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15-09-28 08:08:41

《不凡之路》:心感悲傷之時,去看看海


(芷寧寫於2015年8月4日)
    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容納百川的海似乎有著特別的慰藉和治癒的力量,文藝身份諸多的寺山修司也曾說過:「心感悲傷之時,去看看海。孑然一身之夜,去看看海。」美國影片《不凡之路(The Road Within)》改編自2010年的德國影片《文森特想去海邊(Vincent Wants to Sea)》,這一脫胎之處,就表明著這是一部以看海為旅行目的地、以治癒療傷為主旨的公路片。
    影片整體結構精巧,敘事簡捷流暢,主次兩條線索明確而清晰,人物塑造形象而有趣,且該片還是一部比較特別的公路片,和其他同類型影片顯著的不同點是,該片的主人公們都是非同尋常的——三個在常人眼裡不正常的年輕人,患有圖雷特綜合徵(常見癥狀:頻繁的運動性抽動和聲帶抽動)的文森特、患有嚴重強迫症的艾歷克斯和患有嚴重厭食症的瑪麗,因機緣巧合、各種因由,逃離了所在的治療中心,出發去了海邊,其中艾歷克斯的參與其中,有點陰差陽錯的喜劇效果。
    正常人在旅行途中都會遭遇形形色色的事,彼此間產生矛盾摩擦也在所難免,何況三個從治療中心溜出來的患有疾病的年輕人。雖說「如果你決定要出發,那麼旅行中最困難的部份已經結束」,但對於文森特及其小夥伴來說,決定出發恰恰是旅程中最容易的部份,他們只是偶然出行,對地理缺乏了解,只有個要去海邊的意向,最糟的是,三人剛駕著偷來的醫生的車外出沒多久,文森特的那個強勢的爸爸就停了他的信用卡……
    然而,就像大多數的旅程都會帶給經歷者多多少少的感悟和幫助一樣,在這個狀況百出、問題連連、磕磕絆絆的出逃之旅中,三個在精神上或神經上「病入膏肓」的人,逐漸學會了一點自我治癒和相互幫助,並試圖構建起相對和睦的人際關係,這雖然看上去有點理想主義,但在這樣一部影片中卻被呈現得自然,讓良善的觀眾樂於接受,也易於接受。
    不似很多講述病患生活片段的影片那般被呈現得或悲情或煽情或矯情,《平凡之路》的基調是輕鬆的,風格偏愉悅,糾結的心理、產生的糾紛和遭遇的狀況大多以略顯誇張而逗趣的手法呈現,其中戴夫·帕特爾飾演的有著極度潔癖的艾歷克斯彷彿是來調節影片氣氛和節奏的,當然,觀眾對他的狀況也深感同情,更為其最終能勇敢地跨出心理障礙和朋友們取得互信友愛而感到欣慰。
    相較於相對簡單的艾歷克斯,文森特和瑪麗就顯得複雜了許多,特別是新近進入治療中心的文森特,他那時常發作的癥狀,在發作時不受控制說出的怪話或做出的怪動作,都彷彿代表著一種壓抑到極點的叛逆。而在文森特的內心深處,早年間父母離異的起因就在於他的突然病發,母親去世後,和父親及其家庭處不好的文森特被送到了治療中心,這在文森特心中刻下了被放逐的傷痕,而母親於海邊微笑的照片成了文森特想要看大海的誘因,其實這是這個年輕人迫切需要追尋往昔溫暖、重拾親情慰藉的訊號。
    本片還有一點令人欣慰,它明確地表明了成長不僅僅是孩子們要做的事,有時候,家長具有成熟的心理顯得尤為重要。通常,發現孩子患有疾病或缺陷,對一個家庭而言不啻為滅頂之災,父母那原本驕傲的心不得不一遍遍地承受著絕望的打擊、痛苦的折磨,讓失意失落的父母、甚至心生羞恥感的父母,如何與這樣的孩子相處下去,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影片的副線索中,讓氣急敗壞地尋找著孩子的、看似冷漠的暴脾氣的父親也獲得了心靈上的慰藉和成長,讓絕望而絕強的成人也有了喘息的機會和宣洩的出口,可以看做是一種對等的人文關懷。
    海還是海,風還是風,天空上面還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去海邊的旅行只是通往理解互融途中的一個小站,也是通往更多理解之路的補給站,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想自己的世界越來越小。吉田喜重說:「這個世界雖然充滿了無序性,但是人們仍然能夠很好地生存下去,這就是人類真實的狀態。」即便是突發的旅行,三個患病年輕人的旅行充滿了無序性,但仍不失為一次必要的、不平凡的旅行。
(雜誌約稿)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