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玻璃偵探--An Inspector Calls

罪恶之家/探长来访/神探驾到

7.7 / 6,085人    87分鐘

導演: Aisling Walsh
原著: J.B. Priestley
編劇: Helen Edmundson
演員: Sophie Rundle Lucy Chappell 米蘭達李察生 肯史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小農

2015-09-27 06:26:46

《罪惡之家》人性的火線追緝令


 

   20世紀末最為鼎盛的這一輝煌歷史有跡可循,被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拖入低谷的百老匯劇院盛景,雖然被火熱的快餐文化時代打入了冷宮,但其高質的品味猶在,在今時今日是作為戲劇符號的榮耀被供奉在了文化殿堂裡的。與百老匯齊名的倫敦西區追溯的歷史可以更久遠,但它的黃金時期也已遠去。

可是,即便星光疏疏下是撞撞落寞的暗影,它們存在的響亮的名號依然是高不可攀的。突然想到費翔與王洛勇,不能否認,在「冬天裡的一把火」與「內地演員」這樣的身份證明里加註上百老匯音樂劇《西貢小姐》與「百老匯華裔第一人」的資訊,他們的形像在星光大道上一定會閃出不一樣的光芒。

    扯遠了,說回來,我是想說戲劇家們在戲院成就的偉大,它們還是時代的寵兒,只是被對待的方式改變了。就拿電影與話劇來說,網際網路時代,一根網線一個螢幕一部電影這就像是麥當勞的經典套餐組合——可樂薯條大漢堡,能果腹,也能湊合著享受它的餐飲環境營造出的一種怡情的氛圍。因此,對於忙碌、無奈到只敢敷衍自己的現代人來說,捨棄窩在自家沙發上捧著水果盤邊吃邊看、順便還能按住暫停鍵飛幾趟廁所的悠哉娛樂方式;選擇正裝打扮費時耗力地去戲院看一場20點以後的話劇,眼睛看著心裡還得琢磨明早要交上去的報表似乎還有修改的必要;這道數學題看來是沒能解明白的。

是的,無關對錯,就是選擇的問題。所以,淋著上面潑下來的冷水,我覺得下面的幾聲吆喝仍會對我要接下去的話題產生一定的震撼效果。介紹《罪惡之家》之前,必須提及它的原生態形式。又名《偵探到訪》,這是由英國現代文學家代表之一的約翰.博因頓.普里斯特利在1946年創作的戲劇,與《捕鼠器》《黑衣女人》並成為倫敦西區三大名劇,是西區的象徵。有了如此風光的履歷表,再入眼,《罪惡之家》便有了厚重的感覺。但依然會想像,把名揚四海的話劇經典《罪惡之家》搬進大螢幕里,對電影導演來說仍不失為一種挑戰,一次賭博。

於觀眾於導演而言,90分鐘的小格局電影被改編得相當成功,這自然可賀。看過電影《罪惡之家》,留在記憶底版上給予我最深感觸的話題,便是人能否「悔改」這回事兒。因導演艾斯林.沃什已從原話劇《罪惡之家》的故事裡特別調配出了諷刺人性的滋味,索性冷酷無情地概括出品嚐此劇的感官感受:人吃人的世界一直在延續著,連上帝都絕望了。

   對「自我為中心」的人來說,犯錯誤最容易,因為那是隨心所欲,是成就自我的方式,特別是那些人之初的秉性出了問題的,簡直沒救,「錯」就是唯一的人生之路,一定會走到頭,遺傳基因這種東西我也信。所以,知錯就改那是相當不容易的,要不怎麼說「善莫大焉」呢!總之對改過不吝這種思想境界不以為然的都信守一套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叢林法則。

   小人會覺得別人也都是小人,做慣了欺名盜世的勾當就覺得不欺暗室才是荒唐的,正驗了那句話「心中有佛,看人即佛;心中有屎,看人即屎。」也是給自己找安慰,好抹去所受教化的道德上的負罪感,一開始若沒有道德,那就更能心安理得地無良了。

那麼,把人性之惡比作洋蔥,要一層層剝離出它的惡之結構去探求糾正的方法,現實的境況是,往往要流下良善的淚。似乎沒有可保全無辜的可能,車轍下大地的脊背上不可能沒有傷痛的印跡。就連可以任意想像任意塗改的戲劇故事都繞不過這種不公,做不到明明白白的「人留人間、天使往來天堂、惡魔歸撒旦」,現實就更讓人失望了。

但好在,戲劇可為鏡誡,當是覽照前世,可以反觀現世人間了。這樣做了又能怎樣?若人對惡是無能為力的,至少可以期待倫理道德上的「天譴」,這個還是比較靠譜的,古今聖賢一直在說,多行不義必自斃!2015年9月26日,茅於軾老先生就在部落格里發了這麼一條「確實,好人鬥不過壞人。那麼壞人靠誰把他鬥倒呢?靠更壞的人。那麼那個最壞的人靠誰鬥倒?答案是:被他自己鬥倒了。」

沒錯,一定是上面的結果,唯一可能含有一絲諷刺意味的是,有人可以作為見證者親見那樣的結果,有些人則要別人帶口信去往他所在的天堂,註定要負起留憾卻也留名的鋪路石之責。這種遺憾在電影《罪惡之家》的結尾被淋淋盡致地表現了出來,是赤裸裸的悲劇,由此,用戲劇完美地昇華了生活。另外還有個問題,在傷害良善、清除罪惡的過程中,又都存在一個「最後的稻草」的這種東西。

拿大衛芬奇的電影《火線追緝令》來說,它便是個突出「罪惡自毀」的反向教材。雖然藉口是正義的,是對人性醜惡面的不滿引發了犯罪,但藉口始終是藉口。虛偽外衣下隱藏的荼毒的慾望與快感徹底暴露出來時,對凱文史貝西飾演的惡人約翰杜來說,最後的稻草自然是他自己,最終因為「妒忌」這一罪,他亦徹底毀在了自己的手裡。

藉此,來了解一下火線追緝令(Seven deadly sins)。13世紀道明會神父聖多瑪斯.阿奎納列舉出各種惡行的表現。由此,希臘神學修道士龐義伐草撰出8種損害個人靈性的惡行,分別為貪食、色慾、貪婪、暴怒、怠惰、傷悲、自負或傲慢。後來,教宗艾文略一世將8種罪行減至7項,傷悲併入懶惰,自負併入傲慢,之後加入妒忌。他的排序準則在於對愛的違背程度。其順次序為: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慾、暴食。

如是,回到電影《罪惡之家》,那火線追緝令則以具象的「五個人」來表現了,令人稱道的是,這五個人有一種刻意的編排,或是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或是相親相愛的物以類聚。簡單類比,Birling一家就是滋生火線追緝令的溫床,象徵了罪惡的社會。
父親的靈魂里灌滿了「貪婪」與「暴怒」。
被強勢的母親管束的、失去了自我的女兒是「妒忌」的俘虜。
為商業利益請求聯姻的男子,他迷失在了「色慾」與道德的沙漠裡。
虛偽的母親,到處標榜自我的女人,她也是最無情最傲慢最頑固的罪人。
那個想要守護良知的兒子因為「酗酒」「懦弱」也做了強盜們的劊子手。
而那位突然造訪的偵探先生,他自然是上帝,是上帝派來的使者,是遊走在人間的天使。其實,我在想,他也是導演,也是劇作家,還是螢幕外我們這些可以輕輕鬆鬆地從電影世界抽離出來的觀影者。

總之,你看《罪惡之家》里,夜晚的燈光下,在用文明語言試圖超度罪惡靈魂的宴席上,上演的必然是謊言加謊言、隱藏加隱藏、無恥加無恥、推諉加推諉的戲劇。上帝給了惡人們從逆向行駛的毀滅之路調轉方向,駛向正途的機會。只是當他們自以為聰明地意識到一切可能是鬧劇,自己都不是直接的殺人兇手,狡猾的惡人們都選擇了寬待自己,選擇了無視別人的痛苦。而那時候,絕望的女孩子她就站在自己的窗口前,她其實是在等待,等待那些罪人到她的窗下收取被寬恕的赦免牌。

說到這裡,但願我沒有徹底劇透這部再簡單不過的深刻的劇情。其實,結局才是彩蛋。但最迷人之處在於「回味」,無法平靜心緒,心底里有滔滔江水在翻滾。事實上,整部劇拍攝的手法也十分給力,巧妙地營造出了「懸疑」的氣氛,全劇一氣呵成,話劇舞台到大螢幕,魅力不減。

貪婪,妒忌,色慾,無情,懦弱,這纍纍孽障是重重的石頭,一層層壓在善良、正直、寬容的土壤上,那棵綠芽是在上帝的注視下扎入黑土去往天堂的,這是嘲諷悲劇人間的最完滿的結局。了不起的劇作家J.B.普里斯特利。無恥的人從不知道悔改,他的地獄即是他的內心。

為了強化《罪惡之家》的故事,我再講一個拙劣的但是用了心思編造的故事:有個地方叫人間,它因為不是天堂,所以有痛苦,但它又不是地獄,所以還存在快樂。擁有的生活是痛苦的還是快樂?這裡的生存法則告訴人們,簡單說來,取決於那人所置身的生存環境。故事就從一個善良正直的人遊走於沼澤邊緣的現實情況開啟,我們看到,他一直努力偏離那片危險的沼澤,可是風推了他一把,雨讓他摔了一跤,黑夜奪走了光亮,最終他掉進了沼澤。他一直想自救,可是越動陷得越深,風一直在刮,雨一直在下,黑夜又那麼漫長,於是,上帝想,就讓他離開吧。其實,這就是《罪惡之家》的故事,良善被踐踏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