已。

1. 為什麼電影不能直接切入雪山戲啊,前面那麼多無聊的鋪墊真的要睡著了好嗎??

兩個主要原因:一. 對於商業登山隊的業餘登山者來說,整個登珠峰是一個足有1個月之久漫長而乏味的大工程,而絕非只是沖頂的那一天。隊員需要徒步進行到大本營,在海拔逐漸升高的4個大本營之間來回進行高海拔適應性訓練,有些人連冰爪都不會穿,電影裡有這個細節。而組織者和夏爾巴人也需要進行建營,在登頂途中掛繩,放置備用氧氣瓶等等組織工作。

二. 造成山難的原因不僅只是下山途中致命的風雪暴,不能忽視的是很多關於人的無數細節的堆積而成的輔因,任何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鋪墊都有可能是促使那一次沖頂4個探險隊中9人死亡的原因之一。下面會說到一些但絕非全部。

這個電影的用意顯然不只是想製造一些生死一線間的所謂的戲劇衝突,而是試圖還原那次山難的全景,讓觀眾可以有所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災難這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諸如為了保一個人的命切斷下面掛著同伴的繩子,或者為了求生切自己一個胳膊這樣的猛料抱歉在這次事件里並沒有發生。

2. 電影裡人物那麼多,根本記不住,也缺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沒怎麼描寫登山中感人的互助精神。

首先,人多間接促成了更多人的死亡。96年5月10日那一天就有4支隊伍同時攻頂,3支隊伍擠在希拉蕊臺階排隊用繩索攀登,在8839麥克度的地方多呆一分鐘就意味著多體溫降低,消耗氧氣,喪失神智,後來很多在旁人眼裡的愚蠢舉動和決定都需要考慮到在8000米以上神智急劇下降的因素。

為什麼會同時登,因為Jason演的Adventure Consultants的領隊試圖協調開登頂日期但遭拒絕,電影中南非人憤然離席的那一幕,而同一天中登頂的時間,普遍認為是在中午過後必須下撤,因為峰頂基本上每天下午開始颳風,而5月10日那一天的暴風雪尤其致命。 每個人自身的特質、經歷和心理也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了他最後是生或死的結局。

同時,人多也是後來積極救援的力量,因為有些登山隊安排在後幾天登頂,所以在得知發生山難後很多人例如來拍電影的IMAX隊,都積極參加到救援中,避免了更多的傷亡。

電影一開始也花了篇幅說明了Adventure Consultants和Mountain Madness兩隻都是商業登山隊伍。也就是說,每個客戶花一筆錢,電影中也交代了6.5萬美元,參加到這個隊裡來,很多人並沒有太多高山經驗,互相之間也不認識,因為背景五花八門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形成可以互相依託生命的關係。而所有後勤工作,包括運輸,鋪路掛繩,建營,都由組織方完成,其中包括很多夏爾巴人。所以隊伍之間可謂基本沒有什麼感情。

3. 兩個商業登山隊之間的競爭關係

Adventure Consultants和Mountain Madness為了生意都在想法設法提高自己媒體曝光的知名度。Adventure Consultants的隨行記者本來是被雜誌社安排了跟隨Mountain Madness,但是臨行前,AC Offer了一個很優惠的方案給雜誌社,雜誌社就改讓記者跟著AC登山了。電影中就有Jake衝著Jason說「你搶了我的記者」的片段。95年AC沒有送任何一位客人登頂,96年又有隨隊記者,登頂壓力可想而知。而Jake的隊裡也有一位隨行網路記者,就是電影裡那位全程帶妝的女人,和難波康子一起在風暴中下山但被救了。這樣的競爭關係造成的心理壓力,到後來在高海拔的影響下和各種其他因素演變成了兩位領隊都做出非理性偏離原則的致命決定。

這位具備一定高山經驗的記者登頂後生還,並寫了Into thin air這本書。

4. Rob Hall:Jason演的領隊(Adventure Consultants)

紐西蘭人,作風嚴謹。在山難之前他完成了五次登頂珠峰,在當時是非夏爾巴人中登頂珠峰次數最多的人。

Rob致命地答應郵差在下午很晚的時候繼續登頂而不是返回,電影中有鋪墊說明,因為郵差去年也參加了這隻登山隊,但是在距離頂峰300米的地方被勸回。郵差一年當中又拼命打兩份供攢錢,在Rob的勸說下再次嘗試登頂,所以電影中也有提到Rob主動offer給郵差一個很大的折扣。可能對郵差來說,這一次死也要攻下山頂了,而為什麼Rob同意並且陪同郵差走上了致命的一步,各種感情因素在高海拔作用下消滅了理性?然而沒有人再有機會了解他們當時的想法了。另外一個致命因素是有一個嚮導(真名Andy 哈里斯)由於各種高海拔神智的原因誤以為希拉蕊臺階下方的儲存氧氣瓶都是空的,而事實是氧氣瓶都是滿的但表由於結冰問題不工作了,所以Andy堅持認為空瓶了並且把這個資訊告訴了Rob。這個判斷導致了Andy自己的死亡和Rob在氧氣耗盡的情況下沒有試圖去拿滿的氧氣罐。

Rob垂死之際和妻子用衛星電話通話是真實的,並非故意製造的煽情情節。

5. Scott Fischer:Jake演的領隊(Mountain Madness)

美國人,生性散漫,登山天才。Jake演得很傳神,一個嬉皮士樣的充滿了個人魅力並似乎並不把自己的命當回事的登山天才。

他是第一批無氧登上K2的美國人,並在攀登K2時認識了Rob Hall。

Scott也曾經無氧登頂珠峰,並且發起了清理珠峰空氧氣瓶垃圾的運動,尼泊爾政府在這項運動的啟發下制定了一系列例如獎勵夏爾巴人帶空氧氣瓶下山的政策。

為什麼他明明知道自己身體不好還要堅持登頂?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前面提到的兩隊之間的競爭壓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原因,是否還有別的原因再也無從探究。

很喜歡的一個細節是Scott精疲力竭登頂以後,微笑著用ET手指點了一下小尼瑪堆最頂上也是世界之巔的小石頭,不知那時候他是否已經有預感下不了山了,但是死在珠峰對他這樣的人來說何嘗不是最好的歸宿。

想提一下的是在96山難中,Rob Hall組織嚴謹的登山隊共有2名登山者客戶和兩名嚮導(包括Rob Hall)自己遇難,而組織鬆散的Scott Fischer這一隊只有Scott自己遇難,客戶都安全生還。

6. 德州人

真名Beck Weathers。電影中對他的描寫也有細緻的處理。一開始對郵差的出言不敬,一副有錢德州佬眼睛長頭頂的樣子,後來在走梯橋時的緊張和破開大罵。在半山上因為答應了等Rob Hall而沒有順勢跟Madness隊員下撤。到最後所有人以為他死了,在七八千米的地方被狂風暴雪吹一夜後他卻神奇地站了起來,自己走回了營地!有誰能不讚嘆生命可以如此頑強而不被其感動呢!

書中還寫到,直升機救援時,有兩個重傷員,台灣人和德州人。因為每次只能裝一個而直升機停機條件十分不穩定,德州人爽快地讓台灣人先上了機。

7. 俄國人

真名Anatoli Boukreev,Mountain Madness的嚮導。蘇聯時代出生的登山天才。在全世界14座超過8000米的山峰中,他無氧登頂了十座。在書中,對他的描述是有爭議的,因為他作為嚮導沒有帶氧登頂,而且早於他所有的客人提前回到營地。提前回來的原因,書的作者提到因為在8000米以上無氧失溫更快,必須快速行動才能保全自己的安全,而俄國人在後來也請人代筆一書The Climb中則堅持說是他與Scott在山上進行了討論後一致同意讓他先下山保存體力,有需要是隨時準備救人。俄國人的理念是如果自身不具備獨立登山的能力就不應該來登頂,所以他並不是非常配合傳統的當嚮導的各種規矩。

事實結果是俄國入營救了3個客人,並且他公司的隊裡沒有客人遇難。

俄國人的經歷在這播西方登山者里比較複雜獨特,他是蘇聯計劃經濟時代培養出來的專業競技型登山運動員,拿過蘇聯對運動員的最高榮譽。但是蘇聯解體以後他加入的哈薩克斯坦就不再養著這些運動員了,他就來了美國,但是英語很差很難表達自己。Boukreev對當導遊,組公司一點興趣都沒有,是個內心純粹深邃的人(他的美國女友後來根據他俄語的登山日誌出了一本書Above the clouds,裡面還有他自己寫的攝影集),但是為了籌集登山費用不得不來當嚮導,所以有種跟大部隊都格格不入的感覺。電影裡這位演員是冰島人,怪不得跟其他演員氣質迥異。。

96山難里對他不帶氧氣瓶的批評一直困擾他,山難後隔了幾天他一個人去登了8400米的洛子峰去「靜一靜」,順便創造了速度記錄。。96-97年他又爬了7次8000米以上的山,同時還要跟into thin air作者等對他批評的人打嘴仗,並且讓一個美國人代筆出了一本書the Climb從他的角度講了這次山難的過程回擊對他的批評,無奈,也是用英語採訪編輯的,可能還是沒法完全表達內心的想法。

97年12月初美國Alpine Club給Boukreev頒發了最高榮譽,象徵美國主流登山界對他在96山難中營救別人的認可。3周後聖誕節當天,在冬季攀登Annapurna遭遇雪崩失蹤,至今未尋。


七七八八講了一些,最後用俄國人的一句話做結尾,希望作為觀眾的我們對山,對登山者持有最基本的尊重和敬意。

"Mountains are not stadiums where I satisfy my ambition to achieve, they are the cathedrals where I practice my religion."

================

課外閱讀材料:
meccarmca推薦的:
1. 本次事件相關紀錄片合集: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015241/
2. 豆瓣這兒就有連結的98 IMAX版: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63355/ 南坡上
3. 與本次事件無關,Discovery攀登珠峰紀錄片Beyond the Limit,2006年開始拍了三季: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20504/index_3.html 北坡上
4. 嫌純登山題材太乏味的,可以搜搜 張京川,當時新聞聯播都有播。關鍵詞:登山,槍擊,反恐,絕地生還。事件發生於2013年,2015年2月巴基斯坦主謀越獄成功。
5. 跟珠峰無關:我很喜歡和尊敬的吉米 Chin跟拍的攀登Meru的紀錄片,2015年發行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215008/

部份生還者書籍,除了《進入空氣稀薄地帶》以外,其他書都沒引進國內,最方便的是在Amazon上買kindle電子版:
1. Jon Krakauer《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網上各種電子版本也都很容易找到
2. Anatoli Boukreev: The Climb; Above the Clouds(俄語轉英文的登山日誌)
3. Beck Weathers: Left for Dead: My Journey Home from Everest
4. Lou Kasischke: After the Wind: Tragedy on Everest - One Survivor's Story
Lou也是我個人很敬佩的一位,他在距離頂峰一百多米的地方自己做出了折返的決定。他主業是一名律師,骨子裡透著理性,有強大的分析和決策能力。書在2014年才出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