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九層妖塔--Chronicles of the Ghostly Tribe

九层妖塔/陆川版鬼吹灯/鬼吹灯之九层妖塔

5.1 / 1,851人    118分鐘

導演: 陸川
編劇: 張永琛
演員: 趙又廷 姚晨 鳳小岳 李晨 唐嫣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拉丁

2015-10-07 06:15:14

無「墓」之「鬼」,無「燈」可吹


縱觀今年的國慶檔,《九層妖塔》其實是個頗為異數的存在。先是跟烏爾善版的《尋龍訣》撞車並最終搶灘成功,再是正面遭遇票房黑馬《港囧》,卻仍然能有首日過億的不俗表現。說起來這應該是一部成績優秀後勁十足的大片,然而觀影結束時,影院中卻不止一次聽到類似「肯定不會再來看續集」的抱怨聲,《鬼吹燈》原著的粉絲也是噓聲一片。這部投資超過一個億的「盜墓」大片叫座不叫好,沒看過的人難免頗覺意外,而看過之後卻又覺得情理之中——這座神秘的「妖塔」里,究竟是住著個什麼鬼?

粗糙的故事:沒「鬼」,誰「吹燈」?!

平心而論,在當下這樣「建國以後動物不許成精」的尷尬局面中,盜墓題材的電影改編,確實存在著很大的阻力和困難,然而這仍然不能成為陸川沒有把《鬼吹燈》的故事講好的理由。《九層妖塔》的故事不好看,或者不如說,這部片子的故事沒法看。即便是坊間對該片所謂「怪獸類型片」給予頗多寬容甚至讚譽的評論都無法迴避這樣一個問題:《九層妖塔》的故事太單薄,單薄到甚至連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基本邏輯都沒有講清楚。兩個多小時的片子,既沒有說清楚所謂「外星魔國」與人類的關係,也沒有講明白那些永遠打不死的怪獸的來歷,甚至連最基本的感情線都瀰漫著一種「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莫名其妙。全片的故事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神秘組織749局和它的負責人楊教授發現了能夠改變人類文明和命運的所謂魔國遺蹟,於是為了拯救全人類,所有人開始沒完沒了打怪獸——一句話,陸川版的《鬼吹燈》,基本可以總結為一套無鋪墊、無說明、無背景的「三無」大型3D特效真人版「人類大戰殭屍」。
早在《九層妖塔》進行前期宣傳時,陸川就不止一次地強調他的團隊在該片特效上所下的功夫。號稱擁有《魔戒》和《後天》的後期團隊和將近一個億的投資,導演「挑戰國產電影特效極限」的追求不言而喻。當然,倘若抱著充分寬容的心態來考量的話,他的心血倒也不算白費,至少之前網劇《盜墓筆記》里槽點遍地的「五毛」特效不會再從古墓里鑽出來雷人了。然而或許正因如此,本片才會令人有更多的失望和惋惜——陸川就像是一個把燕窩鮑魚跟馬鈴薯蘿蔔一起亂燉了之後又放上一大把辣椒才肯端上桌來的外行廚子。全套的精良裝備,卻炒出來個四不像。
觀眾買票進影院,固然是為了享受大片震撼的效果,或者見證那些永遠無法出現在生活中的神奇,但是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完整、舒適的故事之上。事實上,越是飈場面、玩特技的「大片」,其作為根基的故事邏輯和細節就越要精緻。大到支撐整部影片的背景敘述,小到一次動作場面的起因,都必須有一個簡單清晰的故事在其中穿針引線,設問解疑,勾神,卻又不能搶戲。而這恰恰也是陸川版《鬼吹燈》的致命硬傷。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九層妖塔》里既沒「鬼」,也沒「燈」,有的只是世界一流的特技和一個支離破碎、欲說還休的粗糙故事——連「什麼鬼」都沒講明白,怎麼還能指望觀眾來「吹燈」買帳?!

「文藝癌」的「粉碎性」改編

陸川不是不會講故事,至少在拍《可可西里》時,他還能把故事講得紮實有野性。當年的《可可西里》雖然不叫座,坊間卻是一片讚譽之聲,對比今天《九層妖塔》首映過億卻一片失望之聲的情狀,不能不說有些弔詭。在文藝和商業之間,陸川似乎是Hold住了票房卻Hold不住口碑。當年的《南京南京》如此,今日的《九層妖塔》亦然。那麼,原因何在?
有人說,陸川對《鬼吹燈》的改編是「粉碎性」的,除了保留了精絕古國的殼子和幾個關鍵性人物,其它各處幾乎全部重述,和原著完全不搭界。當然,這種大刀闊斧的改動,可以簡單解釋為過審的需要——畢竟鬼怪殭屍一類元素要搬上大螢幕,多少還是有些敏感,更何況還涉及文物考古和「上交國家」這種槽點。但是對比同樣過審定檔的烏爾善版《鬼吹燈》,這個解釋就顯得不那麼有力了。烏爾善顯然更忠於原著,而陸川的「粉碎性」重述,則更明確地顯示出導演個人的野心。
作為一部發行量超過一千萬冊的暢銷小說,《鬼吹燈》的市場影響力顯而易見,而這也使得各路投資方都熱切地進場分一杯羹。對於電影票房來說,原著的這種影響力其實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大批的粉絲會如潮水般湧入影院,以求還原心中所想像的古墓世界。就如同當年的《哈利波特》,這種預支的票房資本,絕非一般大片可望其項背。但另一方面,這種影響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改編的風險。電影對原著的「還原度」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考量標準——不是說不能動,但是動哪裡,怎麼動,都將決定影片的命運。
而陸川恰恰選擇了最危險的一條路。按導演自己的說法,「書要進入電影的世界,就要用電影的邏輯」。《鬼吹燈》的原著是網路小說,具有很強的「隨筆性」和「遊記性」,可「電影要是這樣拍,書迷們很high,觀眾就會覺得瘋了」。所以他把整個故事按照三部曲來計劃,而第一部的作用,只是交待故事背景和人物關係的「前奏」——陸川的選擇,幾乎是完全「無視」原著的邏輯,而所謂的「還原度」,則被他畫餅充飢般地延宕到了一個未來的「計劃」當中。
其實比照電影對原著的取捨,便不難看出陸川的這種「改編」中所蘊含的野心。尚且不談所謂三部曲式的「預售」方式,只說他把「發丘摸金」這一盜墓類作品的核心情節完全棄用,改換成「祖先與外星之戰」和「拯救人類」這樣頗具好萊塢口味的衝突核心這一點,就完全可以推斷出他對原著的認知——這種改變,不會僅僅是為了過審所以進行的「規避」,它同樣也鮮明地體現出一種對原著「為我所用」和「拿來主義」式的輕率態度。
盜墓小說之所以能夠生成它一呼百應的影響力,其魅力並不在於「盜墓」本身,也不在於陸川所理解的打怪鬥獸。它的精華,其實在於那些散落在文本當中隨處可見的民間文化和古代傳奇,還有那些在穿鑿附會之中逐漸顯形的未知文明的神秘傳說——一句話,盜墓小說的精髓,其實是一種混合了歷史感與神秘事物的原始衝動,而這些,恰恰是被陸川用好萊塢式的「外星入侵」與「拯救人類」所替換掉的內容。
在文藝片導演陸川的眼中,所謂「電影的邏輯」,或許可以進一步翻譯為「導演的邏輯」。電影裡講什麼,怎麼講,一切都由導演做主——這當然沒問題,甚至可以說是電影人所應該堅守的態度,然而在「創作」與「改編」之間,終究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規則。與其「粉碎性」地棄「神」而留「形」,倒不如直接另起爐灶,自己來講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雖然這樣一來就失去了「影響力」這張票房的王牌,然而陸川這樣殺雞取卵的改編方式,又何嘗不是一種自殺式的透支呢?

「盜墓」之尷尬

其實不止陸川的《九層妖塔》,縱觀近幾年出現的各種「盜墓」題材的影視作品,幾乎都面臨著同樣的尷尬境地:不拍對不起市場,拍了對不起觀眾,而無論拍與不拍,好像都對不起原著。《九層妖塔》至少還佔了個填補國產「怪獸片」的空白和恢弘瑰麗的特效製作,雖然故事講得七零八落,但多少還有可圈可點之處。而反觀其它幾部,不是拍成了「牛頭上交國家」的「正義護寶行動」,就是搞成了有人沒鬼的三流恐怖片,實在令人無法直視,卻又扼腕嘆息。
盜墓小說有著巨大的讀者群,極強的故事性和畫面感,面前卻橫亘著既不能有「鬼」也不能有「墓」尷尬規則,再加上其自身過份龐大的篇幅和大量的冗餘資訊,這些都使它成了一種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存在。盜墓題材不好拍,不僅僅是因為話題的敏感,更多的是因為它本身的宏大和豐富。在文學的天馬行空與電影的化幻為真之間,總是有一些看似可行卻困難重重的遺憾。而能夠化解這種尷尬的方法,也許並不僅僅存在於對「市場」的期待里,而更多的隱藏在對電影和原著的雙重熱愛當中。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種題材或作品可以成為票房的「搖錢樹」——即便是那些擁有萬千擁躉的摸金傳奇,沒有認真紮實的思考與架構,也同樣難逃尷尬的命運。

本文為《海南週刊》特約供稿,轉載請豆油先O(∩_∩)O~   舉報
評論