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公民--12 Citizens

十二公民/12公民/十二个中国人

7 / 989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昂
演員: 何冰 韓童生 李光復 趙春羊 王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亞晨YangChen

2015-10-05 08:29:58

別人的故事,我們的社會



一次看來無意義的討論,一個事不關己的故事,一群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一部改編自外國原著的中國電影。這些在一起組成了在我看來很可能是本年度最成功的電影之一「十二公民」。首先我們都知道這部影片改編自西方的影片「十二怒漢」,而其中卻把中國當下最敏感的話題全都包含了進去,甚至包括:富二代、弒父、地方歧視、空巢老人、乾爹、仇富、冤假錯案等等.......而且在這一方陪審桌上就是當下中國的一個縮影,人性,社會全都被徐昂濃縮在了這十二個人身上,可以說「十二公民」說的雖然是別人的故事,但是反映的卻是我們的社會,劇中的每一個人,很有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故事從一此討論展開,劇情就此展開,雖然是一個帶有推理意味的電影,但是自從討論開始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類似於案件回放的鏡頭,一切關於案件的推理都要我們從角色的語言中獲取,因為這「十二公民」本就是一部語言的盛會,輿論的狂歡。當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這十二個人身上時,我們才會注意到,我們需要討論的本就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那十二個講出故事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十二公民」採用白紙般平鋪直敘式的敘事手法,徐昂導演根本不需要用什麼過多複雜的剪輯手段,最簡單的方式便像徵著最真實,一個虛構的借鑑的故事,卻用真實的中國人之口講出。清湯寡水伴以猛料,這樣的敘述結構與其說簡單,到還是不得不加一個詞------「粗暴」。簡單粗暴的像一把利刃,相信每一個當今的中國公民看到都會感覺像是一把利刃直戳心中最痛之處。
而這種感覺還來自於那一個個特寫鏡頭,「十二公民」本就是一部完完全全拍人的電影,整部電影除卻開頭結尾的一小部份,其他幾乎全部在一個小小的破舊的會議室裡完成,而且沒有任何心裡獨白式的描寫,所以此時除卻語言外最能表達角色內心的就是肢體語言,所以特寫成為了最普遍的運用,我們可以注意到每個人不同的細微表情:當四號陪審員前三次被十號陪審員打斷時,他有幾次特寫不快的表情,這也預示了他之後的爆發,以及他個人的涵養。這種特寫鏡頭就成為了電影刻畫人物的有一大利器。同樣,「十二公民」中的光線與聲音的運用也是為了更好的刻畫人物,在影片中並沒有太多的場景轉換,但這並不影響導演仍舊多次運用了光線色彩的轉變來烘托情感和刻畫人物。例如窗外的光線變幻,明明僅僅幾個小時卻時而晴朗溫和,時而電閃雷鳴,這都是伴隨著角色情感,以及會議的氣氛而改變的。當三號陪審員和八號陪審員僵持不下時,窗外躁動的雷電和不安的風雨,就是他們情緒上不穩定的映射。
「十二公民」中最為引人矚目的自然是從一開始就和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八號陪審員,但是他也正是掌握著真理的那麼一個「少數人」。他和四號陪審一樣都屬於社會的菁英階層,所以他們大多時候也是保持著冷靜的去分析這個案件,他們是在整個案件分析時自我感情帶入最少的,所以四號最後會說:「向真理低頭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與他們兩個相反的是三號和十號,他們是在討論過程中最刺頭的兩人,但其實也是把自己感情最為帶入的兩個人,也就是這兩個一開始看來都是特胡攪蠻纏的人,一個有地緣歧視,一個舊思想濃重,但是偏偏就是他們最後弄的自己情緒失控幾乎崩潰,三號說:「我覺著那刀子就是朝我心裡扎的。」可以說人性的卑劣和人性的善都在他們身上展現了,最後十號也承認了河南人挺好的,而三號也最終改投無罪。這種結局或許偏於美好,但導演徐昂是這樣解釋的:「爭論在段時間內都不會結束,所以我希望它能有一個美好些的結局。」我們又何嘗不是和徐導一樣相信著人性本善呢。
「十二公民」給我們上了一課,這一課的內容有點多,卻很現實就是整個現在的中國社會,我們從中應該獲取的東西很多,無論是輿論暴力,還是其他的社會陰暗面,但是「十二公民」之所以成功,除了因為它在揭露,更因為它在改變,改變當下的人心,便是改變當下的中國,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十二公民」,因為電影藝術應當與任何藝術表現形式一樣可以起到它應有的社會效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