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NeonGreen

2015-10-02 01:39:37

《十二公民》:讓我們坐下來聊聊天


導演徐昂說:「我就想拍12個中國人坐一塊兒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這個感覺在《十二公民》整部影片中感覺十分明顯。12個人中一些人的焦急、不耐煩恰恰反映了這個時代社會關係中的諸多矛盾。
一開始11個人都投有罪,他們中很多人都是不想「沒事找事」,不想耽誤彼此寶貴的時間,想把一件「無關痛癢的事」和稀泥過去。或許這是現代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漫畫式群像。每個人都很忙,如果不疲於奔命的生活,冰棍兒就化了、租子就沒人收了、車份兒就掙不回來了。在這個高度競爭、效率就是金錢,每個人都感受到生活的壓迫,我們停不下來,否則就永遠被落下。正是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人們懶於思考,缺少對真理的執著與敬畏,只要無關自己的利益一切都可以無所謂,對於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也可以被遺忘。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想,他們不耐煩是因為他們認為把時間花在這裡不值得,他們純粹把這次討論當做「陪太子讀書」,應付學校異想天開的形式主義。對於公共事務的討論、對於社會熱點的關注都不如自己多掙個麵包錢實在。這反映了國人對於公共事務的冷漠,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市儈思想。然而,我們天天說渴望民主,羨慕歐美甚至台灣的民主權利,殊不知民主不僅僅需要政治體制還需要公民自身的「民主能力」「法律素養」,如果公民缺少對社會最基本的責任感、正義感和理性判斷,又何談民主社會的構建呢。簡單舉個例子,如果我們的小區依照民主自治形式搞業主大會,每個人獻計獻策處理小區的熱點問題,又有多少人願意抽出時間去參加呢?即使參加了,到底如何組織才能真正體現民主並解決實事呢?在當下,恐怕即使人們手中有了民主權利,也不知如何去行駛吧。當然不可否認,人們的冷漠也是出於被迫的、無奈的。即使他們討論了又能怎麼樣呢?即使他們質疑了又有什麼結果呢?沒有人聽他們所說的,沒有人尊重他們的思考。當人們的民主參與被壓制,當人們的呼聲得不到相應,人們又何必再去自討苦吃呢?這也正反映了我國民主法制建設中存在的頑疾,公權力的行駛不能得到社會有效的監督,也造成了政治體制的腐朽,與社會的不公。這也就是為什麼小賣部老闆酸溜溜地朝房地產大亨說「拿錢剷平的事,你應該深有體會吧」,正是因為社會底層的聲音從來不被重視,也沒有人尊重,才造就了小賣部老闆的犬儒嘴臉。
這種冷漠的和稀泥態度是可怕的。憑感情用事、主觀的猜測、帶著十足的偏見、不想浪費時間、對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篤信……如果不僅是這十二個人這樣,如果全社會都這樣,司法人員與法庭也這樣,哪裡又有真正的公正呢?有多少人會漏網、又有多少人會白白成為不健全法律的犧牲品呢?去年備受關注的呼格吉勒圖案不就是血淋淋的例證嗎?
這十二個人之所以不能坐下好好說話還像徵了社會階層不斷分化後出現的衝突。改革開放後,貧富差距拉大,帶來了小市民的仇富心理。無論是針對四號陪審員還是富二代嫌疑人,這一點都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還可以關注最先不耐煩,最不願意討論的人是誰?計程車司機、小賣部老闆還有靠收租度日的食利寄生者。他們都源自社會的底層,缺少知識和文化修養。願意討論的人則是數學教授、醫生、檢察官以及房地產商人這些中上等階層。這些成功者更受到社會的重視,也相信世界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也不在乎蠅頭小利。當溫飽滿足,被人尊重,他們才會有興趣討論形而上的東西,而對於還在為生計掙扎的下層民眾來說,這些討論顯然是過於空中樓閣了。而對於外地務工的警衛來說,他的意見經常被其他人打斷,也證明了下層階級的聲音是被忽視的,人們很難在階層不同的狀態下平心靜氣的討論,社會的偏見總是穿插其中。另外一層矛盾是北京人和外地人之間的,對於十號陪審員極強的地域歧視,有一篇影評解釋的很到位,「其實正是這些外地人河南人養活了他,給他帶來基本的房租收入。除此之外他沒有任何一技之能。他眼睜睜看到自己曾經可以不奮鬥就得到的東西正在被外來者搶奪,自己的兒子無法考入大學,可能正淪為民工,外來者憑藉拚搏和努力以及各種資源的盤活,搶奪了北京土著的資源、機會和未來。他出於本能的排外某種程度上說是維持虛弱自尊的方式。他是當下社會中數種具有「被剝奪感」的人群之一。"他的偏見源自自身生存的危機感。有的人說這部電影帶有對河南人的偏見,我倒覺得是帶有北京人的自我反思。毫不意外,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北京人,演員也大部份是京籍演員,但片中最體現北京人特徵的人物除了何冰,恰恰是計程車司機、小賣部老闆和房東,他們嘴裡說著"講理兒"」講禮」,卻實則是最不講理,最沒修養的一群人。那個河南的警衛反而讓人覺得素質更高。
但總體而言,電影還是呈現出了一種對未來的「希望」。這希望不體現在那個略顯刻意的結尾,而是體現在最終他們完成了這樣一場討論,他們將審判進行了下去。法學院助教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不違規,只要大家同意就不違規」。這個討論流程都是靠這十二個人自己進行的,每個人都參與其中。那個大家同意就不違規的民主決策方式,恰恰是原始民主的雛形。他們願意想並能夠想出大家都能同意的方式,恰恰體現了他們具備行駛民主的能力,這才是中國民主法治化進程中最大的收穫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