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亞當的蘋果--Adam's Apples

亚当的苹果/Adam'sApples/AdamsÄpfel

7.7 / 54,834人    94分鐘

導演: 安德斯詹森
編劇: 安德斯詹森
演員: 烏力克湯姆森 麥德米克山 帕琵卡史汀 尼可萊李凱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OLIVE

2015-10-02 19:11:30

信仰這個事情


短評寫不下了。
信仰這個東西,有了和沒有,對很多事情的理解真的是有點不同。所以我很慶幸我不是在2005年看到這個劇。
信仰會讓人能忍受殘酷,但信仰也會讓人覺得殘酷更殘酷吧。因為你會不由自主用因果論來看你承受的苦難,從而對很多事情產生懷疑。不到更大的圖景揭曉得那一天,這種恐懼和怨懟肯定是一直存在的。
這是我目前看過的安諾斯·托馬斯·延森最好的作品,有神性的作品,他的各類特色因素在本片中幾乎是完美地聚集了:Dogma95的影響、黑色幽默、窮形盡相的各種深井冰、無處可逃的封閉環境、孤獨的人生,最後還有神性,如果說他前面幾部還有點用力過猛或者天真幼稚,到亞當的蘋果,這些特點完美、緊密、冷冽地交織在一起(它的色調與內容特別貼合),幾乎沒有一點多餘的地方。
後面的男人與雞反而沒有亞當的蘋果的質感與完整,不過也還是很不錯的。而且因為延森的拍攝總是用那幾個固定班底,我現在看著麥子叔和這群傢伙都有感情了。
丹麥電影不知道為什麼還真是對我胃口,各色很奇詭的笑點(有的段落簡直笑死),瘋狂和一派天真,幸福和殘酷都只有一線之隔,代表社會秩序的警察似乎永遠缺位,最後主人公們還都莫名其妙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果然這是產生了克爾凱郭爾、Dogma95和安徒生的國度啊。
麥子叔的表演真是……看到現在,我覺得他真是在母語電影裡表現最出色。他的演技大概是跟那幫Dogma95的導演練出來的,果然北歐這個地區的導演們對表演的理解就是跟腐國法國好萊塢不同(所以我現在倒是更能理解英格瑪伯格曼面對英格麗褒曼時的那種捉急感了)。基本上麥叔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和角色貼合得渾然一體的演員,不動聲色就變成了角色。他不是一部份一部份通過細膩的訓練變過去的,而是就地一滾——一下子就成了那個人。
神父的天然呆、善良、執拗、神經質和強迫症在他身上簡直是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越到後來,麥子叔那張支離破碎的臉上忍耐、逃避(順從)的表情越讓我不斷想起中世紀繪畫中那些聖徒(瘋子)的臉。瘋癲和神性一直是通著的,直到近現代它們之間的通路才被活生生斬斷,但對瘋子(偏執狂)的敬畏是在我們的基因裡的。
面對現實裡的痛苦,神父封閉了自己的感官,不去聽不去看,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他的天真執拗和身上受難的痕跡是這樣強大,居然能讓一起生活的人也慢慢共同維護起他營造的假像(樂園)。如果沒有亞當的到來,他們可能誰都是難以突破這個幻想結界的吧——所以一旦幻像被破壞,大家最終各奔前程了。
外來的亞當和最後氣憤地:「我要去有人能正常死亡的地方」的醫生是唯二兩個最清醒的人,當亞當無情地戳破神父營造的世界之後,他性格裡的那部份反轉太有意思了——可憐醫生最終還是落單了。我有時候想,醫生也許才是這個世界裡最正常的人,他早看出這群人是瘋子,本來絮叨了一堆是想拯救亞當的,結果大家都瘋了,醫生只好憤憤退回自己的現實世界裡去了。
為什麼最後獨獨是沙特小哥哈立德沒看到神蹟,沒有留下來?
這個電影並不是喜劇,它蘊含有極其殘酷、悲哀和甜蜜的部份(約伯書果然是好題材),也許是氣候和文化導致的,德國人和北歐人似乎都能看到人生中極為陰鬱、黑暗的一面,但是奇妙的是,面對這些痛苦,德國人加緊思考不斷深入,伯格曼也是,起勁地挖掘,但丹麥人卻本能地會做減法(連他們的藝術設計都是如此),因此自有一派天真的去處。
仔細想想,安徒生童話也是這個調性。

但,信仰就是這樣,它真是從絕望和極度殘酷的世界中開出的花啊。

P.S 麥子叔的臉,真是一張奇特的臉,他臉上總是有點半人半獸的東西,眼睛和眉骨處的長法很原始,嘴唇和牙齒的咬合問題卻讓這張臉變得俏皮、性感。面對這樣的臉,導演們的第一個衝動,大概要嘛想撕碎他身上原始野獸的那部份,要嘛就會想折磨壓抑他,所以麥子叔一般在電影裡不死也得傷痕纍纍。
麥子叔的魅力是整體性的,尤其動起來,每個時段有不同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過舞蹈演員,他的肉體魅力和存在感都特彆強,而且年紀越大越明顯。他2009年之前清瘦的時候莫名其妙有點柔弱,但人到中年發胖一點後,帶點恰到好處的鬆弛,反而性感到要死。
所以說,時間對某些人還真的很慷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