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暗殺 Assassination

暗杀/复国者联盟(港)/米拉波

7.3 / 4,472人    140分鐘

導演: 崔東勳
編劇: 崔東勳 李基哲
演員: 全智賢 李政宰 河正宇 吳達洙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衛二

2015-09-22 06:24:22

韓國人是這樣拍攝抗日電影的


在總局和影院不捨晝夜的努力下,《百團大戰》把票房刷到了 4 個億,實在可喜可賀。同樣受益於抗戰勝利 70 週年的大背景,《暗殺》得以在韓國上映後兩個月就在中國上映,也是神奇。

儘管電影票房註定慘澹,但在我的好朋友仁波切看來,它值 14 個億。

《暗殺》真正把抗日片給商業化掉了,比如結尾綁人質搞得散漫拉扯,但不這樣做,根本沒有時間來一發感情思密達。沒有愛情元素?那一部商業片基本是死翹翹的。一眼黃絲巾,一段划過生死的愛情,不需要浪費別的東西。

儘管電影散發著頗為熟悉的中國影視基地美學,然而,繁複的故事線索,交錯的多方勢力,主旋律之中依然帶有批判反思精神,令這個故事從頭到尾吸引著我。有些段位的影迷,不難看齣電影在公然致敬《美國往事》——韓奸李政宰抽大煙的內心混亂,儘管仿冒得有些偽劣,但同樣是在抄,光是對象上都比中國主流商業片高出了許多。

《暗殺》的商業元素還包括幾位明星的賣相。全智賢,美,素顏,雙生,狙擊手,比范冰冰打飛機神仙太多。河正宇,發揮餘地不是很大,但就是雙槍擺造型,風流倜儻帥。李政宰,奸得人牙癢癢,結果法庭上還來了一次爆發,引得民眾擊掌,諷刺得厲害。

不難看出來,這就是一個好壞醜的人物設定。好,全智賢。壞,李政宰。丑,河正宇。這個丑,不是說演員丑,而是他比較滑稽搞笑,夏威夷·皮斯托的賞金獵人角色,從名字就散發著喜劇成份。

只要這個三角關係牢固,那麼,《暗殺》其實已經是一部正常的好電影。但為什麼我還要專門寫一篇評論來說它呢,因為在這個三角形以外,它的配角人物依然出彩。暗殺小組的團隊模式,弱化了過於偉光正的英雄主義。

唸唸不忘「三千塊」的吳達洙(河正宇的跟班),似乎沒什麼好說的,經常看韓片的同學應該知道,他最擅長此類插科打諢的角色。與之相對應的,暗殺小隊的「速射炮」同志卻異常閃光。他索要報酬的樣子,瞬間鎖定了自己的性格。幹革命這麼嚴肅的事情,居然唸唸不忘一己之私,簡直太TMD的合理了。其他如金海淑等人,同樣也沒有掉鏈子。尤其是被譽為韓國國父的金九,幾場戲的還原度非常高,信念堅定之餘,也道出了某種深深的無奈。

《暗殺》的人物形象相當立體,有層次有反差,譬如槍擊上級的全智賢,依然還是無法對賣國賊父親下手,「無法斬斷人倫之情」。貪財的速射炮,不忘跟夏威夷講閹豬的故事。就連當跟班的吳達洙,一心想的也是幹掉「三千塊」。

很多人肯定奇怪,韓國人為什麼要選暗殺題材。其實,這沒啥可好奇的,中國大導演們,幾乎也一個接一個地拍攝暗殺題材,被冠以刺秦情結之說(最新的一部就是《刺客聶隱娘》)。而在上個世紀,無論被日本佔領統治,還是韓國獨立之後,圍繞朝鮮半島的暗殺事件不斷。從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到尹奉吉製造虹口公園爆炸案,金九命喪安斗熙導致李承晚上台,再到朴槿惠之父朴正熙被金載圭刺殺。

《暗殺》小組三人各有所長,也有原型人物可靠。至於說,殺日軍如刺飛鳥般容易,這個沒啥好講的,反派敵人總歸要死得乾淨爽快。這部電影出現了三個醜惡的大反派,韓奸李政宰,他是一個變節者。全智賢的父親,典型的賣國賊。日本人,一槍擊斃小姑娘,令人憤慨。

電影把處決李政宰當做了最終落幕的戲劇高潮,一方面是崔東勛的拖沓所致,另一方面,更加說明了這部電影試圖要探討韓奸問題。當年「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革命青年,何以變節得面目可憎,被盯上歷史的恥辱柱。如果只是像徵性地喊著漢奸、三十萬之類的詞語,那麼,一個民族確實很難有什麼進步。我不敢說,《暗殺》的思考有多深入,但至少,電影把一個變節者的內心掙扎給講出來了。

《暗殺》的 BUG 當然不少,譬如上海到漢城的列車,簡直是朝發夕至。再有日本人對河正宇的信任,也是有些太超過。但這些都是商業片常有的毛病,其實不用深究。《暗殺》有一個很好的懸念,那就是主角隨時會死,死得還特別乾脆。而死得特別有儀式感的,則是一個韓奸。這場私刑,還完全是十幾年前的一道命令,它令這部以「暗殺」為題的,變得無比厚重。


【木衛二微信公眾號:movie43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