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磁凝膠

2015-09-29 05:04:07

意外的驚喜,對公民意識和社會問題的反思


知道《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有段時間了,從一開始,這部電影就是頂著翻拍經典(改編自經典美國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1957)名頭出現的。
  
  在經歷了無數國產爛片的「洗禮」後(沒有最爛只有更爛),在看過了《十二怒漢》原版、改編美版(《十二怒漢》[12 Angry Men],1997)、俄版(《12怒漢:大審判》[12 разгневанных мужчин],2007)以及日版(《12 個溫柔的日本人》[12 人の優しい日本人],1991)後,說實話,一開始對這部電影是沒什麼興趣的。總覺得無非是又一部掛羊頭賣狗肉的狗血之作。
  
  今天中午吃飯,終於打算把這部電影過一遍。真的只是打算過一遍,就是快進快進再快進。然而,沒想到的是,在經過短短的鋪墊之後,直接進入了劇情,手指也終究沒有按下快進的按鈕。可以說,看完的第一感覺,是驚喜和意外。
  
  電影的名稱選擇了「公民」,其實這正是對中國社會缺乏公民意識的一種呼應。我們的經濟飛速發展了,但是文明程度和公民意識卻沒有多少提高。改革開放和「白貓黑貓」的政策確實使一部份人富了起來,但帶來的並不是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家,反而是一群「暴發戶」。國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文化水平和文明意識依舊停留在小農經濟時代的水平。國人依舊缺乏獨立的思考能力,缺乏對他人對文化對環境的尊重和對人性人格的尊重。社會雖然在進步,但僅僅是物質發展了,精神上和道德上反而是一種不斷下滑的狀態。也正是在這樣一種現實環境中,不斷湧現出各種矛盾和衝突。加上網路和資訊時代的到來,這種衝突和矛盾被不斷放大和凸顯,以致於我們打開任何資訊渠道,撲面而來的都是各種負面的東西,比如扶不扶老人,比如有沒有小三,比如富二代和官二代。
  
  為了反映這樣一種社會現實,導演/編劇對原作的很多元素進行了改編。比如把陪審員辯論變成了大學的一次補考,因為我國是大陸法系而非英美法系。將嫌疑人的身份從小混混、街頭青年變成了富二代,挪用了目前社會對各種「二代」的憂慮和敵視。陪審員里有小販與警衛,類比了城管與小販。有成功的房地產商人及其戀人(干閨女),反映了類似於郭美美這樣的「乾爹」與「乾女兒」。而在衝突中則加入了特有的北京人對外地人的歧視和排斥,對河南人的地域性歧視等等。甚至還有椅子跌倒、有醫保不要人扶的情節。可以說,在這一點上,導演/編劇是相當認真的。
  
  在電影人物設定上,影片則試圖反映目前中國社會階層的困頓和隔閡。比如,陪審員選擇了房地產商人(成功人士)、醫生和數學教師(中產階級)、計程車司機和小販與警衛(底層)、蹲過冤獄的前混混(問題人群)、城鄉結合部房東(城鄉二元結構及拆遷帶來的底層有閒階層)、檢察官(政府官員)等。這些人群恰好代表了當下社會中的不同階層、價值觀和社會問題與衝突。影片中,這些來自不同階層的人群的行為和言語帶有明顯的階級烙印。比如,醫生和數學教師基本都在和稀泥,蹲過冤獄的前混混則是在討論中不斷自我回憶以及對過去人生的反思。房東則反映了城鄉二元結構對本地人帶來的衝擊,這些本地人一無所長又不願意辛勤勞動。他們一方面靠著外地人租房來過活,一方面又對外地人搶走原本屬於自己的資源而耿耿於懷。這個群體是極為矛盾的,他們是最排斥外來人群的,但又是最需要外來人群的。他們應該算是社會中被剝奪「存在感」的群體之一,所以在整部影片中,最不理性最不受歡迎也就是他們。
  
  影片中我認為計程車司機是最為出彩的角色。它具備老北京人的所有特質,能侃會說、勢利、民粹主義……其實不僅僅是老北京人,他們也是中國普通民眾的代表。善良但又容易被洗腦,好打抱不平仇視不平但又極為懦弱。比如對於蹲過冤獄的前混混,他們始終是敬畏而害怕的;對於同為底層的警衛,他們則是一副趾高氣昂的;對於房地產商人,他們一邊仇富(說他們是資本家)一邊卻又不斷討好;一邊抱怨社會不公,一邊卻又不願意花時間來認真對待一件事情。其實這不正是普通大眾的典型反映麼,我們痛恨不公不平之事,卻又在面對是非時畏畏縮縮害怕惹事上身。我們嚮往富裕卻對別人的富裕表現為羨慕嫉妒恨,加上不斷爆出的負面新聞,不就是一種全社會的仇富心理麼。我們抱怨辦事難,可自己對待工作也就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而這一切,恰好就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所在,缺乏人格和人性,缺乏責任,缺乏公民意識。在這樣的社會,普通民眾的命運註定是悲劇。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每一個階層都會不斷被傷害被侮辱,然後不斷地去傷害去侮辱別的人。成功人士被仇富攪得不得安寧但又心安理得的為富不仁;中產階層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底層民眾則是一邊仇富一邊討好,對待同為底層的民眾卻是趾高氣昂、互相傷害。因此,這樣的背景,任何一件小事,通過盲從而躁動的民眾,加上政府公信力的缺失,都會被無限放大。
  
  這幾年,我們的近鄰韓國人拍出了不少佳作,比如《辯護人》、《素媛》、《熔爐》、《恐怖直播》等等,徹底改變了一提起韓國電影就想到狗血劇情的感覺。而反觀國內電影,似乎除了喜劇、搞笑片等一大堆爛片腦殘片以外,完全沒有嚴肅和有深度的作品了。體制和審查制度肯定是部份原因,但更多地應該是導演或者編劇不想拍也不願意拍。所以,在看完《十二公民》以後,真的是一種驚喜和意外。甚至,影片中藉著老人之口,對曾經的大躍進、反右提出了隱約晦澀的反思,這絕對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當然,本片必然也必須是政/治正確的。8號陪審員的身份在最終揭曉,是檢察官,這表明了我國司法制度能避免冤假錯案。結局裡,夕陽無限好,大家相互扶持,兄友弟恭、父慈子孝、里鄰和睦,警衛甚至扶起了摔倒的小販,這像極了CCTV的公益廣告,這分明就是活脫脫一個和諧社會啊!!甚至於在片尾字幕裡,導演還不忘提醒大家,在檢察院的努力下,沒有起訴嫌疑人,並且真兇落網了。這是什麼,這是為了說明即使我們不是英美法系的陪審員制度,我們的司法機關一樣能依法辦案,成功維護法律,避免冤假錯案的誕生。然而,我們卻無法用這樣的結論去安慰聶樹斌、去安慰呼格吉勒圖、去安慰念斌了。
  
  對經典的改編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像《十二怒漢》這樣的電影。沒有過多的場景,甚至可以說是場景單一,純粹憑藉對人物的刻畫和衝突的展開來掌控劇情。其實本質來說,這類影片更像一齣話劇,與此類似的還有《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不過《十二怒漢》的幾個不同改編版本都還中規中矩,甚至還有很多出彩的地方。個人以為,原作更多地是為了體現英美法系中法的精神——「疑罪從無」,同時順帶對「當時西方社會對邊緣人群(小混混)的態度」這樣一個社會問題進行了探討。而在俄版中,更多探討的是前蘇聯解體前後,俄羅斯社會的分裂和傷痕。包括了民族問題、恐怖主義、階級分化、猶太人車臣人俄羅斯人的關係。這裡法律和案件本身只是提供了一個背景和鋪墊,更多展示的是如何來挽救沉淪的俄羅斯社會,彌合矛盾和傷口,甚至於依靠宗教的力量來實現這一目標。片尾的結局甚至給出了一個讓人思索的問題「法律是永恆、至高無上的。可如果仁慈高於法律呢?」,這分明就是對人性的探討和救贖。日版則完全拍成了另一個思路,帶著日劇一貫的誇張和冗長。看到中間部份的時候,真的是有點忍耐不下去了。日版的劇情上更加曲折,明顯增加了推理,即使這些推理很多時候完全不知所謂。不過也許這正是對日本文化的一種反映吧。此外,與其他所有版本都不相同,嫌疑人變為了女性,也增加了三位女性陪審員,即使這些女性陪審員在整部電影中都不知道在幹什麼,除了誇張的姿態和語調。整體來說,日版更接近一部溫情劇或者喜劇,和原作完全不同。美版的改編電影則更多地偏向了政治與民主的因素,以致於還加入黑人演員。但是與原作相比,明顯深度力度皆有不足。而本片則更多的偏向了對社會現狀、社會問題和公民意識的探討,而法律是這些問題所無法迴避的地方。
  
  最後才發現導演徐昂是話劇導演出身,演員也多曾是話劇演員。果然在這樣一部更類似於話劇的電影裡,表演可圈可點。本片雖然沒能實現更高的深度,但讓人看到了巨大的進步,至少終於有了讓人思考的非腦殘片,實在算是誠意之作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