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etty

2015-10-03 15:32:32

憤怒不是出口,是逃避的理由——一位法學學生眼中的十二公民(有較多劇透)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今天看了一直想看而不敢看的十二公民。

        想看的原因,我是一個法學院的學生。這部電影通過一件引起巨大反響的、幾乎證據確鑿的殺人案引發的討論,我相信肯定在法律意識上能給我巨大的啟發。而不敢看的原因,也是因為我是一個法學院的學生,我不知道我的未來工作具體是什麼,但我知道,它肯定和法律有關。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害怕去看,我怕我看到人治思想對法律的詰問,儒家思維統治了幾千年的中國,公民,不,這裡還不能稱為公民,只能說人們的意識形態,必然會在這部影片中毫髮畢現。我害怕看到那些,害怕法治的思想不能戰勝人治的思想。

        我沒有看過十二怒漢,但是這並不影響什麼,除了故事的人物設定和推進方式複製了十二怒漢,內容則完全反應了中國的現實。

        富二代殺親生父親案,多麼能夠引發社會討論爆炸的話題。仇富、弒父,倫理道德的底線統統被轟炸了遍,這案件甚至火熱到成為政法大學的期末補考題目。一開始,組織補考的老師、學生,甚至配合考試的家長們都沒想到,這是一場多麼激烈的爭論。幾乎所有的人,都是抱著「早討論完早了事」的思想,去應付這趟討論。開始的投票,12位陪審員,只有一位,8號陪審員投了無罪,而他的原因也僅僅是「這事太確定了,而世上沒有百分之百肯定的事」。8號陪審員僅僅是憑直覺懷疑,他自己也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富二代確實沒有殺父。
然而在一步步的懷疑,一步步的確定,一遍遍的重複證人的證詞過程中,大家不斷的發現了看似天衣無縫的證詞逐漸顯現出漏洞百出的本來面目。首先,8號提出了疑問,一列城鐵通過定點標識需要多長時間,在11號和2號的配合下,算出老人不可能清楚的聽到他口口聲聲說出的證詞。其次,通過嚴謹丈量房屋的長度,算出作證老人對時間的估算有誤。第三、9號對4號近視動作的觀察,對比出女證人的證詞亦存在巨大漏洞,至此,一場看似模擬的討論,卻討論出了事實的真相——結局的大反轉。

        而最使我感慨的,不僅僅是這看似無用的「吹毛求疵」的推理,更是各位陪審員所處的社會地位、所經歷過的人生事件,在這一場拷問思維與人性的討論中,爆發出來的種種碰撞。

        1號,他是組織這場討論的學生,也是最事不關己的人,他所要做的,就是組織大家舉手錶決。然而在一次次被打斷被質疑被指責的過程中,他的情緒也漸漸被帶入。他代表的是負責人的青年人,熱血、遵守秩序,情緒容易被煽動然而也容易接受真相的說服。1號開始時投票有罪,在組織過程中面對10號蠻不講理的指責非常憤怒,這是一位年青人的熱血和容易被煽動的情緒。他最後改投無罪,也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年青人能夠接受明確事實的表現。11號,也是一位年青人,所不同的是這位陪審員並沒有接受過很高等的教育,但是他在追求著高級的知識和層次,從他說話可以看出,他在努力使自己的口語變得更書面化,從而更有說服力。有一點我注意到,不知道是否是我的過度解讀,在改投無罪的意願表達上,11號明顯比1號要更快。1號是等所有的漏洞都擺在眼前,才投無罪;而11號則是在第一個漏洞出現時就改投了無罪。我不知道這是否能反映一個問題,在容易被煽動的年青人中,受教育程度高的比程度較低的,不容易被簡單的說服,他們有更多的懷疑,做決定也更謹慎。

      2號,4號和6號則可以歸為一類,他們是有一定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高的中年人,他們也許一時會被蒙蔽,但是如果有人可以分析出其中的漏洞,他們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準確的做出自己的判斷,他們的情緒穩定,情商較高,會將自己的經歷與事件做對比,而發現錯誤是也會很快的承認自己的判斷有誤(4號的「對真理低頭是件幸福的事」)。他們能夠配合他們的分析,做出能對推進進程有益的事(2號的計算車速,6號的幫忙搬椅子)。他們代表了社會上大部份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中年人,會不耐煩,會應付,然而事實在眼前的時候,會認真對待理智看待,他們代表的是中國社會情商與智商皆高的中產階級。

       5號與9號這一老一少,則又是一類人。他們都是在生命中經歷過被冤屈的巨大挫折,在這場討論中引發了共鳴。5號被冤枉坐牢一年半,以己推人,想到萬一這個富二代萬一是冤屈的,那麼「發生在他身上就是一萬」,同理心讓他不能坐視漏洞明顯的證詞而斷定富二代有罪,因為那會毀了一個人的一生。「進去就是進去了!誰管你冤不冤!」9號這位老人,一段小時候的文革時期的經歷,依然是同理心讓他覺得事實也許不是看上去那個樣子,如果這時候千萬人說富二代有罪。只要有一個知道富二代的冤屈,說一句「忍忍就過去了」,那麼對一個人,就會完全不一樣。9號做為一個被人忽視一輩子的老人,激動的喊出了為什麼作證的老人要說有漏洞的證詞,「為了重視!他被忽視了一輩子!他現在名字上了電視,上了報紙,他不能坐著輪椅就那麼出現一下!他得說點什麼!」由此引發的對老人這個群體的聯想,讓人潸然淚下。

     7號和10號,他們都是社會中的小人物,他們為自己的生機掙扎,為自己的家庭掙扎。7號因為自己在學校的小賣部能開下去,忍受下兩天不能開張的煎熬,來配合這場討論。10號是北京本地人,他一方面歧視著外地人,一方面深深知道沒有外地人,他無法供給孩子上學。他們焦慮,他們焦躁,他們急於結束這場討論,他們對真相併不關心,因為知道這是假的;他們因為自己的貧窮,對富二代這個詞的敏感,讓他們不能自主的仇富,從而引發4號的憤怒「看見好女孩從好車上下來就管人家叫傍大款,你那是嫉妒!那是對中國優秀女青年的侮辱!我發家致富怎麼了,那是我有本事!你不能致富是你沒本事!」這裡我不禁想起商人,這一在中國曆史上備受爭議的職業。儒家說「士農工商」,兩千多年來,把商人這一對國家而言非常重要的職業貶入塵埃。然而縱觀歷史,沒有哪一朝代少的了商人。若沒有呂不韋這富商打通關節,莊襄王怎能回秦國,嬴政又如何成為秦王繼而統一中國?若沒有子貢這巨商供養孔子,孔子恐怕早已餓死。沒有沈萬三,朱元璋的南京城又怎麼修的起來。而商人「互通有無」這一重要的職能,卻被誣為「逐利,無義」。試問商人若無義,怎能持久經商;而商人逐利,這時間又何人不逐利,只不過商人逐明利,而士們,逐的是名「利」罷了!

話扯遠了,回來看12號陪審員,他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員。他在這一非正式場合穿著很是正式整齊,他的意見搖擺不定,他幾乎從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只是聽著。這不正是我們周圍大多數人的寫照嗎?不論這人是誰,有著怎樣的社會地位,他總有12號這樣的一面,人云亦云、熱愛面子,猶猶豫豫的出不出自己的判斷,完全是在社會高壓下求生的我們的真實寫照。

        現在我們來看影片中衝突中心的兩位,3號和8號。這就是中國現在法律制度下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碰撞的真實寫照。
      3號,人治的思維,一輩子接受的是君君臣臣的教育,認為晚輩絕不能與長輩頂嘴,而富二代對自己的父親喊「我要殺了你」,不管這位親生父親沒有養過富二代,不管這位父親平時的舉動有多麼不對,只要兒子對父親這樣說話,在3號的心裡,他就是有罪,不管他是否真的有罪。這是中國大多數老式家長的心態,也是人治制度下巨大的思維慣性。3號沉浸在舊式思想中,不能說這思維完全不對,年輕人對年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比以前更加缺乏尊重。但是,社會是不斷在變化的。人們的思想在不斷的解放,如今的自由戀愛,在古代就是"淫奔",但是如果有人現在提出這個說法,那絕對會被所有人說是神經病。所以,3號的抵抗,不在於他抵抗事實,不在於他抵抗詰問。他是在抵抗一個思維方式的進展,他就像春秋時期的孔子,唸唸不忘他的「周禮」,而忽視了社會的不斷髮展。
        8號,就是法治思維的代言。他一直強調一點,不論事實看起來怎樣,我們一定要謹慎,「這是關乎人命的事」,「這是在政法大學,關係到年輕的法官,關係到法律的未來,怎麼能不吹毛求疵!」是的,這是一場補考的討論,不僅如此,它還是一場模擬討論,因為中國並沒有陪審團制度。它看起來確實微不足道,然而,它的影響也許非常深遠。這是一場在政法大學的討論,而政法大學裡面是誰,是未來的法官、檢察官、律師們在接受教育。我們口口聲聲說中國的法治建設不完善,有漏洞,社會中下層的人民不斷的申訴法律的不公,然而我們卻不曾想到,我們的舉動也許就是影響著未來中國的法治和法制。這一場討論流於形式,學生們也許就會不重視這法治精神,不重視法治,又怎麼建設法制,而這惡果,就由更多的民眾來承擔。反過來,重視這一場看似微不足道的討論,認真的去完成去較真去「吹毛求疵」,會讓這些未來的法制建設者們明白什麼是法律的精神,它不歧視,不偏見,用事實說話,「除非證據確鑿,誰也不能斷定一個人有罪」,家長的認真,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態度,而這些孩子又會影響更多的同學,這種正面效應,好處是不可估量的。

        我很高興,這部片子裡法治用它的較真,雖然孤單的據理力爭,然而最後戰勝了人治的武斷。然而我也悲哀,因為像3號10號這樣的人,在中國其實是大多數。他們有自己樸素的道德觀「老北京不就講一個理字嗎」,然而社會閱歷與教育所限,他們的道德觀有時候反而成為法律的反面教材。像影片中說3號,「如果社會被你這樣的人統治,不知道成什麼樣子」,我不能完全同意這種看法,然而我也不能說這種道德的準繩是正確的,起碼在這件案子裡,用道德來判斷,這就是一出冤案。人治與法治的衝突,在那一場模擬用的場景中,通過兩位完全不同意見的陪審員表達出來。在模擬用刀的那一刻,3號是完全想真的把刀插進8號的身上的,從他兇狠的表情和8號劫後餘生的表情完全可以看出來。3號的憤怒是對8號嗎,不是,他的憤怒是對自己的遭遇無力改變,他愛自己的兒子,而兒子與自己的思維方式差別太大,大到他完全不能接受,而8號無情的揭穿了這一事實。3號知道問題所在,然而不知道怎麼改變,因為改變意味著推翻他的價值觀,所以他只能憤怒。他最後的哭訴也表明他內心是多麼的徬徨和苦悶,因為他完全無力解決父子間的矛盾,他只能通過投票認定富二代有罪,來出這一口氣。我同情3號,我無法責怪3號,但我作為一個法學學生,深深的希望3號這樣的人能夠改變想法。

        討論結束後,雨過天晴,家長們紛紛走向自己的孩子或走向自己原本的生活,這一場討論,我相信會深深對他們產生影響,偏激的片面的憤怒的情緒,終會有所收斂,變得理智而平靜。影片最後8號拿回工作證的一幕,雖然有太過主流的嫌疑,仍然不失為一處亮點,給人以希望。中國憲法把檢查機關定義為「法律監督機關」,那麼就不難理解為什麼8號的職務不是法官不是律師偏偏是檢察官,因為他要監督,他要防止犯錯,他是法律的底線,他如果失守,那麼不知道會有多少冤案產生。所以,他即使說不出來,但是出於懷疑,他就一定要去求證,要證實這個懷疑。影片進行中每個人的職位都漸漸暴露,只有在最後才點破8號的職位,就是為了給人們以希望,中國的法治是有希望的,因為有8號這樣的檢察官。這樣的影片,不僅僅是需要學法的人看,更需要每一個現代人去看,去體會,因為它的意義,在於整個現代法制社會。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