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s3255
2015-09-27 05:49:49
要認識生命,知道它是什麼;要直面生命,無論它是什麼;最後把它拋棄。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在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我最關注的是對死亡的探索。三個都是脆弱的女人,神經質的女人,在面對生活的時候,即使在看似平靜的時刻,也在想像死亡的感覺。有人總是深度思考死亡,思考生命與死亡的關係,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對死亡的感知與恐懼;而有些人從不會考慮死亡,認為死亡還是遙遠的,稍微想一下,便讓這種想法在腦中消縱即逝,「是的,還是遠離死亡比較好」。
《時時刻刻》中的三個女人都是生活的藝術家,她們敏感、脆弱、神經質,但她們也聰明、美好和完整。他們能比常人更能感知生活的美好與絕望的瞬息變幻,他們都喜歡鮮花,就如她們的生命絢爛的盛放過;但生活不僅就是鮮花,還要面對各種平凡和約束,這樣就轉變為絕望,所以他們都想到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最終只有woolf,帶著石頭走進湖中,慢慢的讓自己沉淪,她這是解脫了。而克拉麗莎和布朗太太沒有完成死亡這個過程,但她們留給自己的確實無窮的黑暗和絕望,痛苦吧。
我經歷過親人的死亡,舅舅、外公還有姨媽,都沒有給我帶來很多震撼。我懷念舅舅,只是覺得他還年輕,還不應該死亡;我心疼外公,因為我認為他所經歷的病痛以及喪子之痛以及對自己生命按照傳統方式的延續的無奈的痛苦,所以我認為或許從另外一面來說,死亡是解脫;我氣憤姨父以及表哥,認為他們對姨媽的死亡應該負責,認為生前他們對姨媽不夠好,讓姨媽這一生就這樣忍氣吞聲的過完了,都沒有好好舒坦的呼吸一口氣。這都是我對親人死亡的感受,帶著我個人非常自私的理解,我知道是片面的,但個人情感佔據上風,就不能客觀深刻的思考死亡。
我有時候也會想辦法去感受死亡。面對一株枯萎的植物,我會靜靜的觀察,我會想像這旺盛的生命落幕的時候到底是淒淒摻摻呢還是悲悲壯壯還是孤單的平靜的擁抱死亡。面對一隻蚊子,被人活活的拍死,還沾糊著人的熱燙的鮮血,就這樣一動不動的,他生前如此好鬥,為了延續生命,不懼人類的隨手就能拍死的危險,不停的吸取養分,那麼死亡是抗拒的,認為死亡是機率事件,希望死亡不要降臨到自己身上,吸一口血,趕快的逃走,就是為了等蓄足精神去吸取下一口血,來不斷的延長生命。「
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種與人交流的努力,因為人們感覺要到達中心是不可能的,這中心神奇地躲著他們;親近的分離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單的一個人。死亡之中有擁抱。」 woolf如此來論述死亡,她感知的是如此深刻,先是反抗,待一切都體味足夠,那麼死亡就是擁抱。當人們覺得還沒有體驗夠生活的美好的時候,那麼對待死亡就是抗拒,想像一個如花的青年,當他在死亡之前遭遇了美好的愛情,他對死亡的恐懼一定是綽綽有餘的;想像一個藝術家,他對生命以瞭如指掌,知道生命是什麼,也直面了生命,不管生命是什麼,所以最後它會拋棄掉生命,去擁抱死亡。
我思考過個人死亡。我想著若一旦我過的極度痛苦,無法調節的時候,我會自我結束生命,就像woolf,對生命絕望的無法呼吸無法自處的時候;就像詩人愛德華身患愛滋病痛的時候;或者當自己衰老的無法自顧;或者當自己對自己的生活無法自理的時候,我都會選擇一種安詳的方式來結束自己。這一切的都是基於我在體味過完整的人生之後,我主動的去擁抱死亡。我從不讓自己很痛苦,我能夠及時調整自己,因為我愛自己,我在主動選擇死亡的時候,更是一種自愛。在這裡我不祈禱自己去天堂,也不恐懼所謂的下地獄,因為我要感知的就是現在的生命,及時行樂,及時止損,死亡的未知是活著的人永遠無法感受的,只是把死亡作為一種生命終結的一種結果,以一種自己希望的方式來完成這一場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