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向行

2015-09-28 02:31:58

十二公民裡的情與法


因為看過「十二怒漢」,對《十二公民》有了有了很多期待
《十二公民》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公民,就意味著權利,是不同於封建社會裡的民眾。好多革命黨人就是因為「公民」二字而敢於犧牲的生命。
《十二公民》裡有著更為豐富的感情,從情感的濃烈程度遠遠重於《十二怒漢》,甚至可以說這部影片的情理大過法理,而且中國也並沒有陪審團制度。
《十二公民》裡有韓童生飾演的計程車司機,原形自然是「十二怒漢」裡的小老闆。他做為計程車司機,很接地氣,有對乘客的看法,對計程車制度的想法;作為父親,也很接地氣,有傳統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想法,對兒子對搖滾的愛好或者說理想,很正常的反對;作為這次活動的一員,更接地氣,對成員有戲謔的逢迎畏懼和裝橫瞧不起,對這個案子,他的感情大於理性,最後又被理性所折服,當然決定性的還有對兒子愧疚——這也削減了這場「審判」的作用。
《十二公民》裡還有那個房東,情感激烈,有著天生的對外地人的牴觸,一開始聽到是河南人時候就有強烈的反感。身為「老北京」,祖輩住在天子腳下,有著一份驕傲,也外地人的「痛恨」,感情尤為熾烈,在整場「審判」中都是「噴子」的身份,只是在最後眾人都討厭時才表現出同意,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削減了理性與法治的作用。當然這也有編劇在台詞處理和情節發展上的問題,轉動微微有些生硬。
《十二公民》裡有一個很正面的人物,也就是徐兵演的「檢察官」,當然是有些主旋律的因素。「檢察官」是劇情的推動的核心之一,當然這也跟國情有關,國內是沒有《十二怒漢》裡那種法治精神與存疑的想法的。
《十二公民》裡有一對「情侶」式的小商販與警衛。小商販自然是中國轉型時期作用下的人,有著更世俗化的思維,對法律、法治這些詞並不感冒,也並不相信法律的公正。對於「審判」活動的熱心程度遠遠小於對校方和那「一箱子冰棍」,最後結果的達成更多的成份是妥協、早點結束。當然也包括那一段不被「聽見」的控訴,是社會底層的感言,甚至像是「控訴」,對於公民權利的要求,想要發生的渴求。也是這部電影「情」大於「法」的一點。警衛呢,落考生、河南人、警衛這諸多標籤讓他更加生活化,對於「法」的感觸也更為不同,他對案件的判斷是情與法的結合。
《十二公民》裡還有被錯判的「小混混」,對於法律的理解,對於被錯判那萬分之一的理解:「萬一,萬分之一的錯誤,那對一個當事人來說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 」。他的經歷,感覺是一類人的代表,對法律,對案子有著更深的理解。
《十二公民》裡還有有數學家,有老人,他們有著不同的社會經歷,對事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影響著他們的法律判斷。老人由於經歷過文革,懂得說話的權利的重要,因為經歷的多而善於觀察別人,才能找到女人證詞可能有假這一推斷,也推動著情節的發展。數學老師是沒什麼存在感的,但他一直是中立者,有著中國傳統的「息訟」精神,是一種現在任然廣泛錯在的思想。他對於列車事件的判斷也間接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十二公民》裡還有富商乾爹、富二代,這些形象,夾以小商販,構成了貧富對比,是兩種階層對法律理解的對比。富商有著菁英的意識,也有更深層次的法律理解。
《十二公民》的結局十分令人回味,在一個沒有陪審制度的過度,用一種很隱晦的方式表達主旋律的感覺,有一種畫蛇添足的感覺。
縱觀整部影片的情節發展、主題表達,情與法交織前進,在大主題上是法律,但維繫法律的還是人情,以及人情之下的那些人生經歷、情緒。
影片用一個略顯荒謬的方式開場,以一種略帶頌歌的方式結束,頗有些令人玩味的味道。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