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夏奈

2015-09-29 03:17:13

愛琴海兩端,兩座城的愛怨情仇


我在伊斯坦堡的朋友Aysee,她是第一個告訴我「希臘人恨土耳其人」這件事的人。「恨」其實是一個情緒很強烈的詞,倒不如說希臘人不太喜歡土耳其人比較貼切。當然,這些情緒在年輕一代身上已經不再那麼明顯,就比如今天你在街上遇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女孩,你問她恨不恨日本人,她可能會回答為什麼要恨?國讎家怨,時過境遷,時間給了每個人都意想不到的答案。再者,任何的恨裡面可能都隱含著愛,日本人稱西安為「不朽之都」,NHK拍《絲綢之路》,全片濃郁的追思情緒甚至超越CCTV版本。希臘和土耳其也一樣,國讎家怨四百年過後,伊斯坦堡仍是希臘人最常去旅行的地方,有不少人帶著老照片到伊城的小街小巷去,試圖找到自己或自己父輩曾經住過的房子。每年夏天,希臘也針對土耳其推出獨有的簽證,允許他們到臨近土耳其的愛琴海離島度假,每次簽證時長為一週。

1453年5月29日,在博斯普魯斯翱翔的海鷗見證下,威尼斯守軍和希臘人由於不敵土軍進攻,君士坦丁堡淪陷。歷經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拉丁帝國的這座偉大都城,最終落入奧斯曼帝國手中,成為突厥帝國近四百多年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這個名稱來自於希臘語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這個各位大概有所了解,但事實上今時今日「伊斯坦堡」也並非土人所創,而是同樣來自於希臘語στην Πόλη,意思是「進城」。這麼多年,從帝國首都到當今土耳其第一大城市,她孤傲的身影一直佇立在愛琴海的一側,而另一側則是希臘人永恆的都城,愛琴海除伊斯坦堡外第二大的城市,也是歐洲文明起源的地方——雅典。而土耳其人和希臘人的愛怨情仇,也同樣圍繞著這兩座城市而展開。

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後,奧斯曼帝國也從此逐漸征服整個希臘。奧斯曼帝國末期,王朝四分五裂,1821年,希臘人發起獨立戰爭,正式宣佈希臘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奧斯曼帝國成為協約國的瓜分對象。風水輪流轉,此時的希臘政府懷著建立「大希臘」的野心,開始積極參與對奧斯曼帝國的入侵。發展到這裡,就要不得不請出土耳其近代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土耳其當今的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克。如果你到過伊斯坦堡,大概就能記得,伊斯坦堡最大的機場Istanbul Atatürk Airport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正是他,組建國民軍,自任總司,並在薩卡里亞河戰役中,大敗希臘國王親自率領的近10萬大軍。有趣的是,阿塔圖克先生,這位土耳其歷史上第一位總統,事實上誕生於希臘的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這座城市在希臘北部,比雅典更靠近伊斯坦堡。

從被奧斯曼帝國統治到獨立再到反攻奧斯曼帝國,土耳其人和希臘人在認同和排斥中度過了漫長的四百年。近代土耳其和希臘,由於領土爭端、民族糾紛、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同樣衝突不斷。時至今日,希臘和土耳其仍舊因愛琴海諸島的歸屬及賽普勒斯的問題而關係緊張。隸屬於歐盟成員國的賽普勒斯,與朝鮮半島一樣被瓜分成兩半,南部隸屬於希臘,北部屬於土耳其。土耳其至今不承認賽普勒斯政權,我的賽普勒斯朋友貝絲,之前從歐洲直飛土耳其曾經被拒絕入境,因為她「來自於一個不存在的國家」。寫到這裡,你大概也就不難理解兩個民族由來已久的矛盾和衝突。除了這些,土耳其和希臘幾十年前曾經發生的「遣返原籍」事件,也是近代矛盾爭端的主要來源之一。

2003年,希臘導演Tassos Boulmetis根據自身童年經歷所編導的電影《香料共和國》在希臘上映,引起極大反響,迅速成為當年也是希臘電影歷史上最賣座電影。2005年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名揚海外。有趣的是,這部大部份篇章都在描寫伊斯坦堡的電影,卻沒有在土耳其上映。故事講述男孩凡尼斯與家人生活在伊斯坦堡,他的祖父擁有一家香料店,在那裡,凡尼斯度過了他的童年。1960年代,凡尼斯的父親因為持有希臘國籍,被土耳其當局遣返,凡尼斯和母親隨同父親遷往雅典,而身為土耳其公民(希臘裔,但因為生在伊斯坦堡所以拿土耳其護照,凡尼斯和他母親也是土耳其護照)的祖父則選擇留在伊斯坦堡。從男孩長到少年,再到少年到中年,故鄉伊斯坦堡,記憶中的祖父和兒時的玩伴,成為丹尼斯心中揮之不去的哀傷。

這部電影很形象描述了當時希臘公民被迫離開伊斯坦堡的情況,當時離開的人,被通知只允許攜帶一個行李箱,其他留在伊斯坦堡的財產則充公歸土耳其國家所有。其實當時被趕走的不只是希臘人,也還有亞美尼亞等其他非突厥民族的人。不少在希臘生活的土耳其人,也不得不返回土耳其,這個「遣返原籍」事件因為與中國幾乎無關,所以也沒有出現在我們世界歷史的書本中。但當年的這次生離,造成了很多希臘人從此與伊斯坦堡永隔。片中最動容的就是凡尼斯父親說過的那段話:

「你祖父壓根兒就不想離開伊斯坦堡,我們誰都不想離開,說什麼都不想。伊斯坦堡是城上之城,它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美妙的音樂、燦爛的夕陽,還有和我們分不開的閒話家常,在我們被通知滾蛋那晚,移民官在我耳邊說,只要我改信伊斯蘭教,我們就能留下來,不會有人再傷害我們。你想知道這些年來我揮之不去的夢魘嗎?那就是我沒有當場拒絕,我遲疑了足足五秒鐘,願上帝原諒我,那是我這輩子最難熬的五秒鐘,希臘還是停留在想像中比較美,想像中比搬來之後實際所見更美。願上帝原諒我。」

我昨天問我的希臘朋友,我說伊斯坦堡和雅典,你更希望住在哪裡;他說:「伊斯坦堡是一個適合去旅行的時候,去待一個星期可以,讓我住在那裡我受不了,看看那些交通,你可能塞在一條路上三個小時都動彈不了,還有那些擁擠的人群,這些我都受不了。而且在雅典生活,我覺得會比伊斯坦堡更安全,在雅典,凌晨一兩點走在街上你不會覺得有危險,但在伊斯坦堡有些街區還是很危險的。」我跟他說我的意思是如果伊斯坦堡和雅典都是空城,現今的這一切都不存在,你要從中選一個你覺得比較美的城市住下來,你會選哪個。他回答說:「這樣的話,我會選伊斯坦堡。」

雅典當然還是很美,讓我搬來這裡住上一年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四百年下來,好像過往的那些希臘人們把最好的東西都留在了伊斯坦堡。事實上我在伊斯坦堡最喜歡的兩個地方,曾經都是希臘人的街區,一個是Cihangir,另一個是Galata,這個街區是典型的希臘人街區,就在歐洲新區İstiklal大街的兩端,İstiklal大街——這條伊斯坦堡目前最標誌性的主購物大街,同樣也是希臘人的傑作,希臘駐伊斯坦堡的大使館也就在這條主街上,常常看見就讓人產生物是人非的唏噓感來。Cihangir和Galata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變,就沿用希臘人原來的稱呼:Galata在希臘語中是「賣牛奶的人「的意思,儘管現在的Galata早已經沒有賣牛奶的男人;而Cihangir是伊城現在最著名的藝術家區域,也是房價最高的地方之一,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奧爾罕·帕慕克,其工作室就在Cihangir。

土耳其人和希臘人的愛怨情仇仍然在繼續,這兩個民族的興衰史其實也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伊斯坦堡隨著奧斯曼帝國的淪陷而沒落,從維京人口中的「偉大之城」變成當代土耳其第一大城市,甚至連首都也都不再是。雅典,這個亞歷山大大帝王朝的首都,儘管仍舊是希臘的首都,但登上報紙頭條時卻總是伴隨著「國家破產」、「經濟崩盤」的字眼。傳說,亞歷山大東征前曾就東征一事徵求過智者的意見,智者說「你看,雲總是從西邊來。」但亞歷山大仍舊執意東征,腳步雖然最遠抵達印度,但王朝最終卻被東羅馬帝國所滅。我希臘的朋友打趣說:「要是他當時不往東,往西邊去,東羅馬帝國甚至都不會存在。」很多我們現在看起來對世界產生巨變的事,其實最初都只是一個小小的想法而已。

我希臘的朋友,她總是覺得說美國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他們的語言都是偽造的,來自於拉丁語和希臘語拼拼湊湊(雖然我們在談論這個的時候說的就是英語)。她說她在學習英文的時候,常常覺得有些希臘語的詞彙在英文中根本找不到對照的。「讓人民變得愚蠢,政府就更好控制他們,英語誕生的時候實際上就壓縮了人們的視野,很多其他語種已經到達的地方他們都沒有,英語其實是很貧瘠的語言。因為這樣,政府統治起人民來就更容易。可惜現在的希臘人一心都覺得這些英語文化很了不起,他們都忘了希臘語才是世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我相信這樣的事情也一定同樣發生在中國。」

「Freedom」這個詞語誕生於希臘,來源自希臘語「ελευθερία」,意思是一個人到了一個他覺得喜歡得不得了的地方。「這個地方可以是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思想境界,就好像一個人,通過領悟到了他生命的意義」。"Ocean"這個詞語也來自於希臘語「Ωκεανός」,意為「一大片藍色」,「Ω」意為驚訝。最初創造這個詞語的人,大概也是被愛琴海那一大片深藍所驚訝和震撼。常常我站在雅典的街頭,望著遠處,就會覺得時間真是宏偉的東西,千百年間,她到底改變了多少人們執意認為會是永恆的事?土耳其和希臘的愛恨情仇其實在時間長河中都不過是滄海一粟,再過幾百年,或是幾千年前,又會有什麼民族站上世界的舞台,又會有什麼令人感動的生死離別會發生?等到那個時候,愛琴海兩端的伊斯坦堡和雅典又會有怎樣的變化呢?

沒有人知道答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