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馬克白--Macbeth

麦克白/麦克白2015/马克白(港/台)

6.6 / 46,971人    113分鐘

導演: 賈斯丁柯賽爾
編劇: Jacob Koskoff 麥可雷斯理
演員: 麥克法斯賓達 瑪莉詠柯蒂亞 Jack Madigan Frank Madiga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為萬世開百事

2015-10-06 16:57:18

英雄囈語的現代詮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勇武、剛猛、冷酷、高傲……麥克白無疑是莎士比亞悲劇中最具男子氣概的主人公,也是最為經典的悲劇英雄。傳統評論常將麥克白歸作「性格悲劇」的典型,認為他的敗亡源自魯莽與權力慾(性慾)。庫澤爾的《麥克白》則另闢蹊徑,借用獨特的電影語言深入挖掘主人公的心理世界。這也使全片的結構發生了些許變化,使麥克白之外的其他角色不免有些受限。
此版最大的改動是加入了麥克白的子嗣。開場即是麥克白女兒的葬禮,夫婦倆悲痛萬分。第一幕為全片定下了灰暗陰鬱的基調,此後無論是城堡盛宴還是繼位大典都籠罩在一片昏黃之中。原著中只提到麥克白夫人barren,並沒有出現麥克白的子女。本片加入了麥克白幼子戰死沙場的情節。這不僅鋪墊了麥克白之後對班科父子的嫉妒,更增添了麥克白弒君的理由。當麥克白搖擺不定時,他死去的幼子出現在他眼前,遞給他匕首,彷彿催促父親為自己復仇。另一方面,喪子的悲痛也挫傷了英雄緊繃的神經,似乎為之後的癲狂行徑埋下伏筆。這一設置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麥克白夫人對此無動於衷,彷彿這兒子並不存在,若仔細推敲,這還是有些疑問的。
影片大量運用閃回切鏡表現麥克白的內心世界,輔以漫天大霧,著重渲染了麥克白內心的矛盾與掙扎。法斯賓德的表演非常精彩,眼角一滴淚水簡直神來之筆。麥克白夫人的表現中規中矩。第一段獨白是全劇里最能體現麥克白夫人果敢堅強的段落,也應當是全片的小高潮。之前觀看1979版時,我對朱迪丹奇的"hold, hold"印象尤為深刻。歌迪亞似乎缺少那種狂放的爆發力。原文中前半部份麥克白夫人比麥克白更為果敢冷酷。兩人角色在弒君後逐漸反轉。歌迪亞之後的部份雖然表現較好,前半段卻似乎沒有那麼強勢。麥克白夫人的戲份也有刪減。夢遊的段落被刪,無法呼應"macbeth shall sleep no more"。這也降低了麥克白夫人的角色厚度,使她淪為男主人公的附庸。
班科、麥克達夫、馬科姆與鄧肯國王的台詞遭到大幅刪減,幾乎淪為龍套。鄧肯國王的"righteous"毫無體現,馬科姆被麥克白輕易嚇跑,麥克達夫淪為一介鬥士。本來十分期待的"birnam wood come to Dunsinane"大場面被一團火焰替代。最終決戰時,麥克達夫幾乎落敗,僅靠預言牽制了麥克白的注意力。 麥克達夫妻子同兒子的對話更是刪的一句不剩。配角們的形象略顯乾癟,成為了主人公的陪襯。
本片的台詞幾乎全部採用莎翁原著,服飾裝束極為考究,音響配樂大氣磅礴,蘇格蘭高地風光更是美不勝收。相比莎翁原著,編劇加入了很多獨特的詮釋。例如全片結尾,班科的小兒子、未來國王fleance取走了麥克白的寶劍,是否略微暗示fleance繼承了些許麥克白的勇武?麥克達夫與全軍在結尾歡呼"hail to the king of Scotland",是否也是對前國王麥克白英勇戰死致敬?
莎士比亞受時代思想侷限,在劇本最後對馬爾科姆的正統身份大加褒揚,同時強調了麥克白的「traitor,tyranny」身份。可本片顯然將麥克白當作第一主角。觀眾大多時候跟隨著主人公的視角體驗整個故事,還時常有幸瞥見主人公紛繁複雜的心象。這也使觀眾視角更為貼近主人公。通過編劇的設置,觀眾也可以做另一重解讀:麥克白為國王忠心死戰,甚至犧牲了唯一的兒子,國王卻將王位傳給了才幹威望不如麥克白的馬爾科姆。遭受雙重打擊的麥克白這才在妻子的挑唆下走上瘋狂之路,深陷罪與罰的折磨。若從這個角度觀影,那麥克白弒君也許不全是野心的驅使,也是巨大悲痛與嫉妒影響下的激情犯罪。這無疑是相當大膽的解讀。莎翁若是在世,不知會如何品評呢?

ps:本片似乎將三名女巫化為四人,同時刪除了hecate,也許其中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請了解的朋友賜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